1 很大程度上,人是被环境塑造的,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职场环境,社会环境。无论不同环境中的人、事有多大差别,都不影响环境塑造人这个现象的普遍性。 环境的引力巨大,很少有人能摆脱引力的影响和控制。环境这个系统的核心要素是人,人这个要素里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比如我们常说的三观。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若是根深蒂固,也从未反思,它就会从意识层面进入到潜意识层面,促使我们在电光石火之间,自动、快速作出某种评价,做出某种选择,而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个过程和机制。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造就命运。这个链条不仅漫长,而且隐蔽。我们常常在某个人生阶段结束,甚至生命结束时才能真正领悟这一点。所以当我们无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某种人生遭遇时,往往归结于“这就是命啊”。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生命起点无法选择,但生命轨迹可以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从某种环境逃出,进入更高层次,更优质量的环境,去接受更积极的熏陶和影响,成为更优秀、更完善的人。 如何实现环境的变换?靠教育,广义的教育。长远来看,尤其是终身教育和自我教育。学生时代如此,离开学校更是如此。比如努力考上更好的高中,进入更好的大学,以获得更好的职场敲门砖,两三年后择机跳槽,进入更好的公司和团队等等。 2 环境的核心要素是人,我们可以称为“实体环境”,而人的根本差异在于思想、观念,可以称为“思想环境”。 变换实体环境的本质,是变换思想环境。 人所处的实体环境,有的无法改变,如家庭;有的需要付出长期努力才能改变,比如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但好在,我们也可以在不变换实体环境的情况下,直接变换我们的思想环境。 怎么做?那就是读书。 一本书能够出版,说明作者至少在他那个领域、那个时代里有过人之处;同时,这本书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成果。通过持续、广泛阅读,我们不就变换思想环境了吗?关键是,只要愿意就能变换,而且是立马变换。 好,假如我们要进入最优质的思想环境,最好的方式,难道不是直接和最有智慧的人对话吗?不去品尝他们终其一生思考求索,已被时间验证的智慧结晶吗? 所以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经典。 3 为什么我们会发现经典之中有很多似曾相识,彼此类似的内容? 比如无论哪一种宗教都会讲无私。无私讲的是超越,超越自我,超越物质世界。如果不超越,就不能算宗教,所以无私是人类宗教共法。比如世界的本源问题,西方的哲学家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火,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数,东方的老子说是道。 一是因为我们阅读量的积累。 首先,各个学科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那么几个,各种理论各个学派的差别,在于对那几个根本的问题的回答不同,然后在此基础上各自发展起来的论证过程、推理结果、和研究方法等等,但起点都是那几个根本问题。一门学问回答的问题越根本,答案本身就越是奠基;越奠基的东西,就越是共通。 在共同奠基之上发展出来的理论学说,前人启发后人,后人借鉴前人,这很常见,也在所难免。所以当我们阅读量不断增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类似的内容。这在人文学科尤为普遍。 二是因为我们的理解更底层。 随着阅历、经验的丰富,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同样一本书,再次去阅读,一方面会发现和觉察到更多底层的东西,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就更能发现它和其他书之间的联系。 下面这张图比较形象地展示了学习层次的差异。 这就是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的原理,人的一生中只需要掌握80-100个底层思维模型,就可以应对大部分问题。 孔子说人四十而不惑,道理也是一样的。 4 所有学科中,最根本、最底层的是哲学,被称为知识的知识。哲学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切学习成长的终点,都是哲学。这个哲学并非是哲学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是指上升至哲学层面的认识,哲学的思考方式,和哲学的方法。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明明研究的是数学、物理、化学,或者心理学,人类学,但他们最终能拿到的最高学位,都叫做“哲学博士”(Ph.D)。 所以呐,要读书,读经典,读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