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现代医学发展史略

 吴越尽说 2022-04-10

邬品嘉

中国传统医学(也称国医,主要指中医)有着辉煌的历史,吴江亦然如此,我在《吴江文史资料》2009年第24辑《吴江中医源远流长》、2011年第26辑《吴江中医的新生》、2012年第27期《吴江中医近代医籍考略》已有述及,蒙读者诸君关注、鼓励。现就吴江现代医学(源于西方,故称西医)发展史略,作初步整理,管蠡之见,误漏难免,敬请各位同志修正、补充。

清末以后,西学东渐,打破了传统医学独步医坛的格局,但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药卫生的大繁荣、大进步。中医以宏观为主,虽有其理论基础,许多方面还是不够完善:西医以微观为主,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方法,帮助诊断,确有其相当正确性值得重视,如果中西医合而为一,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派,必将有利于全人类的保健事业。清末民初一代名医金子久(震泽宋霖若之业师)曾经慨叹地说:“中医乃古医,渊源至深,颇多验方,惜其理不甚了了,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吾今年老,汝等当先学西医明其理,并学中医精其术,方能得心应手,为病者造福”,鼓励中医学习西医。

苏州西医发端于清光绪3年(1877),美国人兰华德开办中西医院,9年,在此基础上建成博习医院。31年,清政府在苏州设游学预备科。选送公费留学生出国攻读,其中有苏州籍医学生多名。宣统3年(1911)清政府在苏州设立医院、医学堂及分诊处。民国元年,北京政府在国内建立3所医学高等学校,其中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后升格为江苏医科大学)设在苏州。这些都有利于了整个苏州地区西医的发展与普及。

据《震泽镇志》(1999年10月版)载:“光绪16年(1890)上海基督教中华监理公会年议会的美国传教士衡特立和医生曹子实等来震泽开设西医诊所,为吴江境内最早出现的西医”。

庄畏仲,震泽著名人士、教有家庄蓉裳(1925-1927年,任私立震属初级中学校长)之子,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民国10-16年期间在家乡镇西晓庵桥东,开设震泽医院,未久即移址下塘驳岸8号大宅内,故居辑雅堂,在今宝塔街。民国17年,庄畏仲搬迁到苏州发展,在今景德路黄鹂坊桥附近原来苏州第一家金贵升房产,创办江南医院(设有妇产科)。庄畏仲学验颇丰,著述甚多,早期有程翰章、庄畏仲合编《西医实用医药辞典》(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庄畏仲编著《卫生医药常识》(1936年上海医药导报社出版),庄畏仲编著《诊断学》(1937年开明书店出版),庄畏仲、吴克昌纂著《眼科学》(1937年新医进修社出版),庄畏仲编著《伤病急救法》(1949年激流书店出版)等,知名的是庄畏仲、连沽群编译的《庄连氏内科学》(1951年6月由杭州新医书局出版),销量很大,风靡一时。庄畏仲离开震泽后,左思考于民国17-25年间,开设西医诊所在震泽上塘彭康弄底。张士陶,民国20年(1931)南洋医学院毕业,26年返回震泽故里,在润德堂居处开设西医诊所。民国33年(1944),汪倬云、杨雪琴夫妇在震泽南浦浜口,开设云雪医院(汪倬云系震泽著名中医外科汪仲宣之兄长、擅中西医内科,杨雪琴毕业于上海同德高级助产学校,曾在横扇开业)。

黎里金诵盘(1894-1958)出身中医世家,21岁毕业于上海同济医科大学,孙中山几次病重,幸赖金诵盘妙手回春,书赠“是医国手”,解放前夕,重返黎里开设诊所,医德医术有口皆碑,属吴江早期西医著名人士。黎里还有朱莲芳,专攻眼科,日诊百余人次,传为“国内二只半眼睛中的一只”。

民国10年(1921),西医流入盛泽。横扇凌作民,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在西荡口创设盛泽医院,是盛泽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吴江境内第一家西医医院,从学者有洪伯贤、姚体仁等。凌作民曾是淮阴医院院长、少校军医。民国24年(1935)由胡乃武开办兢雄医院,院址在盛泽镇红坊汇,设内、外、儿、产科,中间曾经息业,解放前夕胡乃武离开盛泽。院务由其妻冯亚男主持。

