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1a] 
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十九
宋 王應麟 撰
地理
州鎮
漢八鎮
揚雄傳校獵賦戲八鎮而開闗注應劭曰四方四隅為
八鎮如淳曰不言九者一鎮在中天子居之故也
[019-1b] 
三國重鎮
通典魏氏有州十二有郡國六十八東自廣陵壽春合
肥沔口西陽襄陽重兵以備吳西自隴西南安祈山漢
陽陳倉重兵以備蜀蜀置益梁二州有郡二十二以漢
中興勢今洋川白帝為重鎮吳置交廣荆郢揚五州有郡
四十三以建平今巴東西陵樂鄉南郡巴丘夏口武昌皖
城牛渚圻今采石濡須塢為重鎮其後得沔口邾城廣陵
邾城赤烏四年陸遜常以三萬兵戍之東晉以合肥淮隂壽陽泗口角城
[019-2a] 
為重鎮泗口劉遐鎮守今淮隂郡宿遷縣界角城義熙中置亦在宿遷界大抵上明上明
今江陵郡松滋縣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壽陽淮隂常為晉氏鎮
守宗預曰東益巴丘之戍西増白帝之守皆事埶宜然南鄭襄陽懸瓠彭城歴城
東陽皆為宋藩扞齊南鄭樊城襄陽義陽壽春淮陽角
城漣口朐山為重鎮梁雍州下溠戍夏口白茍堆硤石
城合州即合肥鍾離淮隂朐山為重鎮 諸葛亮傳荆州
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㑹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髙祖因之以成帝業若
跨有荆益保其巖阻命一上將將荆州之軍以向宛洛
[019-2b] 
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周瑜傳得蜀而并張魯因
留奮威固守其地據襄陽以䠞操北方可圗也 魏王
基傳孫權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廬江朱然
冦襄陽皆無功而還 宋志三國鼎跱吳得揚荆交三
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吳又分交為廣魏末平蜀
又分益為梁 宋何承天曰曹孫之霸才均智侔江淮
之間不居者數百里魏捨合肥退保新城吳城江陵移
[019-3a] 
入南岸濡須之戍家停羨溪及襄陽之屯民居星散晉
宣王謂宜徙沔南以實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 胡
氏曰當孫氏時上流欲爭襄陽而不得故以良將守南
郡與夷陵下流欲爭淮南而不得故以大衆築東興與
皖口中流欲爭安陸而不得故以三萬勁卒戍邾城
洪邁曰自荆襄訖丹陽皆晉所經畧為荆州者必都督
八州為南徐者必加督兖豫事力雄盛兵將相習一州
有缺非中外宿望不輕得處陶侃桓沖為荆州温嶠庾
亮為江州皆終其身不它徙故能以再造之國而屹然
[019-3b] 
與北方爭雄
吳十鎮
元和郡縣志吳黄武元年陸遜大破蜀於夷陵遂改夷
陵為西陵陸抗疏曰西陵國之西門雖易得亦易失如
有不虞當傾家爭之即此處也謹按孫氏自鼎足後自
黄武初破蜀先主後得之天紀四年晉軍沿流來伐守
將吳彦請増兵不從即今巴東郡也建安二十四年西
[019-4a] 
蜀將闗羽北討魏將于禁等于襄陽陸遜為宜都守鎮
此黄武初蜀來伐遜大破之後步闡陸抗並鎮焉即今
夷陵郡也吳建衡三年陸抗所築樂鄉城後朱然修之
戍焉晉王濬攻樂鄉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以
城降在江陵郡松滋縣東自建安末尅闗羽後蜀麋芳
來降遂得之鳳凰元年將張咸天紀末伍延並守之晉
軍平吳杜元凱赴於此即今江陵郡也建安十九年魯
肅寳鼎元年萬彧並鎮守即今巴陵郡也建安十三年
孫權征黄祖剋之後將軍胡奮赴於此即今江夏郡也
[019-4b] 
甘露元年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收皆鎮守及晉平吳
將軍王戎赴此即今江夏郡也建安十九年權征皖音患
尅之赤烏四年諸葛恪屯此即今同安郡也天紀末何
植鎮守晉平吳大將王渾赴於此即今宣城郡當塗縣
采石也建安十七年築塢後曹公頻來攻不尅今在歴
陽縣西南八十里右十鎮並為重鎮 陸抗傳永安二
年都督西陵建衡二年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
[019-5a] 
諸軍事治樂鄉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
境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
恃援他部以救倒懸也 周瑜傳出備牛渚屯據江陵
晉氏南遷以揚州為京畿糓帛所資皆出焉以荆江為
重鎮甲兵所聚盡在焉三州戸口居江南之半 庾翼
傳八年春上表請據樂鄉廣農稸糓以伺二冦之釁
南史荆揚二州戸口居江南之半江左以來揚州為根
本委荆州以閫外
[019-5b] 
晉江東鎮戍
列傳王述歴庾氷征虜長史時庾翼鎮武昌欲移鎮述
與庾氷牋曰安西欲移鎮樂鄉彼去武昌千有餘里數
萬之衆造創移徙興立城壁公私勞擾又江州當泝流
數千供繼軍府力役増倍且武昌實是江東鎮戍之中
非但扞禦上流而已急緩赴告駿奔不難若移樂鄉逺
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嶽重將當居要害
之地為内外形勢使闚𨵦之心不知所向翼遂不移鎮
[019-6a] 
桓沖欲移阻江南上疏曰自中興以來荆州所鎮隨
宜迴轉温經畧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鎮之事與時遷
勢無常定今宜全重江南輕戍江北於是移鎮上明
蔡謨成帝時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
漸事下公卿謨議曰沔水之險不及大江大江不能禦
