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脏腑辩证精华

 hghhphf 2022-04-10
文章图片1

一·肾(包括肝肾比较)

1·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体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类。

2·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3·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厚,填纳空隙。

4·大凡内损精血形气,其胃旺纳食者,务在滋填。

5·凡男子下焦先亏,客馆办事,曲运神思,心阳久吸肾阴。

6·凡中年以后,男子下元先亏。

7·夫腑阳不通,肾气散漫,吸气不入,吸音如喘,此身动便喘,非外客之邪干肺。

8·夫肝主疏泄,肾主封固,肝宜凉,肾宜温,纳肾佐以通肝,温下仍佐肾阴,以制木火,足为复方。

9·凡肾宜温为养,肝宜凉乃平,温养神精必佐凉肝,水中有真阴内蓄,是为命根,盖肝胆相火内寄,性恶热燥,用七方中之复方。

10·盖老年坎阳日衰,坤土不运,浊阴下聚。

11·凡下虚者必上实,此非风火,由阴不配阳使然。

12·凡冬月大气藏伏,壮年自能聚精汇神,不加保养,春封地中阳升发生之气交,反为发病之动机矣。

二·胃(包括脾肝比较)

13·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病,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生芪炙草之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14·凡补药皆性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春病入秋不愈,仪从中治。

15·夫胃阳外应卫气,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16·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滯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17·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著欲起矣。

18·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至于病发,当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19·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20·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21·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

22·盖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澼,津血必枯

23·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

24·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

25·夫酒谷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

26·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

27·夫脏寒生满病,暖水脏之阳,培土生金是法

28·盖肝风木横,胃土必衰,阳明诸脉,不主束筋骨,流利关节也。

29·大凡受纳饮食,全在胃口,已经胃逆之病,加以嗔怒,其肝木之气贯膈犯胃,斯病加剧。

30·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之法。

31·夫痞满属气,燥实在血

32·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

33·大凡药饵,先有中宫以布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自钝,然攻病必籍药性之偏,朝夕更改,岂是祛疾务尽之道。

34·盖肝木必侮胃土,胃阳虚,完谷而出。

35·凡治痰饮,须辨饮食,食少已极,仪治中宫之阳

36·凡身中脾阳宜动,动则运,肾阳宜藏,藏则固。

37·凡湿必伤太阴脾,热必伤阳明胃,不分经络乱治,乃不读书医工

38·大凡久损,必调脾肾为根本。

39·大凡风热淫于内,必以甘寒乃和,梨汁,蔗浆之属,盖胃阴制伏肝阳内风之动,正和《内经》“和阳益阴,肝胃忌刚”之旨。

三·肝(包括胆胃)

40·大凡春尽入夏,气机升泄,而阳气弛张极矣,阳既多动,阴乏内守之职司,络血由是外溢。

41·大凡左升属肝,右降属肺,由中焦胃土即困,致有升无降,壅阻交迫,何以着左卧眠,遏其升逆之威,且烦熏热灼,并无口渴饮水之状,病情全在血络,清热滋阴之治,力量不能入络。

42·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上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

43·盖厥阴风旋,阳冒神迷则为厥,阳明络空,四末不用,而为痿厥。

44·夫肝藏藏魂,因怒则诸阳皆动,所见病原,无非阳动变化内风而为厥,故凡厥证,多隶厥阴肝病。

45·凡肝风阳扰,胃络必虚,食进不甘,是中焦气馁。

46·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疾,治在少阴,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此治病之宗旨也。

47·凡水虚失职治在胃,邪干窍闭治在胆,此乃定例。

49·大凡病来迅速莫如风火,郁怒由肝胆木火生风,以此而发痫厥,若仅谓痰火而用辛香燥剂,劫痰利气宣窍,厥阳不宁,病奚得减。

50·夫肝为藏魂,藏血之乡,热邪内灼,藏聚失司,非攻补可疗,议清解血中之结以祛热。

51·凡女人以肝为先天,肝阴不充,相火上燔莫制,嗽久痰带红丝,皆老怯势成,日见消灼。

52·盖肝脏多气多血,气盛则热,血不营养经脉,阳明日空,血海无贮,经来遂闭。

四·肺

53·凡肺病为手太阴经,逆传必及膻中,仍以手厥阴治。

54·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扁豆,茯神,北沙参,苡仁等类;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知,宜地黄,阿胶,枸杞,五味等类;脉弦胁痛着,宜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类,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汤。