张佐雄,师从浙江湖州福音医院外籍院长孟杰,民国11年(1922)在芦墟北设立惠民诊所。徐其伟,出生中医世家,父亲徐蔚卿名噪乡里,其伟幼承庭训,学有根基,后又报考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后经教务长推荐进入南京中央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前身)工作,抗战爆发,医院内迁,因父亲患病,于民国20年(1931)辞职回到家乡,在莘塔镇中市开业。抗战胜利后,举家迁芦墟西北栅顾大丰墙门内继续开业。袁逢吉,民国24年(1935)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后,先在苏州吴衙场开业,后迁芦墟西中街开业。

民国14年(1925)同里开始有西医,沈彭龄设诊所于仓场弄,以儿科见长。同年10月,外地人员来到同里开办同里医院,院址南旗杆西首,院长钱挹青,是同里第一所西医医院。

杭州户仁医院附校毕业生周济苍,原籍湖州,民国17年(1928)在横扇镇港北设立湖滨医院,展开内、外科业务。

民国26年(1937)韩再康在南麻设中西医外科诊所,为南麻西医之始。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的西医诊所、医院增多,主要有盛泽的普济诊所,由傅铭尧、傅楚尧于1943年创办于花园街,设有内,外、儿、妇产科。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的彭昌玉、张肖薇夫妇,1916年武汉陆军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辞职后,回到黎里(张肖蔽原籍黎里,父亲张彭龄曾二度任褉湖中学校长)开设鸿恩医院,主治内,外科。华业于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的黄德亨、못粹珠夫妇,1947年南京砀山南京总医院辞职后,在平望南大街吴会丰宅创立平望医院,黄德亨主持内,外科,吴粹珠主持儿、妇产科,还雇佣男护士吴巧官做注射包扎和勤杂工作。

民国37年(1948)夏季,震泽地方人士与浙江南浔公立医院在震泽镇创办震泽卫生所,解放后被吴江县人民政府接收。

吴江境内公办医院有民国25年6月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吴江县政府委派戒烟所所长张坚忍筹划吴江县立医院并任院长,9月正式成立吴江县立医院,戒烟所并入医院,院址在松陵镇书院街松陵书院旧址,县长徐幼川之母捐助开办费1000元,而惠病民。日军侵占吴江期间,被伪中央改为直辖第四病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复称县卫生院。民国37年12月,省立淮阴医院迁来松陵,更名为省立吴江医院。翌年7月,原省立淮阴医院人员、设备,迁往无锡市。9月县卫生院改建为县人民医院,同时在震泽镇设立分院。

解放前,私立诊所、医院自由开设,鱼龙混杂,一些无病床的诊所亦称医院,大部分规模小、设备差,当时老百姓对于西医西药认识不足,大部分业务清淡。少数诊所、医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医术精邃,服务周到,深得群众信赖,业务繁忙的也有。

1949年5月5日吴江全县解放。吴江县人民政府接收省立吴江医院、县卫生院,震泽卫生所。后来省立医院迁往无锡市。县卫生院返回书院街松陵书院旧址(书院街与松陵公园之间原有小河浜,即现在流虹路一段。一说,1956年间为消灭钉螺填埋为路;一说,1958年间在拆除东门城墙时填埋成路,二种说法似乎均有依据,俗语“好记性。不及烂笔头”,并存以俟知者),县卫生院大门对着松陵公园憩楼,东侧为富家桥弄,西侧不远处为尚书巷(现为中心北巷),在此基础上筹建县人民医院,9月5日正式开业。1950年,彭昌玉由周一非动员进县人民医院;张肖薇1951年也被邀请来院,早期主持放射科工作,为基层医院培养了第一批放射科医生。接着先后动员、招聘黄德亨、昊粹珠、张士陶、袁自复、杨雪琴等一批精兵强将加入医院。当时国家医疗机构待遇较低(黄德亨最高为150元)。与当时联合诊所,社会开业医生的收益相比差距很大,需要政府部门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进行动员。后来逐步壮大阵容,增添设备,成为全县医疗业务的中心。

1952年10月领导决定:黄德亨任县卫生院第一副院长,院长由时任县卫生科科长兼任。1956年10月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公布黄德亨为县人民医院院长,彭昌玉为第一副院长,王成芳为第二副院长。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不但大力提倡西医要学习中医,并且为中医学习西医提供了机会,在吴江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按排下,县卫生院于1953年10月至1954年6月举办2期中医进修班,组织境内中医进行有系统的学习西医。进修班主讲老师有黄德亨、彭昌玉、张士陶、徐其伟、袁自复等。通过进修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医的不足,使中医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今后开展大规模治病、防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解放初期,吴江境内还缺乏医务人员,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于1958年9月1日成立吴江县卫生学校,正式开课,属于中等卫生技术学校,学制3年,招收在职人员和初中毕业生,由县人民医院主要医生任教,后来这些学生,有的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1962年5月停办。1979年12月30日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吴江县卫生进修学校,开办中专班以及县内医务人员进修等事项。