蘇峻而以沔水禦季龍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
之筭亮不果移鎮 庾亮上疏曰襄陽北接宛許南阻
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臣宜移鎮襄陽之石城遣諸
軍羅布江沔比及數年戎士習練乗釁齊進以臨河洛
[019-6b] 
庾翼欲率衆北伐上疏移鎮安陸至夏口復上表曰
襄陽荆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闗隴咫尺北去洛河不盈
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險峻水路流通轉運無滯進可以
掃盪秦趙退可以保據上流輒量宜入沔徙鎮襄陽
陶侃以江陵偏逺移鎮巴陵詔都督江州因移鎮武昌
遂平襄陽議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鎮之侃曰
我所以設險而禦冦正以長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無
[019-7a] 
所倚外接羣夷必引冦虜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今
縱有兵守之亦無益於江南 何充曰荆楚國之西門
戸口百萬北帶彊胡西隣勁蜀經略險阻周旋萬里得
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 禇裒假節鎮京口
即日戒嚴直指泗口率衆三萬徑進彭城 温嶠為江
州刺史鎮武昌陳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尋陽
濱江都督應鎮其地今以州帖府進退不便且古鎮將
多不領州皆以文武形勢不同故也宜選單車刺史别
撫豫章専理黎庶詔不許 王羲之論時事曰願令殷
[019-7b] 
浩荀羨還據合肥廣陵許昌譙郡梁彭城諸軍皆還保
淮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
元魏六鎮
見城類 魏蘭根說李崇宜改鎮立州分置郡縣崇
奏聞不報 見於史者懷荒沃野武川懷朔髙平薄
骨律 通典靈州懷逺漢富平縣也後置六鎮三
戍在此縣界北 北史正光五年八月丙申改鎮為
[019-8a] 
州太和十八年八月丁未幸懷朔武川撫㝠柔元等四
鎮通典又有御夷鎮 六鎮並在今馬邑雲中單于界正始中
源思禮以跋野置鎮居南與六鎮不齊更立三戍亦在
馬邑等郡界
唐河曲六州
黙啜傳求六州降戸初突厥内屬者分處豐勝靈夏朔
代間謂之河曲六州降人納言姚璹等建請與之 紀
貞觀三年是嵗中國人歸自塞外及開四夷為州縣者
百二十餘萬人六年是嵗諸羌内屬者三十萬人
[019-8b] 
唐四鎮
龜兹傳太宗以阿史那社尒為崑丘道大總管率安西
都䕶郭孝恪等討之執焉耆王阿那支龜兹大恐社尒
破五大城諭降小城七百餘西域震懼初孝恪之擊焉
耆也龜兹有浮屠善數歎曰唐家終有西域不數年吾
國亦亡帝受俘紫薇殿貞觀二十三年始徙安西都䕶於其都
統于闐碎葉疏勒號四鎮儀鳳時吐蕃攻焉耆以西四
[019-9a] 
鎮皆没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罷四鎮紀四月癸夘廢 長壽元年十月丙戌武威
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復四鎮地置安西都䕶府於龜
兹十一月一日以兵三萬鎮守於是沙磧荒絶民供貲糧苦
甚議者請棄之武后不聴 吐蕃傳議者請廢四鎮勿
有也右史崔融獻議曰太宗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葱嶺
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髙宗時棄四鎮不
能有而吐蕃遂張入焉耆之西今孝傑一舉而取四鎮
還先帝舊封若又棄之是自毁成功也四鎮無守胡兵
必臨西域西域震則威憺南羌南羌連衡河西必危議
[019-9b] 
乃格咸亨元年入殘羈縻十八州率于闐取龜兹撥換城於是安西四鎮並廢 狄仁傑傳
時發兵戍疏勒四鎮仁傑諌曰右戌四鎮左屯安東轉
輸不絶若捐四鎮肥中國省軍費於逺方并甲兵於要
塞邊州之備豐矣不納 郭元振傳武后時吐蕃大將
論欽陵請罷四鎮兵披十姓之地元振上疏宜以䇿緩
之神龍中以御史吕守素處置四鎮 焉耆傳長安時以過使客不堪
其勞詔四鎮經畧使禁止開元七年十姓可汗請居碎
[019-10a] 
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詔焉耆龜兹
䟽勒于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 于闐傳乾元三年以
葉䕶曜為同四鎮節度副使李嗣業為䟽勒鎮使劉沔
為振武節度開成三年築都䕶府西北四壘 㑹要蘇
氏記曰咸亨元年四月罷是龜兹于闐焉耆䟽勒長壽
二年十一月復四鎮是龜兹于闐䟽勒碎葉兩敕四鎮
不同開元六年三月湯嘉惠除四鎮節度經畧使二十
一年十二月王斛斯除安西四鎮節度開元十二年已
後或稱磧西或稱四鎮節度十五年三月分伊西北庭
[019-10b] 
為兩節度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屬四鎮節度又分
為兩道天寶十二載三月始以安西四鎮節度封常清
兼伊西北庭節度通鑑自吐蕃陷河隴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四鎮留後郭昕閉境拒守
志隴右道四鎮都督府州三十四咸亨元年吐蕃陷安西罷四鎮長夀
二年復置龜兹都督府領州九貞觀二十年平龜兹置毗沙都督府本
于闐國領州十貞觀二十二年内附初置州五高宗上元二年置府析州為十焉耆都