55·凡寒凉止血理嗽,不但败胃妨食,决无一效。

56·凡治吐血之初,多投凉血降气,以冀其止,熟知阳愈渗泄,益增病剧屡矣。

57·凡上实者必下虚,薄味清肃上焦,正谓安下,令其藏纳也。

58·且喘咳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59·盖肺主气,为出气之脏,气出太过,但泄不收,则散越多喘,而喘症之属虚,故益肺气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

60·大凡出气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之入而为喘,肾病何辞。

61·夫暑邪皆着气分,苟肺司清降,则其邪不攻自罢。

62·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老碌形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

63·凡春夏之时,天地大气发泄,至秋冬方始收藏。

五·妇科

64·凡妇科书,首篇必论调经,即嫁必究孕育。

65·盖冲脉动,而诸脉皆动,任脉遂失担任之司,下元真气何以固纳。

66·夫下焦奇脉不流行,内踝重著,阳维受邪,久必化热灼血。

67·夫开泄则伤阳,辛热则伤阴,俱非新产郁冒之治道。

68·产后必虚,阴虚可知

69·凡产必下焦先损,必以形质血气之属莫以心热,再用寒凉,伐其生气。

70·盖产后下焦真阴先亏,攻瘀,清热,气味苦辛,是重虚其虚,药先入胃,既不中病,先戕胃口,攻令饮食废矣。

71·夫曰结曰聚,皆奇经中不可宣畅流通之义。

72·凡经漏胎走,下元真阴先亏,任脉阴海少液,督脉阳海气升,而谓阴虚生热矣。

六·诊治方法

73·大意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用药大致如此。

74·思初病在气,久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

75·大凡络虚,通补较宜,凡病宜通,补而兼通,能入奇经。

76·凡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

77·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乃定例

78·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

79·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80·大凡邪中于经则为痹,邪中于络则为痿。

81·夫通则不痛,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病要旨。

82·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

83·大凡热气蒙蔽清窍,都令神昏。

84·大凡体质素虚,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

85·凡病皆本乎阴阳,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胃,补土以驱水,是阴病治法。

86·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肌肤苍嫩,更询起居,致病因由。

87·凡寒凉清火解毒,必佐以活血舒畅,恐凝滞气血也。

88·凡体强质实者多火,以清凉之剂

89·大凡儿肌白嫩者多虚证,苍黑着多实火,虽为大概,亦属至要。

90·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

91·凡寒湿痹久则变热,六气客邪,悉从火化

92·凡久病病必在络,络定必成胀满

93·夫治病先分气血,久病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血必瘀闭,香燥破血,凝滞滋血,皆是病之禁忌也,切宜凛之

94·凡久病必入络脉,医但写药凑方,不明入络之理,药由咽入,过胃至肠而已。

95·凡阳主乎通,阴主乎摄。

96·凡久恙当问寝食,参视形色脉象

97凡痰饮都是浊阴所化,阳气不振,势必再炽

98·夫湿为阴晦,必伤阳气,吞酸形寒,乏阳运行。

99·夫湿邪无形质,攻滞乃有形治法,其不效宜矣

100·凡湿伤气,热亦伤气,邪入气分,未及血分,瘾疹瘙痒,其色乃白,气分郁闭之湿邪也

附:脏腑辩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

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

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柴胡疏肝散)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

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

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

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补肝汤)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

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

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一贯煎)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

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

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龙胆泻肝汤 茵陈蒿汤)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

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

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丸)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

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

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天麻钩藤饮 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

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

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

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镇肝熄风汤)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

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

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羚羊钩藤汤 牛黄安宫丸)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

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

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阿胶鸡子黄汤)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

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

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

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

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黄连温胆汤)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

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

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大柴胡汤)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

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酸枣仁汤)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当归四逆汤 暖肝煎)

1《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心气虚用养心汤)

(心阳虚用保元汤)

(心阳虚脱用参附龙牡汤)