1954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通知的报告。报告指出“对各地中医联合诊所和中西医联合诊所应采取积极扶持的方针”。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支持下,集体医疗机构被列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全县联合诊所(当时联诊以中医为主体)逐步得到发展。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卫生事业,1952年12月19日成立吴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简称血防站,后又称防疫站),首任负责人汪倬云(1951.11-1952.3),站址在松陵镇南新街13号,后迁六子街,继迁积善弄,再迁人民墩。1952年后设站长。站长由县政府正副县长之一兼任。1956年5月,招收社会知识青年46名充实血防队伍。1956年10月,副站长阚绍南提升为县血防站站长。从此,吴江县人民医院、吴江县防疫站成为全县医疗、预防的指导和培训中心。境内有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现,县卫生(科)局及时组织基层医院的医生、检验、护理人员来吴江学习,或县级派员到基层辅导。主要老师由县人民医院及县防疫站业务骨干担任。我也参加过培训,记得一次是在“憩楼”楼上,黄德亨、彭昌玉两位院长亲自来讲课。上世纪六十年代境内爆发恶性疟疾、流行性脑膜炎,医务人员通过及时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中西医合力抢救,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又如,疟疾的抗复发、血吸虫病的治疗、血丝虫病的预防都是依靠国家资金大量投入和西医西药的加入,才能够及时完成。现在天花、白喉、鼠疫、霍乱已经绝迹,许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地方病:血丝虫病、血吸虫病已经消灭。

上世纪动乱的十年,医疗卫生事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医务人员和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pi斗、隔离,惨不忍睹。县人民医院院长黄德亨首遭劫难,1966年11月23日含冤去世。在当时的年代里,医院领导也包括院务委员会,一律靠边站,“工宣dui”、“贫宣dui"进驻医院,一切都由他们说了算。

当时很多一部份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他们大都是出身于地主、资本家家庭的“孝子贤孙”,或担任过伪职。更有甚者,扣你一项大帽子,让你抬不起头来。以后又牵连了一批年轻人,所谓特w、地下f g m集团都是子虚乌有的。“w g"期间,推行极左路线,1974年某杂志向全国推广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经验,说一个1500人的生产大队配备3名赤医,1人在大队卫生室值班,1人下生产队搞防治,1人参加农业劳动,实行“三三轮换制”。我所在的医院,也实行另外一个样子的“三三轮换制”,三个月一期,三分之一的医生带了工分簿下乡参加劳动,并协助赤脚医生工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分之一的赤脚医生上来,参加医院管理和日常医疗工作,监督医务人员。医生下放到农村,除少数激进分子,把我们当作“z z”对象,极大多数农民是理解、关心我们的,“医生,你们看病蛮辛苦了,青筋白脚背,生活又不会做(指干农活),帮你们记些工分算了”。由于极左路线,那时候人心惶惶,“读书无用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泛滥,“w g"十年,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干扰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1976年10月,党中央拨乱反正,卫生事业逐步走上正规。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陆续分配下来,充实了队伍,提高了业务水平。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通过1981年、1988年,两次大面积考试、考评,晋升职称,提高待遇,更激发了医务人员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热情。至2007年底己有1112篇(其中中医125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医学杂志。近年来,吴江境内采取上下联姻、对口支持,送出去进修(包括到国外)、请进来指导的方式、方法,西医的质与量迅速提升,设备越来越先进,已经拥有一批医德好、技术高、临床经验丰富为特征的医疗团队,有些临床项目己达到省级和省级以上先进水平。

现在吴江境内区卫生局直属单位《医院)主要有:

区第一人民医院,区政府所在地松陵镇公园路169号。路对面为2011年落成的住院部,上有天桥、下有隧道与门诊部相通,建筑面积125083平方米,北面紧邻永康路商业大街。前身为吴江县人民医院,1992年4月28日,更名为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4月21日,与南通大学签订建立附属医院关系的协议书,5月15日启用吴江区(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两块牌子。现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截止2012年底,有主任医师21名、副主任医师70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314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817名、行政人员48名;年门急诊127.5万人次、住院4.56万人次。科研成果:徐东自、王维中、周仲华等《应用胸腹水细胞染色体分析方法诊断恶性肿瘤》获苏州市科技成果四等奖(1980),王维中《 RFS 型二分式硬板医用担架》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1997),王维中、徐东白、苏荣华等《心血管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研究》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1998),陈强、李金彪等《经尿道电汽化术与经尿道电切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蔡茂庆、高泉根、邱建平、谢峰、黄维贤《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造影》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2000),段佰良、沈盛华、全海峰、龚怀云《产后大出血的栓塞治疗》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2000),王维中、尤华、金建文、肖雪初、吕荣《心房颤动致心房重构及诱发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吴巧珍、殷凯生、赵金泉、胡晓《眯喹莫特对支气管峰嘴大鼠 TH 亚群及气道炎症的影响》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顾永春、周培刚、刘淑香、丁月峰《恒牙根管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王晓东、高泉根、章小平、谢纯红、宋月江《预防性吻合段肠管外置术在左半结肠癌伴梗阻1期手术中吻合瘘的防治作用》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苏州市双杯奖(攻关杯)(2001),尤华、吴雁鸣、王维中、叶福龙、杨向军《冠状动脉无固定狭窄基础的 ACS 造影和临床研究》获苏州市双杯奖(攻关杯)(2006),等。与国外交流:宋月江、王巍(2006.3.25-4.1)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的现代医院高级管理培训;吴巧珍(2008.2-2008.8)赴美国,参加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的呼吸内科培训;吴巧珍(2009.11-2009.12)赴德国,参加德国医院现代医院 JCI 认证培训;沈根海(2011.1.20-2011.2.20)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鹰阁医院的院长管理、腹腔镜手术进行:邱建平、高红(2011.4.13-2011.4.27) 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百汇医院的医院管理、医院临床管理系统、 JCI 认证的培训;陈易、萧佩华(2011.6.11-2011.6.25)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鹰阁医院的医院管理、医院临床管理系统、JCI 认证的培训;沈春明、吴文英、纪立红、徐沁芳、朱磊、顾建东、朱卫国(2012.5.26-2012.5.31)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百汇医院的医院管理、医疗保健系统、医院临床管理系统、JCI 认证的培训;管学妹、瞿红、庄彩娥、冯新蛾、邱美珍、王莲芬、叶珍红、庄莉萍(2012.9.8-2012.9.15)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百汇医院的护理领导者管理、21世纪护理领导概述、SBAR 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等培训。援外医疗:参加医疗队去非洲桑给巴尔,徐东白(1972.12-1975.3)3年、邱祥珍(1981.6-1983.6)2年、吴暇(2011.6-至今)2年。

区第二人民医院,平望镇通运路55号、318国道旁。1970年10月县卫生局抽调11名医师及护理人员,在这里成立吴江县血吸虫病治疗组(群众称血防医院),1972年2月,县卫生局在县血吸虫病治疗组基础上,扩建为吴江县平望地区医院,1984年经上级批准,升格为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吴江市中医医院(前身为平望公社医院,1979年吴江县中医医院在平望开办。中医院与公社医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与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8556.4平方米。执业机构名称:第一名称为吴江市中医医院,第二名称为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保留上级“中医专项资金”的投入。现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截止2012年底,有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39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75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53名、行政人员17名。年门急诊488423人次、住院15723人次。与国外交流:张伟中2006.6-2006,8美国 Tex 社 s 洲 Sun Antonio Methodist Hosptial 脊柱处科考察、进修,2010.11.14-2010.12.4德国医院管理考察。援外医疗:郑红根(2011.6-2013.6)参加医疗队去桑给奔巴岛。

江苏盛泽医院,为原第三人民医院,盛泽镇市场中路9号。前身为盛泽联合诊所,盛泽中心卫生院、盛泽医院,2001年5月5日经吴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第三人民医院。曾委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理。现在的江苏盛泽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捐赠、江苏省人民政府、吴江市人民政府、盛泽镇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2007年10月奠基,建筑面积为165031.14平方米。2009年11月26日由江苏省卫生厅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式对外开放,原吴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并入。这一天,江苏盛泽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隆重开业,著名华裔实业家唐仲英先生、江苏省委书记为江苏盛泽医院开业仪式庆典剪彩,参加开业典礼的还有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南京医科大学校长以及省、苏州市、吴江和盛泽镇各级领导、各大医学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现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截止2012年底,有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46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73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54名、行政人员66名;年门急诊978109人次、住院22893人次。