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調露元年都䕶王方翼築䟽勒都督府貞觀九年
[019-11a] 
内附置領州十五隷安西都䕶府 六典磧西節度使其統有安
西䟽勒于闐焉耆為四鎮經畧使 通鑑開元三年郭
䖍瓘兼安西大都䕶四鎮經畧大使 㑹昌三年三月
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以給事中劉濛為循邊使
通典鎮西節度使統龜兹焉耆于闐䟽勒國
唐節度
㑹要景雲二年四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
度自此始有節度之號 通鑑景雲元年以幽州鎮守
經畧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
[019-11b] 
度使之名自訥始通典十節度六典八節度賈耽十道錄二十一節度
宋朝節鎮
節度 州 郡名
鎮鎮東 紹興 㑹稽 柬粤稽山
鎮南 隆興 豫章 洪都南昌洪井
鎮江 潤 丹陽 京口南徐朱方北固
鎮西 麟 新秦 銀城麟府麟城
[019-12a] 
鎮安 陳 淮寧 淮陽宛丘
鎮潼 華 華陰 桃塞潼關
鎮洮 熈 臨洮 洮河狄道
鎮寧 澶開徳 澶淵 澶水北輔
鎮海 青 北海 營丘青社
安安德 閬 閬中 閬水巴西閬川
安逺 德安 安陸 鄖國溳水
安化 密 高密 東武元祐三年改臨海軍
安武 兾 信都 中兾冀方
[019-12b] 
安國 邢信徳 鉅鹿 邢臺襄國
安慶 安慶 同安 舒城龍舒皖城
遂安 嚴 新定 嚴陵嚴瀬舊曰建徳軍
普安 隆慶劒普安 劒門陰平劒水
昭昭慶 安吉 吳興 苕水苕川霅川
昭化 金 安康 淯陽洵水洵陽淯水洵城漢陰媯汭
昭信 贛 南康 贛川章貢
[019-13a] 
昭德 潞 上黨 潞國壼關靖國元年改隆徳府
武武安 潭 長沙 星沙昭潭
武昌 鄂 江夏 夏汭鄂渚
武當 均 武當 鄖鄉鄖城均陽
武信 遂寧 遂寧 蓬溪
武康 洋 洋川 駱谷洋水興勢
武泰 紹慶黔黔中 彭江彭水黔江
武成 滑 靈河 滑臺本名義成
武勝 鄧 南陽
[019-13b] 
武寧 徐 彭城 徐方徐土西楚
威武 福 長樂 閩山七閩
雄武 秦 天水 成紀秦川函秦
保保康 房 房陵 上庸防渚庸郡
保信 廬 廬江 淝水合肥
保寧 婺 東陽 金華星婺
保靜 宿 符離
[019-14a] 
保大 鄜 洛交 鄜畤鄜城洛川
保平 陜 陜 陜津芳津召南
保順 洮 臨洮 洮河洮陽洮水
保慶 拱 襄邑 東輔拱輔
保成 府 建炎元 府谷舊年改 曰永安軍
寧寧武 利 益川 昌綿谷葭萌嘉川利川
寧江 䕫 雲安 巴東䕫國
寧逺 容 普寧 容管容江
寧國 宣 宣城 宛陵
[019-14b] 
寧海 臨安 餘杭 武林錢唐
奉寧 鄭 滎陽 新鄭圃田滎澤
泰寧 兖襲慶 魯郡 曲阜嶧陽
興寧 寧 彭原 寧陽北地
慶慶逺 宜 龍水 宜城宜水宜陽
慶陽 慶 安化
肇慶 端 高要 端溪
[019-15a] 
集慶 亳 譙郡 譙城景亳亳社蒙城
崇慶 蜀 唐安 晉原江源
重慶 渝 南平 渝水巴郡三巴巴渝
嘉慶 嘉定 犍為 漢嘉
永慶 康德慶 晉康 瀧水
慶源 趙德源府趙郡 趙城欒城邯鄲
建建康 建康 江寧 建鄴金陵秣陵
建寧 建 建安 富沙建陽
建武 邕 永寧 邕管樂昌邕郊
[019-15b] 
建雄 晉 平陽 霍邑臨汾
定定江 江 潯陽 九江湓浦
定國 同 馮翊 左輔韓原
定武 定中山 博陵
平平海 泉 清源 泉山晉江温陵
平江 平江 吳郡 姑蘇
平川 濬 黎陽 通利軍初為濬川軍節度
[019-16a] 
天平 鄆 東平 鄆城
平凉 渭 隴西 渭水隴坻
忠忠武 壽 潁昌 許昌南輔潁川許田
忠正 壽春 壽陽 下蔡
靜靜海 瓊 瓊山 瓊管
靜江 靜江 始安 桂林灕水桂筦桂部八桂
靜難 邠 新平 邠郊邠水豳原
永永興 京兆 長安
清清逺 融 融水 土融
[019-16b] 
清海 廣 南海 畨禺羊城
彰彰武 延安 延安 延水延川
彰化 涇 安定 涇陽涇水
彰信 興仁曹濟陰 曹南
彰德 相 鄴郡 安陽相臺鄴都雄臺
國奉國 明 奉化 鄞水甬東鄞川鄮山
䕶國 河中蒲州河東 蒲津蒲闗中條
[019-17a] 
順順昌 潁 汝陰 汝水潁隂
海陸海 汝 臨汝 襄城
横海 滄 景城
瀛海 河間 瀛 候 井
臨海 宻 見上
德常德 常德 武陵 桃源
感德 耀 華原 沮水
成德 真定 常山
興德 齊 濟南 臨菑營丘
[019-17b] 
嚮德 湟 樂 湟水州 邈川
賔德 鄯 西平 西寧州
宣德
嘉嘉興 秀 檇李 嘉禾禾興秀水
崇崇信 隨 漢東 隨陽隨國
河河東 太原 晉陽 大鹵并門參墟
河陽三城 孟 濟源 盟津踐土河橋
[019-18a] 
淮淮南 揚 廣陵 江都南兖淮海
淮康 蔡 汝南 上蔡
山山南東 襄陽 襄陽 峴首南雍古峴
山南西 興元 漢中 南鄭漢川
光山 光 弋陽 浮光一曰寧淮軍
川劔南東川 潼川 梓潼 梓部
劔南西川 成都 蜀郡 華陽
瀘川 瀘 瀘川 綿水江陽
荆南 江陵 南郡 荆渚郢都
[019-18b] 
岳陽 岳 巴陵 羅水紹興中改華容後復
鳳翔 鳳翔 扶風 右輔好畤岐陽
境外 節度 州 郡名 節度 州 郡名
朔方 靈 靈武 河西 涼 武威
振武 朔 馬邑 盧龍 幽 范陽
永清 燕山 威行 涿 涿水
鎮逺 檀 漁陽 撫寧 平 遼西
[019-19a] 
昌化 謹 威塞 新 河東路
歸義 沙 燉煌 彰國 應 金城
歸化 瓜 平昌 定難 夏 朔方
天德 豐 九原 大同 雲 雲中
懷逺 琳 靜海 安南都䕶
凡初除節度使必先歴境外
節鎮詩括
京東八 營丘鎮海青高密安化名元祐中改臨海濟南為興
德曲阜曰泰寧保慶古襄邑武寧昔彭城濟陰號彰信
[019-19b] 
東平惟天平
京西十四 山南襄陽鎮崇信漢東鄉陸海乃臨汝武
勝實南陽三城為踐土忠武今潁昌淯陽號昭化房陵
名保康靈河曰武成鄖鄉曰武當鎮安宛丘域淮康汝
南邦奉寧滎陽地順昌潁河疆
陜西十九 京兆為永興扶風名鳳翔馮翊號定國陜
津名保平䕶國河中郡彰武延安屯雄武天水秦靜難
[019-20a] 
