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看杂志 □吴永鑫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个星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躲在房间里,看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津津有味地看一下午,杂志的种类包罗万象,文学、历史、地理、军事、明星时尚、体育,等等。那时候的学习生活太单调了,学校、食堂、家,三点一线。早晨要求六点半到校,晚自习一上就上到晚上十点钟,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枯燥无味,非常疲惫。我还比较自由,我可以申请晚上不到学校上晚自习。高中的生活,每天陪伴自己的除了书山题海还是书山题海,因此我每周都想过一把看杂志的瘾。在一个安静的星期天下午,我拿出一本《青年文摘》,或者《读者》,捧在手里,看看新出来的故事、笑话、小说、散文、随笔。 我逐渐了解到,现在杂志社的社长、总编这些领导,收入高得令人羡慕,越是流行的杂志,杂志社赚得越是金银满钵。在大陆,杂志一律为国家公办,私人没有资格以个人名义独立开设杂志社或者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级别是厅局级,杂志社的主编是国家编制,属于国家干部。别羡慕杂志社赚得多,其实杂志社的工作非常难做,有一部电视剧叫做《编辑部的故事》,讲述了八十年代杂志社编辑们的艰辛生活,编辑们不仅要审稿、对校,还要组稿、排版,有时候赶着出期刊,要加班、熬夜,长期以来许多编辑累坏了身子。编辑们拿着每个月微薄的薪水,却要养活一大家子,他们每次出差都要蹭几回工作餐,公家的油水不吃白不吃。工作上,难事忒多,有时候要打点领导、请客送礼。领导的事情也难办,发行量上不去,自己要背很多责任,现在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流行,纸媒受到冲击,经济效益上不去,单位会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我的父亲以前特别喜欢读杂志,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人到中年以后很少碰杂志,我从小就喜欢杂志,这一点与我父亲的熏陶是分不开的。我最喜欢读文学杂志,诸如《上海文学》《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的文章是典型的京派文学,而《上海文学》则以海派文学为主,而我更喜欢海派文学。记得香港有个女作家叫张家瑜,她是一位海派人士,她在香港《明报》上开设专栏,发表众多文字,张家瑜原来是一位女记者,她出版了两本散文集,我经常阅读她的文字。海派的文学多以都市生活为主,把镜头对准繁华的城市。在海派文字里,即使是乡村都是那么有情调。 我不吸烟,也不喜欢喝酒,我喜爱文字,我的生活需要文字,有文字的生活才是有生命力的。现在的报刊亭越来越少,高中时代常去的报刊亭已经停运了,我只能去邮局订阅。早晨、下午、晚上,都是属于我的时间,怀抱一本杂志,咀嚼着上面有营养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