区第四人民医院,前身为震泽联合诊所、震泽中心卫生院。联合诊所当初创办在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在理堂”废址上。在市卫生局、镇政府的大力资助下,1960年搬迁到潭子河。2003年从潭子河移址镇南一路1333号,新建门诊部大楼,住院部大楼,行政、保健、后勤部大楼,面貌为之一新,建筑面积为15780平方米(扩建在计划中)。2012年9月17日经吴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第四人民医院。于12月29日召开成立大会,吴江区副区长等领导到会祝贺。现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全体员工正朝着新的目标迈进。截止2012年底,有副主任医师8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72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99名、行政人员4名;年门急诊418995人次,住院6032人次。

苏州仁济·永鼎医院,松陵镇高新路1388号。2005年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与吴江市卫生局签订参与建设吴江市中医医院(新建)的合作协议。建筑面积为52973.27平方米。2006年6月30日,经苏州市卫生局批准,吴江市中医医院(新建)更名为苏州永鼎医院。2007年2月12日,苏州永鼎医院开业。2011年1月起,永鼎股份全权委托上海仁济医疗集团行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权,医院两块牌子:上海交通人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吴江分院、苏州永鼎医院,简称苏州仁济·永鼎医院,现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截止2012年底,有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34名、中级卫生技术人员51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79名、行政人员5名;年门急诊380162人次、住院15898人次。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王维中液晶光柱电子血压计(2010)、无损液检测自动报讯仪(2011)。对外交流:谢峰到新加坡鹰阁私人医院针对腔镜手术进行交流学习(2011.4)。

按:①医院共分三级六等,分别是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一级甲等,一级乙等。②科研成果指苏州市级以上的西医科技进步奖及发明专利等。③援外医疗是指西医参加的国际性组织。

区卫生局直属单位(医院)还有:芦墟中心卫生院、黎里中心卫生院、青云中心卫生院、松陵卫生院、同里卫生院、屯村卫生院、铜罗卫生院、七都卫生院、庙港卫生院、横扇卫生院、菀坪卫生院、梅堰卫生院、南麻卫生院、金家坝卫生院,以及由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制的桃源医院(2002年)。

此外,还有一些以西医内科为主的私立门诊部,前后有博爱门诊部(松陵)、同济门诊郁(盛泽)、中山门诊部(松陵)、康达门诊部(盛泽)、华夏门诊部(松陵)、人民门诊部(盛泽)、东方门诊部(盛泽)、开诚门诊部(盛泽)、友好门诊部(盛泽)、仁爱门诊部(松陵)等,是在改革开放后,多数由外省市人士来吴江境内开办的,或是当地医务人员退体后开设的诊室,现在还没有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2003年春天爆发了“非典型性肺炎”。“非典”使人民生命受到极大威胁,国民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严峻的形势,很快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吴江地区,拟定吴江市一院为接收“非典”疑似病人的定点医院,平望的市二院为集中观察点,各乡镇医院设有发热门诊,专人负责,工作一丝不苟。在“抗非”的日日夜夜里,不分部门,联手合作,及时采取各项强有力的措施。凡与“非典”接触过的,或从疫区来的人员,或与疫区人员接触过的,都必须自觉地或由街道、单位动员,到市二院隔离,观察二周。世界卫生组织8月15日公布,截止8月7日全球有32个国家(地区)发生“非典”,累计病人为8422例。其中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越南、巴西、科威特、西班牙,爱尔兰以及台湾地区等。截止8月16日10时,内陆有24个省市区,266个县(市、区)波及,“非典”病人5327例,死亡349例,轻壮年罹病者为70%,患者中五分之一是接触过病人的第一线医务人员。吴江境内措施得力,群防群控,未发现一例病人。

“非典”的爆发,引发了一场生命的灾难。参加一线的医护人员说:“非典”的痛苦,没有经历的人无法体会。为了教有、警示后人,国家在北京城35公里之外,建立“抗非纪念坛”。

通过2003年“抗非”斗争,提高了全民族的卫生,防病意识,促进和健全了防疫机制和应急措施。成立于2002年4月27日的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007年2月15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入市公共卫生中心(高新路551号),房屋建筑而积4479平方米,内设办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防疫科、防病科、性病艾滋病防治科、食品与职业卫生科、卫生科、检验科、皮肤病防治科、门诊部等科室。

本文承区卫生局医政科领导,以及张伟峰、李廉深、沈勇明、彭一康、徐馥、庄新谊等同志提供部分资料(照片),一并致谢。

说明:本文写成于2013年夏天。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于2013年10月19日正式开业,新落成院址在汾湖高新区三白荡西岸,芦城中心卫生院全部并入,由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全权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江苏卫生志(1999)、苏州市志(1995)、吴江县志(1994)、吴江卫生志(2009)、吴江市血防志(2001)、震泽镇志(1999)、盛泽镇志(1991)、医林荟萃(19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