新平邠保大古鄜畤鎮潼今華陰感德華原耀彰化安
定涇安化曰慶陽彭原曰興寧鎮洮熙河域保順洮陽
城平涼渭水郡賔德鄯州垠邈川為嚮德十九郡星分
河東五 河東晉陽城建雄平陽國新秦名鎮西上黨
維昭德永安改保成其地在府谷
河北十 定武為中山鎮寧乃澶淵安武信都兾横海
景城堧鉅鹿曰安國欒城名慶源河間號瀛海黎陽惟
平川彰德安陽郡成德常山邊大名天雄軍建北京貝州永清軍降為刺史州
兩淛九 餘杭寧海鎮東粤鎮東區吳郡平為號丹陽
[019-20b] 
鎮作都吳興昭慶望新定遂安居嘉興檇李域奉國四
明隅東陽保寧節九鎮列輿圖温州政和中升應道軍建炎初廢
江東西五 金陵陪京為建康九江尋陽為定江宣城
寧國贛昭信鎮南洪都古豫章
淮東西七 廣陵為淮南亳都名集慶弋陽號光山紹興
中改寧淮後復舊符離維保靜保信合肥邦安慶同安郡壽春
下蔡西厥鎮名忠正
[019-21a] 
福建三 威武長樂今閩山建寧建陽平海泉
四川十四 成都梓部劒西東山南西道古漢中遂寧
始建武信號江陽自與瀘川通武康寧江洋䕫域安德
武泰閬黔中寧武益昌綿谷阻普安劒門潜藩雄南平
古渝曰重慶犍為唐安嘉與崇景定三年瀘川降軍事
廣南九 畨禺號清海桂林為靜江慶逺龍水鎮肇慶
端溪邦建武維邕管永慶維晉康寧逺容江域靜海瓊
山疆融水名清逺九鎮列南荒
湖南北六 長沙號武安江陵為荆南武昌鄂渚鎮常
[019-21b] 
德武陵源岳陽巴陵郡安逺安陸鄖
大觀格節鎮自成德以下凡六十七小鎮自昭化以
下凡二十二
文臣建節政和七年六月戊辰改留後為承宣使二年九月詔節度使以下不帶持節等
中興後宰相特拜者
呂頤浩 鎮南開府醴泉少傅鎮南定江判建康辭免定江 張浚崇信萬壽觀使
少師保信判福州 趙鼎檢校少傅奉國知紹興府 虞允文少保武安四川
[019-22a] 
安撫 史浩 檢校少傅保寧紹興崇信開府福州少傅保寧醴泉侍讀判建康
趙雄寧武開府江陵 葛邲保信開府 喬行簡保寧 鄭清之
奉國 趙葵少保寧逺節京湖宣撫判江陵辭不拜
兩鎮
元豐三年文彥博河東永興 治平四年韓琦鎮安武勝
紹興八年呂頤浩鎮南定江 三人皆辭不拜彥博元
祐五年再辭䕶國山南西 紹定六年史彌逺以兩鎮
致仕保寧昭信
[019-22b] 
宰相建節自趙普之後不輕授始於天聖初馮拯
宗室
兩鎮
熙寧初允弼允良 慶元初伯圭
武臣
兩鎮自建炎三年韓世忠始
韓世忠武勝昭慶 張俊 岳飛 劉光世 楊存中
吳璘 呂文德
[019-23a] 
三鎮始於紹興六年四月甲子韓世忠加横海武寧安化
韓世忠鎮南武安寧國 張俊靜江寧武靜海 劉光世䕶國寧武保靜
樞密使領節度 曹彬忠武 知樞密院加節度 張浚定國
帶節鉞致仕 富弼 文彥博 呂頤浩
舊制奉朝請必改他官趙普為太子少保張永德向拱為環衛 至明道
中錢惟演始以保大節為景靈宮使治平中李端愿以
武康節為醴泉使
舊制以移鎮為恩寵今一定而不易
亷車超授節鉞 紹興十年劉錡順昌之功 三十一年
[019-23b] 
李寶膠西之捷 紹熙五年郭杲扈衛之勞
節度大使 景祐二年荆王元儼荆南淮南唐親王遙領方鎮其
在鎮者云副大使知節度事
潜藩不除 紹興八年趙鼎忠武改奉國 淳熙十六
年郭師禹興德改保大
潜藩 丹陵若水之舊 代邸 潞宮 泗亭 唐氏
晉陽之制 魏文譙邑之遊 勒啓聖之圖表潜龍之
[019-24a] 
館唐上黨宮頌堯建丹陵之地漢表南陽之都
理宗 寳慶順慶紹慶同慶
帥藩宋中興後
臨安安撫使八州浙西
西界浙河東奄左海 左江右湖 根柢萬㝢視古
京兆 郡國之首四方觀政 輦轂先彈壓 京邑
翼翼四方是則 天子千里之畿京師諸夏之本
控吳越帶江山統千里之封畿冠四方之岳牧 缿
筩弗設桴鼓希鳴 前代尹京多用經術之士 居
[019-24b] 
百郡之首 翼翼為極 象日之封 乾道七年皇
太子領尹制曰考南衙之故實新大尹之多儀 紹
興六年呂頤浩少保浙西大使兼臨安 淳熙王佐
兼侍讀 紹定三年袁詔以資政淛西安撫制置使
兼臨安
平江許浦水軍都統制
三吳奥區地迫都輦 姑蘇奥壤任切關河 吳有
[019-25a] 
三江之阻 吳門价藩枕江連海 睠惟中吳密拱
行闕旁連湖海外控江淮 據要衝於海道為屏蔽
於京畿 鯨波萬里鷁首千艘 唐王仲舒政成為
天下守之最隄松江路 范仲淹為守 紹興二年仇悆
為沿海制置使置司平江之許浦鎮兼領福建兩淛
淮東諸路十年平江守梁汝嘉兼淛西沿海制置使
紹興末淛西副總管李寳以膠西之捷為靖海節
度淛西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
鎮江都統制
[019-25b] 
丹陽 北固 晉南徐州 北府 朱方 京口兵
可用 外控大江内䕶行闕 西瓜歩北廣陵 晉
為重鎮 東通吳㑹南接江湖 控江流之㑹西接
漢沔北距淮泗 因山為壘緣江為境 浙西門戶
長江千里險過金湯 内蔽日畿莫重南徐之鎮
外連天塹尤雄北府之兵 北固名邦近畿奥壤
睠北固之地雄控長江之天險 睠京口金湯之固
[019-26a] 
接石頭形勢之雄 晉祖逖居京口懷振復之志渡
江中流擊楫誓清中原 褚裒都督徐兖假節鎮京
口除征討大都督徑進彭城 謝安督徐兖 唐韓
滉以舟師由海門大閱至申浦 李德裕 范仲淹
為守 建炎三年資政大學士呂頤浩為江淛制置
使兼守鎮江 其後周望張俊韓世忠劉錡皆為制
置使 建炎四年劉光世為浙西安撫大使兼守
嘉熙三年吳潜為浙西制置使
紹興安撫七州浙東
[019-26b] 
㑹稽 東粤 禹㑹 於越 中興馮翊今之豐沛
提封七州兵籍賦輿莫不兼總 襟海帶江為東南
都㑹 千岩萬壑 山川之美 禹穴神臯地埒分
陜 今之㑹稽昔之關中 西界淛河東奄左海
㑹稽鉅鎮東越奥區 武帝賜嚴助書㑹稽東接於
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 願奉三年計最 嚴朱守
㑹稽劉寵 萬壑千岩俱䕶鬱葱之氣右扶左翊宻
[019-27a] 
陪衆大之都 趙抃范仲淹趙鼎為守趙鼎檢校少傅奉國節為
大使史浩以舊弼出牧
君陳命汝尹兹東郊 令德孝恭 兹率厥常惟民
其乂 命畢公保釐東郊 澤潤生民惟既厥心慎
厥事 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尹兹東夏往敷乃