2《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心血虚用四物汤加龙骨 牡蛎 朱砂)

(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导赤散 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礞石滚痰丸 生铁落饮 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导痰汤 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瓜蒌薤白半夏汤 血府逐瘀汤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天台乌药散)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脾气虚用四君子汤)

(脾不运化用六君子汤)

(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脾不统血用归脾汤)

2《脾阳虚证 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理中汤 实脾饮)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胃苓丸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 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茵陈蒿汤 甘露消毒丹)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益胃汤)

6《胃阳虚证 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黄芪建中汤合益胃汤)

(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

8《胃热亢盛证 胃实热证 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清胃散 凉膈散 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 胃实寒证 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丹参饮 膈下逐瘀汤 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猬皮)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

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

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补肺汤)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

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

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百合固金汤 秦艽扶羸汤)

3《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

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

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二陈汤 三子养心汤)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止嗽散)

5《寒邪客肺证》

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6《水寒射肺证 饮停于肺》

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

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

(小青龙汤)

7《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

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

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桑菊饮 银翘散)

8《热邪壅肺》

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

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

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

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

(肺热用桑白皮汤 肺痈用苇茎汤合桔梗汤)

(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

9《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

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

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

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

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 润肠丸)

11《大肠结热证》

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

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

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大承气汤)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

12《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

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

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芍药汤 白头翁汤)

13《湿阻大肠》

泄泻腹胀肠湿阻,腹痛纳呆肠漉漉,

湿注尿少口不渴,湿停胃逆恶心吐,

舌苔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正气散。

(胃苓丸 藿香正气散)

14《肠痈脉证》

肠痈右少腹痛剧,湿热积滞血凝聚,

拒按灼热身发热,尿黄短赤身蜷卧,

舌红苔黄脉弦数,大黄牡丹泄瘀热。

(大黄牡丹汤)

1《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腰膝酸,眩晕耳鸣五心烦,

颧红盗汗口咽干,形体消瘦难入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知柏左归丸。

(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左归丸)

(也可用杞菊地黄丸 大补阴丸 二至丸)

(齿摇发落,遗精早泄,女子崩漏或经闭不孕)

2《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肢畏寒,精神萎靡腰膝酸,

阳痿宫寒夜多尿,晄白耳鸣头晕眩,

脉沉尺弱舌白淡,金匮肾气右归丸。

(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

(舌淡胖,脉沉细迟或微细)

3《肾阴阳两虚证》

腰膝酸软形肢寒,自觉内热头晕眩,

乏力耳鸣咽干燥,不孕不育饮热兼,

舌胖苔薄脉细弱,左归丸合右归丸。

4《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缓,成人早衰性能减,

精少经闭不孕育,身矮智低骨骼软,

脉细无力舌瘦瘪,添精河车左归丸。

(河车大造丸 左归丸)

5《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见遗精,早泄夜尿带下清,

遗尿尿频胎滑动,腰膝酸软或耳鸣,

面白舌淡脉沉弱,桑螵补元煎秘精。

(桑螵蛸散 大补元煎 秘精丸)

6《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

神疲自汗腰膝酸,偏阴偏阳两症参,

阳虚参蛤肾气丸,阴虚生脉六味丸。

(阳虚参蛤散合肾气丸 阴虚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

(偏阳虚 自汗声低,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浮无根;偏阴虚 面赤心烦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7《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面白苍,身肿尿少腹满胀,

腰酸形寒肿没指,咳喘心悸舌淡胖,

脉沉细迟苔白滑,温阳利水真武汤。

(真武汤)

8《膀胱虚寒证》

膀胱虚寒缩泉丸,晄白腰酸形肢寒,

舌胖白润沉弱迟,遗尿尿频夜尿痊。

(缩泉丸)

9《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尿涩短,尿频尿急痛不减,

排尿灼热见砂石,尿血发热膀胱炎,

舌红黄腻脉滑数,清热八正石苇散。

(湿热可致腰痛,清热利水通淋方用八正散;尿有砂石为主症者方用石苇散)

10《膀胱湿浊证》

膀胱湿浊尿白浊,如脂如膏排尿涩,

舌淡苔逆脉细数,萆薢六味真不错。

(萆薢分清饮 六味地黄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