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稽古启新——领略唐宋茶道美学文化

 北极熊788 2022-04-10

《神农百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被认为是茶,从古自今,从东方到西方,没有任何其他的饮品像茶这样,被一个民族优雅地品鉴过、被一个民族深情地赞美过,茶和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不同的饮茶方式,不仅仅是泡茶的方法,也体现出不同朝代的审美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十分深入的内涵与广阔的体验空间。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提到中国的茶道,唐宋时期是两座高峰,所谓稽古,即是来了解我们的先人在茶道上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其精神世界又有怎样的气象,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领略唐宋茶道美学文化之旅吧。

唐代——茶道之形成——“何似诸仙琼蕊浆”

1.代表性人物及著作——陆羽《茶经》——“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春茶 ”

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中国的茶文化还仅仅属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茶风还没有普及到老百姓,人们饮茶更多地关注于茶的药性,人们将茶树的叶子采摘下来直接煮成羹汤来饮用,或者将茶与葱、姜等作料一起煮而食之,还没有上升到茶道文化的层次。

唐代以前,中国的茶文献严重不足,直到“茶圣”陆羽的出现,陆羽(733—804),字鸿渐,本是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的一名弃婴,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诸多文名流高士,并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社会人文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后“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完成了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茶经》。

文章图片1

《茶经》陆羽 明刻本

中国茶道自陆羽作《茶经》起才有完整系统,他不仅从品饮方式上将喝茶从从亦食亦药的煮饮,上升到慢煎细品的高洁清饮,也通过自己的诗作将饮茶提升到了精神文化层次,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陆羽曾作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他说自己有四不羡,“黄金罍、白玉杯”是盛酒的器具,代表酒,陆羽不羡酒而羡茶;不羡“朝入省,暮登台”的名利富贵,而羡慕隐居云游之乐;千羡万羡的是故乡的西江水,可饮茶亦可云游。茶道在此时已经被像陆羽这样的文人高士用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向往了。

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一诗中称赞陆羽:“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可见陆羽对茶道的影响之大、世人对陆羽的认可之重。

文章图片2

白瓷陆羽像 五代 国家博物馆藏

2.主流饮茶法——煎茶法——“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陆羽的《茶经》奠定了唐代的主流饮茶法:煎茶法。他在煎茶技法中,以茶的本味为目标煎煮茶汤,把煮茶中添加的葱、姜、枣、薄荷、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从茶饮中剥离出去,只保留了一味盐的存在,将过去的“煮之百沸”精减为煎之“三沸”。

这三沸是煎茶法的关键所在,水沸腾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水面上冒出鱼眼睛一样的小气泡且有微微响声时,称为一沸;边缘有连珠般的气泡往上翻涌,称为二沸;水在壶中剧烈翻腾时,则为三沸。

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盐,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再边搅动壶里的水边放入茶末,三沸时则将刚才舀出的一瓢水倒入,让翻滚的沸水平静下来,这时候便可以享用美味的煎茶了。这样的煎茶法有效降低了茶汤久煮造成的苦涩感,使茶的真香得以纯洁,使茶的滋味变得更加单纯和清雅。

唐代诗人卢仝诗云: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这首诗就是描绘的煎茶法,说他某日偷得浮生半日闲,关起门来独自在家煎茶吃,碧绿的茶水面上水气飘飘不断,茶汤里茶沫漂浮白光凝聚,嗨呀真是好茶、好时光呀!

文章图片3

《陆羽烹茶图》(局部)元 赵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煎茶最佳搭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为什么要把茶器也拿出来单独说呢,因为不同时代流行的茶器除了文化审美因素,也受当时的主流饮茶方式影响的,一个时代流行的茶器和当时的饮茶方式是息息相关的,茶器的进化和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美”和“实用”。

陆羽在《茶经》里从茶器宜茶的角度,特别将当时的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作了对比,他说: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可以看出陆羽本人对越窑青瓷是推崇至极的,越窑是唐宋时代著名青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陆羽认为青瓷似玉类冰,越瓷青翠的釉色对煎茶淡黄的茶汤起到了良好的修饰和衬托作用,最能呈现茶汤之美,一句话说就是煎茶汤和青瓷在一起最相配;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当时越窑生产的青瓷茶瓯,口径小,器壁呈斜直形,器身较浅,口阔而撇,喝茶体验感特别好。