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律乃有民永綏厥
位萬邦作式 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式遄其歸賦
政于外四方爰發 賜履東至于海 五侯九伯女
實征之夾輔周室 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陜而西
[019-27b] 
召公主之 畢公分東郊 申伯式南國 召伯憇
南國而教明畢公釐東郊而道洽皆藉大臣之望用
形九牧之風 十國為連千里曰甸 名聯侍從之
列身寄斗牛之間 如周洛師如漢馮翊謀帥加重
異乎他邦 總帥七州提封八縣
慶元沿海制置使紹興初置
東至于鄞 甬東 鄞水川 東漸巨海東南要㑹
[019-28a] 
海澄萬里之波 藩屏王畿控制海道 以表東
海 肅清海道 陟禹迹至於海表 據㑹稽之東
枕山臂江 負溟渤控扶桑 密拱吳㑹隃控瀚海
宏開四履逺控三韓 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
迺睠鄞江近扼海道 欲壯股肱之郡必求方面之
材威望聳則風颿浪舶之無虞恩信著則椎結卉裳
之來慕 天設海門之險雲屯水戰之師 瀚海澄
波京師蒙福 東海之得翁歸 潜藩控溟渤之衝
[019-28b] 
漢東粤傳上遣横海將軍韓說出勾章浮海從東
方往 紹興三年以歩軍都指揮使武泰節度郭仲
荀為守兼制置使罷軍職加檢校少保十年仇悆兼沿海制置
使隆興元年子潚兼 范成大為制使上曰付卿以
海道
建康安撫九郡留守沿江制垣都統制江東
金陵 秣陵 陪京都 建業 帝王州 長江天
塹 鍾山龍磻石頭虎踞 王者之宅吳以來經營
[019-29a] 
四方以為根本 黄旗紫蓋常見東南 倚山帶江
舊為帝里 天塹當十萬之師 北望中原 九
州天險六代帝都 西陵至江都俱切風寒之䕶建
鄴控天塹每嚴王氣之占 管籥畀麟符之竒藩籬
張虎踞之雄 睠金陵之畫壤控天塹以建都 紫
蓋黄旗接帝城之葱鬱玉符金鑰閟輦路之森嚴
虎踞之邦 龍韜之畧 留臺 蕭何以信謹守管
籥 剸屬任關中事 任蕭何於關中無西顧憂
委以别京之重 處居留之任 守宮鑰之謹嚴
[019-29b] 
掌北門之管 留鎮居守 保釐 元帥領十連之
重别宮備萬乗之臨 玉麟分左 睠建業之名都
總别都之留務龍蟠虎踞山川鍾王氣之靈鳥革翬飛
觀闕視神京之麗 虎踞龍蟠規摹猶昔魚麗鶴列
勝筭方新惟江陵武昌之相望暨合肥蕪城之對峙
首尾聯絡輔車因依 掌籥居留 王氣龍盤地形
繡錯 施君陳東郊之政 分正東郊 畢命保釐
[019-30a] 
鄼侯謹信 營江滸以告成 式辟四方徹我疆土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于王 中興
呂頤浩張浚趙鼎陳俊卿為帥頤浩為安撫大使張浚在此無北顧之
憂 乾道三年史正志為帥總建康至鄂渚舟師
王欽若自江寧再相 開禧中葉適以建康守兼沿
江制置使續改兼江淮制使措置屯田丘崈為江淮
制置大使兼建康守
池州都統制
秋浦 池陽重鎮江左要衝 江山千里襟帶六朝
[019-30b] 
唐李芃請以秋浦置州扼衿要 建炎四年呂頤
浩為安撫大使兼知池州 紹興十二年始分屯大
軍 都統制紹興李顯忠乾道吳總
太平州提領茶鹽
當塗 江津之要 姑孰在大江之南左天門右牛
渚鐡甕直其東石頭枕其北 襟帶秦淮自吳汔陳
常為鉅屏 民安俗阜 當塗樂土江左雄藩 俗
[019-31a] 
媺民淳 周瑜備牛渚 桓沖自京口遷鎮姑孰
寧國
宛陵 宣城 作藩南夏據吳上游 阻山帶江
顏謝流風 雙溪疊嶂
隆興安撫十一州今移九江江西
南昌 洪都 洪井 豫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江帶湖控荆引粤 十郡之要 屏翰江右 龍
潜舊服物衆地大 據百粤之上游為三楚之重輔
[019-31b] 
天開翼軫之疆地扼江湖之國 鍾陵奥區楚澤
全壤 南接五嶺北帶九江咽扼荆淮翼蔽吳粤為
一都㑹 淮海帶襟 扼甌閩交廣之吭 十一州
五十六縣皆受約束 令修庭戶之間人自得於江
山之外王仲舒 潜藩分閫是為翼軫之區連帥選
才無越台衡之舊 召伯教明南國 韋丹功被八
州 於江西八州無遺便 獨孤及為洪州刺史張
鎬頌云家有膏雨户有陽春 中興李綱趙鼎周必
[019-32a] 
大㑹府之雄 中興牧伯半用政塗之舊 紹興三
年趙鼎江西大使兼洪州
江州安撫使沿江制副都統制
尋陽 九江 湓城浦 晉置州初治豫章後治於
此中流襟帶常為重鎮 國之南藩要害之地 舟
車衝要 湓江帶其右廬阜居其前 彈壓九派襟
帶上流 控西江之要地宿南渡之重師 據大江
為中流宿勁兵為重鎮 西挹武昌東引京口 陸
通五嶺江行岷漢亦一都㑹 南北以長江為限東
[019-32b] 
西以中流為防 漢盧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守 晉
桓沖曰尋陽西連荆郢 陶侃温嶠庾亮褚裒為刺
史 中興朱勝非安撫大使兼守 岳飛以江西制
置使駐江州備南康興國江西飛兼制置舒蘄荆南鄂岳黄復漢陽德安
上流要地中興置都統以廣屯備
揚州制垣九郡安撫使兩淮制置大使淮南
廣陵 斗牛之分 江都 淮海 枕江臂淮 重
[019-33a] 
江複關之奥 四㑹五達之莊 江左大鎮 以揚
州為根本 長淮都㑹南躡鉅海之滸北壓長淮之
流 俯江湄瞰京口 淬蘭錡之戎械増堅金之外
郛 江漢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常武整我六師以
脩我戎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
事就緒 鋪淮濆執醜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牧
臣司揚 魏文見江濤以為天限南北 吳自西陵
至江都五千七百里道里甚逺必爭之地不過數四
猶人有八尺之軀䕶風寒亦數處耳 魏淮南北有
