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竹梯”(十三)辩证观(下)辩证论治

 保和堂 2022-07-1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前面己经说到,“阴阳”是一分为二的辨证思维,中医活用其法,于临床治病谓之辦证施治

阴阳蕴含数理:阴阳之中存乎数,它本于河洛数理,古人“天地鬼神之妙,不逃乎数,圣人通乎幽明之故,谓乎可以数知”。

黄帝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仲景《伤寒论》“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图片

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其中一至五是生数,六至十为成数。六是成数中最小的阴数,七是成数中最小的阳数。六日阴气已弱而阳气渐充,七阳气虽小,而正气復,故疾病痊愈。疾病是阴长阳消的进展状态,治疗是阳长阴消的回归过程。

可见,人生天地之间,医阴阳之用,宗旨是扶阳抑阴(扶正祛邪)论医离不开阴阳所以,民间俗话常说:“不阴阳的人,不能作医生”……

再看看我们的状:医疗管理“科学”,医院越建越多、医疗仪器越来越高端、医疗设施越来越周全、药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药店相应越来越普及、百姓受其训化“觉悟”越来越高、越来越舍得花钱买药……

而慢性病却相应地越来越多,传染病防不胜防。现代医学来源于西方,当今西医特别发达的美国,疫情反而特别厉害……是否医疗阴阳辩证“生活违背自然规律”有很大关系呢??

图片

医学的宗旨本来是一致的,不管是古代医或现代医,东方医或西方医,都是为了人体的生命健康。但在思维观念上,中医有不变的两大突出特点;一“太极一统”的整体观念(已如前述);一是法于阴阳”的辩证论治

“法于阴阳”又叫辩证法,在人体生命医学中,阴阳是自然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能量空虚概念而不是具体现代医学发展重点在仪器和具体实上,即在“筋骨肉”上发明精微仪器,作细微的探索,忽视了“精气神”领域各类阴阳变化的活动能量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

中医认为,这种看不见的影响力占比在90%以上,它也分正、负两面。阳气上升需要宇宙能量,阴质下沉却是自然贯性;人身重浊,在地球上生活隨时都在消耗能量,多处于失衡状态,人体则本能地供给能量以维持相对的平衡。

疾病就是过度失衡的状态,治病,是增扶正能量,抑制负消耗,达到相对的平衡,就可以恢复生命健康。古圣先贤简称曰“扶正祛邪”,并反复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图片

这个“正邪定律”的能量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原文是这样的:“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者,鼻也),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这段话用现代语言解说就是:黄帝问:我听说五种疫情下来,人们都互相传染,不论大人小孩,病状都是一样的,如要没发病之前就给予预防,有什么方法能使人不相传染呢?

岐伯回答说:要使人们不相传染,一方面要生理功能正常、免疫力(正能量)充实于内,病毒在没扩散之前就不能成活; 另一方面要避免疫毒,使疫毒无法从鼻孔而入,人体正气(免疫力)常从鼻孔而出。所以说,只要正能量充实于脑,负能量(疫毒)就不能侵犯了。

图片

当年《黄帝内经》对瘟疫的描述和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心冠病毒”何其相似!难道在四千多年前的炎黄时代就有“心冠病毒”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心冠病毒”本来是今天人类“物化”的名称,四千年后的人还认同吗?假如用今天的仪器和口语去翻译古代的疫情,谁也不知会叫什么名称……那就暂且沿用当事人的“戾气”叫法,来看看医史中古人的记载吧。

图片

“阴阳互根”的原理来说:疫情属阴,免疫力属阳,疫情病毒始终是伴随着宇宙人类而存在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篇章谈到瘟疫问题,其中《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两篇专论疫病的篇章是《刺法论》和《本病论》。

《黄帝内经》认为,当疫病发生时,有些人之所以不会被传染,是因为其人具有良好的抵抗(免疫)力;并且自身的调节能力,能够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这种调节能力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正能量)

同时防疫还必须“避其毒气”,《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戾气”会从口鼻而入,因此要想办法防止“戾气”从口鼻进入人体。

图片

依据当代20039《中国古代疫情年表》天津中医药大学王玉兴教授代表作统计:仅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就有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仅秦汉时就发生了34次重大疫情,其中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瘟疫,使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五位在同一年永远倒下。

那时的张仲景记载,家族中三分之二的人因疫疬不治身亡:“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序》)

同时代的大文人曹植也在《说疫气》这样介绍:“疠气流行,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图片

当时中医怎么对付这个对付方法的总结报告就是当时明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医家都知道,《伤论》的突出特点是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张仲景因著《伤论》之功,被后世公推为“医圣”。在医学界,仲景《伤寒论》的价值,几乎与《黄帝内经》并列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为确定治疗方法提供准确的依据通常是以临床效果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

所谓六经,源于阴阳。阴阳化六证,即《易经》“乾坤生六子”在医学上之运用。甚三级,为三二一之三有轻重三级,为一二三之三阴。仲景分别命名为太阳(三阳)阳明经(二阳)少阳经(一阳)少阴经(一阴)、太阴经(二阴)、厥阴经(三阴)经。

图片

虽曰六经,但其在人体对应性分布于手足各处,实为十二经即: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这也是经络学说的源头(详参有关经络学说专论)

对传染疾病来说,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六经辩证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

图片

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

总之,三阳病主表、主热、主实,三阴病主里、主寒、主虚。此六纲加上总纲阴、阳即为八纲。故后来通称的“八纲辨证”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个八纲辨证是现代各种辩证的总纲,从汉代延续至今。

图片

八纲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某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阴阳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其中,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

图片

除以上六经辨证、八纲辩证以外,中医学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在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启发下,形成了多种辨证分类方法。如: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等。

当今的心冠疫情能否用辨证论治的中医方法来治疗?能否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维来应对?本人认为,是完全可以的。不过这正气可有学问了,她绝不以当今“经济效益好”而论高低!既包括心态德性良好,身体素质良好,也包括虔诚不虚、公无私的工作作风和应事风格。

图片

医养服务,众心所向; 健康长寿,人之所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