所以,煎茶法的最佳搭档应属青瓷无疑,无愧于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赋诗《秘色越器》来赞美青瓷之美: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文章图片4

国宝级文物 越窑青瓷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藏

宋代——茶道之盛极——“生成盏里水丹青”

1.代表性人物及著作——宋徽宗 《大观茶论》——“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道之所以在宋朝大盛并形成茶道史上有名的流派——点茶法,宋徽宗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宋徽宗赵佶(1082—1135),北宋第八任皇帝,在位二十六年(1100—1125),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诗画、茶道、音乐等,可惜却治国无方,立国一百六十多年的北宋王朝,也毁在了他手里。

我们这里且只就他对茶道文化的推动和贡献来讲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全面论述了宋代主流茶道,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它提出的茶叶鉴别、制茶论述的理念是中国古代所有茶书中最细致的,特别是完整地记录了宋代的点茶艺术。

他在《大观茶论》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他认为茶道可以洗涤心胸、让人神清气和,其中的淡泊宁静、趣味高雅不是庸俗之人所能感受,这种观点直接把茶道推到了更高雅的精神层面,使茶饮清雅高洁的本来面目和内蕴的精神力量,开始显现并熠熠生辉。

文章图片5

《听琴图》(局部)宋徽宗自画像 故宫博物院藏

2.主流饮茶法——点茶法——“雪沫乳花浮午盏,人间有味是清欢”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记述了点茶的过程,先用小石磨把茶叶研成细末,放入茶碗中后先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徽宗认为要如此注汤击拂搅拌反复七次,最后才搅拌均匀、茶末上浮形成一层鲜白乳花:“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一个看似短暂的注水点茶过程,被细分成七个步骤,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点茶完成后还要对点成的茶汤从色、香、味诸方面进行品味欣赏。

宋朝人对茶道的热情高涨,茶道爱好者们相互较量比赛,甚至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所谓斗茶,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即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最上;二是“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之中在表面上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匀称,在汤花散的越晚越好,且紧紧咬住茶盏的边缘,这就叫做“咬盏”。

苏轼有一首词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其中“雪沫乳花浮午盏”就是描写的点茶法,以雪、乳形容茶汤之白,这样的一次饮茶,给苏轼带来的是什么感受呢?他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诗人这里茶亦不仅仅是饮品,更是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了。

文章图片6

《文会图》(局部)宋徽宗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3.点茶最佳搭档——建盏——“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如醉乡”

建盏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窑,而兔毫盏则是因为盏内壁有玉白色毫发状的细密条纹,类似兔毛,所以称为兔毫盏,是建盏中的极品。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盏》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宋代点茶、斗茶喜用建盏,并且认为舍此不能体现点茶的效果,也是从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考量。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宋代的茶汤以白色为最好,为了取得较大的反差以衬托茶的色泽纯白,就需要用深色的茶盏,正如苏辙诗云:“蟹眼煎成水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建盏的口径与盏高,大致都控制在2:1的比例,这种设计结构,口大足小,利于击拂、取乳、观赏汤色等,所以建盏从一诞生,就是为点茶设计的专用茶器。

宋徽宗在《宣和宫词》里称赞建盏:“螺钿珠玑宝合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说他某日在宫中用兔毫盏来点茶,完成之后茶汤乳雾似香云缭绕,引得身旁的红颜美人如痴如醉,这首词堪称是宋代点茶和建盏的最佳推广词了。

文章图片7

建窑兔毫盏 南宋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结语

中国的茶道文化博大精深,在此只是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朝代,以及它们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文化略表一二,茶道延续到今日,有传承也有变迁,幸而茶道文化之美还在继续。

我们有幸借由茶打开一个通道,得以窥见一些古人的精神气象,这是“稽古”;但如果大家能由茶道文化之美而启发我们找到当下的生活方式,于日常之中别开一片天地,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不平凡之美,而让我们找到各自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这便是“启新”了。

参考书籍:《茶经》【唐】 陆羽著

《大观茶论》【宋】赵佶(宋徽宗)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