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04-10

现象学之二:胡塞尔2

3.现象学的方法  

从根本上说,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由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或先验现象学的还原)两大部分组成。  


①本质还原

本质还原的方法又叫本质直觉或本质直观的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所获得的第一个结果。  胡塞尔强调,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必须不带任何偏见地建立在绝对确定的基础上。哲学的使命是对认识本身进行批判,因此它决不能像自然的、前科学的,特别是科学的认识那样接受任何间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被给予的内容。胡塞尔把自然的、前科学的、科学的认识都称为" 超越的认识" ;所谓超越,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在认识行为中对认识对象的非实在含有,其二是指把某种在认识中不直接和不真实地被给予的东西设定为存在着的东西。

他指出,认识批判就意味着不仅把超越的认识的可能性甚至把一般认识的可能性都设定为问题,换言之,对认识批判来说,一切认识都是可疑的,都不能作为被给予的或已确定的认识。因此,任何把认识批判" 建立在心理学或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做法都是一种背谬。" " 我完全可以肯定,有超越的世界存在,可以把所有自然科学的全部内容看作有效的;但我不能借用它们。我永远不能奢望借助超越的假设和科学的结论达到我在认识批判中想达到的目的:即观察到超越认识的客观性的可能性。并且还显然不仅对认识批判的开端,而且对认识批判的所有进程都有效,只要它还停留在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个问题的阐述上。并且,这显然不仅对超越的客观性问题有效,而且对任何可能性的阐述都有效。" 因此,永远不能站在自然科学的基地上从事认识批判,永远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对一种非直觉知识的逻辑推理来阐明认识的可能性。  

胡塞尔一再强调,认识批判决不能重新落入笛卡儿、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都遭遇的心理主义的困境。因此,需要首先说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意识的意向性。在他看来,外在对象之成为认识对象乃是与人的意识直接相关的;没有人的意识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意识总是" 意向的" ,即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意识自身包含与对象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像容器与藏纳其中的物件的关系那样是静态的,更不像空泛的海滩领受大海随意推送给它的东西那样是受动的,而是活生生的、能动的,它力求在对被体验之物的直观的占有中达到明证性,并具有使被意识之物的意义得以发生、形成和充分的能力。意识还是由多种多样的行为组成的整体,它" 不只是某些单个意识体验的相互结合,而是被综合地统一起来的意识生活的总体" ,这个总体也叫" 体验流" ,其中" 内藏着可能构成世界与构成精神的一切源泉"。所谓本质还原,就是把意向体验和其对象的事实特征还原到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本质规定性上去。胡塞尔指出,本质还原的方法" 本质上属于认识批判的意义,因而也属于所有的理性批判(即包括价值的和实践的理性批判),就这点而言,它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方法。" 本质还原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面向事物本身"。不过,这里的" 事物" 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物理事物,而是原本的或绝对的被给予性。

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表述了这条" 一切原则之原则" " 任何原本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理源泉,所有在' 直觉' 中原本地(可以说是在其真实的现实中)展现给我们的东西都可作为自身被给予之物接受下来,但仅仅是在它们自身给予的范围内" ,胡塞尔认为,依靠这种原则,我们就不会为任何可想象的理论所迷惑。"我们必须看到,任何理论最终只能从原本的被给予中获得其本身的真理。" 为了能够获得原本的,或绝对的被给予性,亦即为了贯彻这条" 一切原则之原则" ,首先必须运用中止判断——部分的而不是普通的中止判断:即把有关认识对象的存在的信息悬搁起来,给它加上括号,既不检验它也不反驳它。只有这样才能回溯到认识过程的真正始源,而只有在始源处才能有真实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中止判断使我们的意向的目光束不再对准被理解为存在着的对象,而是返回到事物向我们直接显现的方面,直接直观纯粹现象。由此,便进到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即在对个别性的直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普遍有效的一般性本身。  

胡塞尔断言,对能够站在纯粹直观的角度并拒斥所有自然成见的人来说,这样一种认识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不仅个别性,而且一般性,一般对象和一般事态都能够达到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 胡塞尔强调,这种认识对现象学的可能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现象学的特征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在纯粹直观的考察范围内,在绝对被给予性的范围内的本质分析和本质研究。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经验与判断》等著作中,胡塞尔运用自由地、任意地创造变项(它在随意的不断构成的意识中进行)的方法,详细阐述了如何由经验的或想象的被给予性纯粹自为地直观一般本质。

