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如何理解

 药师海印月 2022-04-10


在中医养生理论里,有几句话几乎是所有人都听说过的,那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

编辑

这两句话,对后世中医养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深远影响。里面的精髓其实就集中在一个地方:对于正气的养护。

其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体内正气充沛,外界致病的邪气就不能侵袭机体;

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只要是生病了,就必然是正气的不足引起的。

这两句话,看上去似乎能互相成为印证,但真要认真推究起来,却又有很多使初学者感到迷惑的地方。

编辑

首先,这两句话都出自《黄帝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 《素问·刺法论》。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首先,这段原文针对的,更多是指我们现代人口里的“传染病”。它的特点是不论大人小孩,症状极其相似,能够互相传染。怎样才能避免传染呢?

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在于体内,病邪就不容易感染侵犯人体,人体也就能避免疫疠毒气的攻击。

编辑

“天牝”是指人体的真元之气,人体的真元之气就能够来往,来往就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运行,也就是下入丹田,上出头脑,这样就不会感染邪气了。

这里说到的“正气”,更多是指人体正常运行的气机,也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都处于正常状态。

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出于《素问·评热病论》,原文如下:

黄帝问岐伯:肾风病表现如何?岐伯答曰:至必少气,时热,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黄帝又问岐伯,发病机理如何?岐伯答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编辑

也就是说,这段原文是针对“肾风病”来进行阐述的。所谓的“肾风病”,它的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内热,体内产生了五邪之一的火邪。阳热之邪才会侵袭人体,因此出现时时发热、气短乏力、汗出。

因为是针对热病的阐述,所以,岐伯应该是省略了“阳虚者,阴必凑之”这样的补充说明。阳虚则内生寒邪,外在的寒邪容易趁寒而内侵,出现寒中病,会畏寒腹痛等。

所以说,这一句话的重点是解释了病邪的易感性:热邪内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热邪而发生热病;寒邪内生的人,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发生寒中之病;而体内热邪旺盛的阳热体质,则容易出现热病。

编辑

如果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区分,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里的“正气”,并不是指的同一个概念,而是因时因地变化的一种生理机能。

后世中医喜欢把这两句话凑在一起学习。这样的后果就是,让初学者一不小心就产生了歧义,更容易抹杀两句话的本来含义。

比如现代人所说的流行性感冒,基本属于流行性热病的范畴,于是便有很多人这样理解:之所以患流行性感冒,是因为人体正气亏虚。所以为了避免感冒,提高免疫力,就要补益人体的正气,就要用补法,如人参黄芪等。

这样的理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正确的。

要知道,这样的“补”纯属乱补。不仅于病邪的防治无益,反而有害身体正常机能。那些易患热病的内热体质之人,因为乱补,体内火热之邪更重,反而更易患热病了。

与时俱进来说,如下6个方面,有助于提高抵抗力,也就更符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诠释:

1、多喝水:喝水多,小便多,体内的热邪随之外出。一般不会出现泌尿系感染。

2、定时大便,每日一行:要想长生,肠中常清,要想不死,肠中无屎。定时大便,可以排泄毒物,可以定期清除体内的热邪,使热邪不得蓄积。

编辑

3、偏素食,少吃肉:素食多为清热之品(各种蔬菜,水果),肉食多为补益之品,容易助火生热。有些人能吃能喝,喝酒吃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生活不规律,内热蓄积为火,火热内盛,所以而发生热病。

4、忌熬夜,生活要规律。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

6、可以服用一些表里双解的中成药;

 

编辑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做好上述6点,是不是更有利于“正气存内”?从而达到“邪不可干”的养生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