[019-33b] 
四萬人且田且守 晉祖逖屯於淮陰尅譙城 黄
河以南盡為晉土 謝安出鎮 詔求文武良將鎮
禦北方以謝玄為兖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
事 郗鑒都督青兖二州鎮此 晉末以廣陵控扼
三齊故青兖同鎮 宋文帝兼置南兖州 唐李吉
甫德裕 宋朝韓琦 韓世忠宣撫 門户嚴則謝
玄無後顧之憂藩籬固則祖逖有前進之勢
[019-34a] 
廬州制置副使安撫使九郡强勇軍都統制淮西
廬江 古廬子國 合肥 為淮西根本 一道都
㑹地大以要 江北脣齒淮右衿喉 南臨江湖北
聯壽春 腹巢湖控渦潁膺濡須枕灊皖為用武之
郊 淮甸沃壤 長淮帶城 中嚴王旅之屯外倚
帥垣之重 魏為重鎮張遼守之以八百人破孫權
十萬衆明帝曰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敵來
輙破地有所必爭 築新城 武帝軍合肥開芍陂
屯田 劉馥鎮合肥廣屯田脩戰守之備興陂堨懷
[019-34b] 
流民 魏滿寵鎮此曰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逺壽春
吳屯廬江皖口 晉謝玄扼肥水敗秦師 戴淵
屯守 若昔濡須之築芍陂之屯郾城士飽馬騰淝
水風聲鶴唳欲追往躅宅牧良難 訖天誅於洄曲
但畏合肥有韋虎 紹興七年九月劉錡為守兼
營田使淮西制副 嘉定十二年善湘為制副
濠州招撫使
[019-35a] 
濠梁 鍾離郡 臨濠 阻淮帶山 荆山在西濠
水合流 南北朝為重鎮 鄧艾屯田自鍾離以南
置營 張萬福為刺史江淮草木知威名
黃州制副
齊安 黃岡 中襄鄂昇揚而立首尾聯絡 内繕
諸關外嚴列戍 東望夏口前介大江 通接巴蜀
襟帶湘漢介淮楚之交 地連雲夢城倚大江 濵
江帶山 烏林赤壁 五關之險惟江表之藩籬在
淮壖之屏翰 邾城名郡淮甸要衝 陸遜以三萬
[019-35b] 
兵戍邾城 吳戍此城用三萬兵
光州武定軍都統制本雄淮軍嘉定元年改
光山 弋陽 浮光 襟帶長淮控扼潁蔡 期思
舊封 面山負野限淮為圻
淮安安撫
山陽 東楚 淮陰 淮水湯湯 至于海邦淮夷
來同 晉以淮陰為重鎮 祖逖為豫州刺史屯淮
[019-36a] 
陰起冶鑄兵器克譙城遂鎮雍丘勸課農桑撫納新
附 荀羡北鎮淮陰屯田石鼈 唐於楚州古射陽
湖置洪澤屯 韓世忠為宣撫使屯山陽 嘉定中
賈渉知楚州淮東制使兼京東河北路節制使又兼
鎮撫節制大使
壽春安撫
壽陽 下蔡 淮南要衝壽陽重鎮劉仁贍之備禦
英烈如存鄧士載之經營宏規可想 鄧艾令淮北
屯二萬人且田且守 平淮西碑曰文通汝守壽
[019-36b] 
紹興中李光壽春等州宣撫使
江陵京湖制垣安撫使十六郡都統制正在鄂副在襄湖北
荆渚 南郡 荆南 南楚 鶉尾之分 荆南為
吳蜀門户 楚之郢都 南夏劇鎮據江湖之㑹控
扼巴蜀襟帶吳粤 北繞潁泗南通五嶺 西通巫
巴東接雲夢 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 三湘七
澤 荆州上游 北連鄧許西極瀟湘 眷荆楚之
[019-37a] 
西門實江漢之南紀 大别之南江漢合而東流詩䟽
重湖三楚 地控上游兵屯重鎮 控巴夔之要
路接襄漢之上流 指作要衝昔分吳蜀列為一道
今扼荆襄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
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來旬來宣經營四方 采
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訊獲醜征伐玁
狁蠻荆來威 裒荆之旅有截其所 荆楚居國南
鄉 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王命卿士大師皇父整
我六師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召公之教
[019-37b] 
明南國申伯之德揉萬邦 吳與蜀分荆州 吳晉
重鎮 江左大鎮莫過荆揚有西陜之號 諸葛孔
明曰荆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㑹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又謂先主曰命上將將荆州之軍以向
宛洛 何充曰荆楚國之西門得人則中原可定
周瑜屯據江陵 晉陶侃鎮荆州楚郢士女相慶自
南陵迄于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 桓温經畧中
[019-38a] 
原即而鎮之 庾翼為南郡太守鎮江陵 唐自至
德以來處方面數十人呂諲最有名威惠兩行 穆昭嗣
對太祖曰荆南即西川江南廣南都㑹也今已克此
則水陸皆可趨蜀 呂餘慶自江陵為參政 趙雄
寧武節開府判江陵 劉錡以太尉知荆南兼都統
牧臣司荆
鄂州安撫都統制
武昌 江夏 夏汭 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
地接荆峴 江漢合流 鄂渚 扼束江湖 襟帶
[019-38b] 
吳楚 逺控湖湘旁帶漢沔 夏口在荆江之中通
接梁雍實為衝要 一江天險萬騎雲屯 孫吳都
之常為重鎮 置督將于此 周瑜為江夏守請得
精兵數萬人進夏口破曹操 呂岱屯武昌與陸遜
共領荆州同心協規南土稱之 晉陶侃為守兼督
江州移鎮武昌 庾翼修軍器積榖 温嶠鎮武昌
有惠政 王述曰武昌江東鎮戍之中非但扞禦上
[019-39a] 
流而已方嶽重將當居要害之地為内外形勢 桓
沖曰夏口江沔衝要 唐柳公綽陳師鞠旅古名將
無以加 建炎四年鄂州置安撫大使紹興四年馬
廣為江西沿江制副屯武昌紹興元年春分八郡為湖東路安撫置司於鄂
隆興二年沈介為守兼鄂岳江黃漢陽沿江制置
使 嘉定十四年李 以沿江制置副使兼守
常德府
武陵 桃源 建炎四年程昌禹為鼎澧鎮撫使