②先验还原

本质还原的方法打开了通向纯粹意识的总领域的不变本质形态的通道。但是,这种方法是同世界设定与存在设定有关的,在任何以观念直观为意向的自由想象变更中,世界始终是一同被设定的,任何事实和任何爱多斯(即本质)都始终与事实世界相联系,都属于这个世界。例如,我们在自由地、任意地创造变项的同时却默默地坚持(比如说):随意的声音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是为世界上的人所能听到或已听到的,那么尽管我们获得了在随意变项的变化中被把握到的" 声音一般" 这个爱多斯,但它是与我们事实世界有关并且束缚于这个普遍事实中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束缚," 有意识地将它判为无效并且从而也使变项的最广泛的环境视域摆脱了所有束缚,所有经验,我们才能创造出完善的纯粹性。" 这就是说,本质还原所运用的中止判断是部分的、不彻底的,为了摆脱上述束缚,进到绝对纯粹的可能性世界,必须运用普遍的彻底的中止判断,即给世界的存在有效性" 加上括号" ,排除所谓的" 自然观点" " 自然观点总命题" ——即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客观、自在地存在的,它对我们来说始终是" 现有" ;我们本身是它的成员;我们的意识是一种物质的东西的机能,认识是一种自然的事实;世界提供给我们经验,我们据此构造理论并对世界作出预言,预言若被证实,我们就相信该理论有效,反之则进行修正或重新构造;世界对我们不仅作为事实世界,而且在相同的直接性中作为价值世界、财产世界、实践世界而存在。所有对自然世界的被给予性的怀疑和摒弃都丝毫不改变这个自然观点的总命题,亦即,世界始终具有终极有效性。

胡塞尔认为,为了使现象学方法成为哲学,中止判断必须成为普遍的中止判断,必须从本质还原进到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它并没有把意识的存在悬搁起来。但普遍的中止判断要求不放过任何一种存在;而且,如果意识的存在与自然观点总命题所涉及的世界中的对象的存在是同一类的话,那么现象学就不能够谈论意识的存在。因此,要证明本质直观的方法的合理性,就必须证明意识的存在是与世界中对象的存在根本不同的一种存在,它的存在方式不是" 世间的"。这也要求从本质还原进到先验还原。  

哲学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被理解为总体的认识。胡塞尔再三强调现象学必须是彻底无成见的哲学方法。但要达到彻底的无成见性,现象学就必须是对世界总体的认识。本质直观还不是对作为总体的世界的认识,它虽然揭示了存在区域的本质规定,但这种规定还不是对存在之物总体的规定,即对哲学真正对象的规定。因此势必提出这样的问题:现象学是否并且如何使对世界的认识得以可能?胡塞尔认为,早在哲学产生之前,人就已经具有关于世界的意识;因此哲学所改变的只能是对世界的观点。这样,上述问题就被修订为:如何能以关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过渡到一种新的哲学观点?这个问题也就是先验还原的实质所在。给自然观点所设定的、在经验中真实存在的整个世界以及所有与这个自然世界有关的科学都不作检验也不作反驳地加上括号,普遍悬搁之后,还能留下什么?" 如果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以及所有的思维都被排除,那么还剩下一些什么呢?" 胡塞尔认为,这个问题的提法是不确切的,它会使人把普遍的中止判断误解为将一个部分从一个整体、从一个实体的联系中取走。正确的提法应该是:" 如果宇宙,所有的实体性都被加了括号,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被假定为存在的?" 笛卡儿在为自己的哲学寻找可靠的开端时,曾运用普遍怀疑方法,从" 我思" 推出"我在"