紹興元年春分鼎澧辰沅靖等九郡為湖西路安撫
[019-39b] 
置司于鼎昌禹兼 寳祐三年常德守湖北安撫兼五
郡鎮撫使
潭州安撫使九郡湖南
長沙 星沙 熊湘壽沙 翼軫為楚分旁一小星
為長沙星謂之南楚 南五嶺北洞庭控湖湘上游
控交廣之户牖扼吳蜀之咽喉翼張四隅襟束萬
里 長沙鉅屏南紀上游 湘川之奥人豐土闢南
[019-40a] 
通嶺嶠 襟帶重湖 領湖南之地二千里 潭府
淳古 湘水行春 地狹不足囘旋右夏汭左荆門
控百粤包九疑 山川秀麗稱衡湘 地勢廣長
接青草洞庭之匯民情勁悍狃綠林新市之風 星
沙於外藩最佚 勿謂湖湘之逺在予庭户之間
甘棠召伯之教明南國 申伯王纉之事南國是式
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我圖
爾居莫如南土 錫爾介圭 戎有良翰 文武是
憲 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 常武整師脩
[019-40b] 
戎 惠此南國 吳芮之忠著甲令 賈誼為長沙
傅 晉元帝曰湘州控上流之勢據三江之㑹脣齒
荆雍 皇祐中狄青湖南北宣撫使經制廣南 紹
興二年李綱湖廣宣撫使兼潭州制云位均分陜四年席益
湖南安撫制置大使五年呂頤浩以鎮南節開府為
之 周必大少保判 李椿朱熹劉珙真德秀為帥
孫沔為湖南江西安撫使得以便宜從事 重湖
[019-41a] 
通川陜之氣脈九郡扼蠻猺之衿喉中興以來見謂
重鎮如綱如益如頤浩如珙皆繇政路出殿是邦
襄陽京西南安撫使七郡制垣
南雍 古峴 峴首 榖城 翼軫之分 控制上
流 西控蜀漢東帶吳楚 右視湖湘左顧川陜下
瞰京洛 帶襟漢水屏蔽全吳 去江陵歩道五百
里埶同脣齒 北接宛洛跨對楚沔為鄢郢北門
名楚蜀之上游 玉節臨南雍 方城為城漢水為
池 天設金湯雲屯貔虎 魏為荆州治西極梁州
[019-41b] 
南包臨沮北接陰鄧 吳周瑜曰據襄陽以䠞操北
方可圖也 魯肅曰外帶江漢金城之固沃壄千里
魏明帝曰南守襄陽敵來輙破地有所必爭 司
馬宣王云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 晉
羊祜率營兵出鎮南夏綏懷逺近甚得江漢之心戍
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有十年之積
以所統諸軍在漢東江夏者皆以益祜祜在軍常輕
[019-42a] 
裘緩帶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増脩德信
以懷柔初附繕甲訓卒廣為戎備江衢如砥襁袂同歸 杜預
督荆州繕甲兵簡精銳勤於講武江漢懷德化被萬
里錯置屯營分據要害之地通零桂之漕刻石紀勲
立峴山之上 周訪務農訓卒 劉弘勸課農桑漢
沔肅清 庾亮云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
土足食 晉庾翼䟽襄陽荆楚之舊西接益梁與關
隴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險峻進
可以盪秦趙退可以保上流翼謀北伐鎮于此 桓
[019-42b] 
宣招懷初附勸課農桑撫綏有績 唐樊澤威惠著
襄漢裴度為節度 曹王臯勤儉
峽州安撫副使始於寶祐二年
巴峽 月峽 吳漢留夷陵泝江而上 陸遜言夷
陵要害國之關限失之則荆州可憂又以為西陵國
之西門 陸抗都督西陵國之蕃表若敵汎舟順流
非可恃援他部 陸遜為宜都守鎮此後陸抗鎮焉
[019-43a] 
元和郡縣志 建平歸州 陸抗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
胡安國曰湖北十有四州其要㑹在荆峽劉表時
則軍資寓江陵先主時則重兵屯油口關羽孫權則
并力爭南郡陸抗父子則協規守宜都晉大司馬温
及其弟沖則保據渚宮與上明皆荆峽之封境也荆
南諸邑在江北者三在江南者四峽州大都險要皆
在南岸 欲保江左必都建康欲守建康必有荆峽
重慶四川制置移治
古渝 巴渝 渝水 渝南 在岷山之北 西控
[019-43b] 
僰道北接漢中 承三江之㑹 晉王濬為巴郡
守
成都四川制置總三十六郡安撫使十六郡
坤維 井絡 靈關玉壘 岷山之精上為井絡
帶二江之雙流抗峩眉之重阻 魚鳬蠶叢之國
參旗井鉞 歴井捫參 華陽黑水 蜀道青天
華陽西極黑水南流 井絡輝其上岷嶓鎮其域華
[019-44a] 
山表其陽汶江出其徼 外負銅梁緣以劒閣 地
稱天府 止錦江之沸清玉壘之塵 鼎峙三分之
地坤維半壁之天 文翁倡其教 文翁之文武侯
之武 一方之寄非親賢勿居 蕭何以丞相留收
巴蜀租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王尊為忠臣叱馭
作中和樂職之詩 孫寳著名西州 朱輔宣示漢
德威懷逺夷 孔明謂先主曰身率益州之衆出秦
川則霸業可成又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高崇文
曰西川乃宰相囘翔之地 韋臯治蜀二十一年撫
[019-44b] 
諸蠻有威惠製紀功碑褒賜之蜀道易 武元衡外分
兵符中佩相印 李德裕籌邊樓按西南道之圖
張詠恩威並用 呂餘慶以參政守成都 趙抃為
政簡易自政府復往 程戡善撫逺人還當以二府
處之 文彦博立訓練之法 張方平 善政前有
胡世將後有蕭振 張燾以帥臣行四川民事 席
益以制置大使兼守紹興五年 汝愚始以同姓守蜀
[019-45a] 
興元利東安撫使都統制
漢中 梁州 南鄭 為巴蜀障蔽 顧瞻南鄭屛
蔽西陲 牧臣司梁 漢王都南鄭蕭何曰語曰天
漢其稱甚美大王王漢中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
可圖也韓信曰三秦可傳檄而定决䇿東向 有拜
將壇 楊洪曰漢中益州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
先主曰我必有漢川矣 蜀以魏延蔣琬屯守為重
鎮 孔明率諸軍北駐漢中以圖中原上出師表
誦武侯出師之章審漢將登壇之䇿 唐鄭餘慶鎮
[019-45b] 
興元 紹興中楊政以經畧安撫守興元 嘉定中
安丙以制置大使治興元 紹興即蜀北境分置二
帥東治漢中西治葭萌
利州利西安撫副都統制
益昌 葭萌 綿谷 咽喉要路 秦自劒道伐蜀
即此路 劒門銘云右師逾利州左師出于劒門攻出
九地上披重雲 右逾岷山左直劒門 建炎四年利州路
[019-46a] 
置帥後耿興宗守興元兼利州安撫由是帥移興元
紹興十四年分利路為東西乾道四年合為一興元
兼領淳熙二年復分三年又合五年復分開禧三年
復合嘉定十二年丁焴守沔而义分
䕫州夔路安撫使十五郡宣撫使
䕫子國 雲安 白帝城 䕫門 控荆楚上游為
巴蜀要郡 居瞿唐上游 楚蜀衿吭水陸衝要
全蜀之口 介于巴楚 咽喉巴峽 朝發白帝暮
至江陵 荆益之衝南控百蠻西南四道之咽喉吳
[019-46b] 
楚萬里之襟帶 䕫府 蜀西増白帝之守 孔明
八陳圖在永安宮南平沙上 唐李孝恭為總管
潼川 安撫今在瀘州寳祐六年詔移司叙州
梓部 東川 左蜀 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
衝要 東控瀘叙西扼綿茂江山形勝為劒外一都
㑹 西接二江南連三峽 表裏巴庸咽喉褒漢
髙崇文為節度
[019-47a] 
金州都統制
洵城 淯陽 姚墟 安康 洵陽 洵水南入沔
郡臨漢江 蜀以申儀為西城太守 王彥始除
金房開達州都統 郭浩 王彥
沔州安撫利西路都統制吳璘
沔水 順政 武興 武都 嘉陵水 興城關
城外有壘三面周匝 地當衝要 劉備自陽平關
南渡沔水 孔明奬率三軍北定中原遂行屯沔北
陽平傳云屯沔陽 蔣琬欲乘漢沔東下襲魏興上庸
[019-47b] 
瀘州潼川路安撫使十五郡
瀘川 江陽 瀘南 控扼六詔為重鎮西連僰道
東接巴渝 古巴子之國 枕帶雙流 地兼夷漢
江帶梓䕫 地聯戎僰境接巴黔 地控雲南之六
詔疆連井絡之三巴 孔明五月渡瀘定南方平南
中七縱七禽 太祖召瀘州守錢文敏曰瀘近蠻尤
宜綏撫 乾道升領東川一道十五州為邊隅重地
[019-48a] 
趙雄以舊弼為守 景定三年二月改江安州降
軍事
水經注若水至僰道又謂之馬湖江 唐地理志戎
州有馬湖鎮兵 後漢志犍為郡僰道注華陽國志
曰治馬湖江㑹水通越巂舊本有僰人 九域志羈縻州
商馴浪川騁州在馬湖江隷戎州 唐乾符二年髙
駢脩復卭崍關大度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
鎮號平夷軍築城於沭源川皆蠻入蜀之要道各置
兵數千戍之自是蠻不復入寇
[019-48b] 
福州安撫使八郡西外宗正
閩中 三山 七閩重地百粤故區 東帶滄溟南
望交廣 眷全閩之督府奠長樂之奥區 惟南閩
之都㑹有東魯之文風 襟山帶海控廣聨吳 任
重十連威臨八郡 閩粤地肥衍 八郡支分封圻
廣袤三山鼎峙形勢尊雄 常衮優儒生之禮丕變
文風崇重學校海濵㡬及洙泗以文詞進民皆化之
[019-49a] 
蔡襄為守 張浚為大使條畫海道舟船利害
陳俊卿以舊弼再守 唐有長樂郡經畧使以防海
寇管兵千五百人
泉州南外宗正
清源 朱買臣云發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
蔡襄再守
建寧
建安 建水 建溪 富沙 武夷 閩之上游
東閩劇地 襟山束水 碧水丹山 潜龍之邸
[019-49b] 
家有詩書 自朱熹倡道東南為道義之鄉 陳俊
卿王淮梁克家以舊弼為守
廣州 經畧安撫使十四郡唐五府經畧使
南海 畨禺 羊城 扶胥黄木 交阯蒼梧 服
領以南 帝命南伯 嶺南節度為大府 鎮海敵
其陽五嶺峙其北 祝融之宅 古南粤之地 嶺
表 地控百粤境接羣蠻 殿南服 江漢之詩曰
[019-50a]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眷南粤之封垂宅畨禺之都
㑹 海山控帶夙稱形勢之雄民蜑雜居尤頼撫綏
之畧 選帥重於他鎮有文武威風知大體 嶺南
帥得其人則一邊盡治 盡牧南海之民 總五筦
之政教建三軍之鼔旗 五筦之民 分五羊而作
牧 旂 葢海 龍户馬人 陶侃運甓之志 唐
經畧使以計度為上考 宋璟 李勉亷潔 孔戣
正直方嚴 海嶺之陬既足既濡 河間王孝恭安
輯嶺表號令暢南海 馬總抗節畨禺 治廣無出
[019-50b] 
王方慶之右賜瑞錦以彰善政 向敏中亷清 崔
與之自廣州除參政
靜江經畧安撫二十五郡寶祐五年命制置大使
桂林 八桂 桂管 襟蠻帶海為㑹府 五筦之
地桂為大 西控龍編東連鯨海 地控諸蠻疆連
五嶺 地連五嶺川束三江 左控荆衡東接嶺海
為一都㑹 脩戎兵用逷蠻方 疆分五嶺 疆分
[019-51a] 
五筦連江山篸帶之雄户雜羣蠻有鱗介衣裳之俗
撫御之宜有赤子龍蛇之别牧伯之任在嚴師父
母之間 宣威丹徼 領郡二十五羈縻州七十二
控制雄劇 銅柱之邦戈船之道 羈縻七十州封
畛四千里風氣清淑東接嶺海右控蠻荒 晉陶侃
鎮江陵都督交廣忠順勤勞 唐李靖平嶺南為嶺南撫
慰大使桂州總管 王晙為都督築城務農 唐經
畧之地甚重 專西南一面之寄 幕府無南鄉之
慮 曹克明始置溪洞司而兼領之 陸詵嶺外處
[019-51b] 
畫無不當者 余靖奏團結訓練土丁以備邊經制五筦
恩信著嶺外 張栻范成大 援著安交趾之績固陳靖
日南之方 祖宗之制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
必以文臣為經畧以總制之
尹 真定 太原 京兆 鳳翔 河中 江陵
成都 興元 江寜
大都督 徐 兖 陜 潞 揚 福 杭 越
[019-52a] 
都督 安 延 洪 鄂 䕫 廣 夏
文茵暢轂 雕戈錫盾 赤旂金節 朱芾葱珩
豹尾神旗 旃旌綪茷 淑旂綏章 貝胄朱綅
茸纛騂旄 渠門赤旂 夀甲琱戈 鏚鉞琱戈
犀甲熊旂 鸞旂鵰綬 隼旟鷩冕 玄纛青旌
龍旂四牡 長轂千旟 龍節蜺旌 牙璋犀節
玉海卷十九
[019-52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