胡塞尔批判地吸取笛卡儿的怀疑方法,以此来获得绝对被给予性的领域。他认为,排除自然经验,给事先为我存在的世界加上括号,剥夺它迄今为止为我提供的经验世界基地的那种效力,还原到本质认识的领域,并且研究那些我们在这个领域中内在地发现的东西,结果是达到被称作" 现象学剩余" 的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这就是说,世界中的对象只具有主观相对的存在,而意识则是与世界中的对象不同的绝对存在,是绝对的被给予性:" 意识在其自身之中具有其特有的存在,这个特有的存在在其绝对的固有本质中并不受到现象学的排斥。所以,这个特有存在作为' 现象学的剩余' 而保留下来,即作为原则上特殊的存在区域,这个存在区域事实上可以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现象学的领域。" 我们原则上可以想象,整个世界信仰会崩溃,整个世界的存在会失去其有效性,并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对于意识来说被" 毁灭" ,但即使如此,意识的存在也不会被触动。因为现象学的反思表明,意识可以被当作一种纯粹的直观和把握的对象,并且在这种直观中,它是绝对的被给予性,它表现着一个绝对内在的被给予性领域——无论我们从什么意义上去解说内在。所以,意识的存在、每个体验流的存在虽然会由于世界的毁灭而改变,但它特有的生存却决不会因此受到触动。意识作为内在的存在" 无疑是在绝对意义上的存在,它原则上不依赖于其他事物便可生存"。纯粹地看,意识是一个自为封闭的存在联系,是绝对存在的联系,我们无法向这个联系塞入什么,也无法从这个联系中抽走什么;它不具有时空的外部,也无法存在于时空联系的内部;无法从任何事物那里经验到因果性,也无法对任何事物运用因果性(即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  笛卡儿曾由思维的明证性直接确定经验自我的明证性。胡塞尔批评了这种做法,认为思维着的自我并不是绝对的被给予性,所以必须进一步还原到" 纯粹的自我" " 先验的自我"。如前所述,意识是意向的;而纯粹的自我就是这种意向活动的执行者。各种意识的活动都从纯粹的自我" 发射" 出去,同时又由纯粹的自我汇聚起来。通过普遍的中止判断以及批判性地运用笛卡儿的方法," 我们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丧失,但却获得了全部绝对的存在," 即纯粹意识的领域。这是一个绝对的或先验的主体性的存在区域,是一个可进行直观研究的领域,它拥有无限丰富的、具有最高科学威仪的明确认识。

胡塞尔强调,这个区域并不是总的实体性区域宇宙的一个部分;因为世界自身是一个总体性,就其意义而言,它不允许有任何扩展。" 绝对的或先验的主体性的区域以一种特别的、完全独立的方式' 在自身中包含着' 实体的宇宙,或者说' 在自身包含着' 在任何扩展了的意义上的所有可能的实体世界和所有世界,就是说,它通过现实的和可能的' 意向构造' 而将它们包含于自身之中。" 于是,他又通过对时间的意识的构造、前符号改变、认识中对象的各种构造方式等问题的讨论,来说明意识活动的对象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超越的" 实体之物" 的世界完全依赖于意识," 将人和人的自我作为下属的个别实体包含于其中的时空世界,按其意义来说只具有意向的存在,就是说,只具有对意识来说在第二性的、相对的意义上的存在。它是一个被意识在其经验中设定的存在,它原则上只有作为那些受到论证的杂多现象所具有的同一之物才能被直观和被规定——除此之外,它便是一个无(或者更确切他说,对它除此之外还会是什么的想法是一种背谬的想法)。" 总之,世界本身的全部存在只是某种" 意义" ,所有实体的统一都是" 意义的统一" ;这意义或意义的统一是以意义给予的意识为前提的;意义给予的意识是绝对起源的存在,它自身不再通过意义的给予而存在。

胡塞尔的这种观点受到他的哥廷根和慕尼黑同道的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怀抱。不过,胡塞尔自己断然否认这种指责,认为他在这里并没有" 否定实体现实" ,并没有从作为实体大全的" 世界的完全有效的存在" 抽掉什么东西,而" 只是取消了对实体现实的解释,即与实体现实固有的明确意义相矛盾的解释。" 胡塞尔虽然设计了一条还原之路,但他对此并不满意,不断否定自己,直到晚年仍致力于孜孜探求更令人信服的通向还原之路。虽然胡塞尔想建立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的愿望并未实现,但深入研究他的哲学探索的轨迹,总结其得失,必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联系中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的走向,准确估价各种哲学尝试的深度、广度和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