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肚子疼,腹泻,正确用药是关健!

 liyh65 2022-04-10

孩子拉肚子临床经常遇到,病机各有不同,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方,《医方集解》称之“万世治痢之祖”,后世很多治疗痢疾的方多从此演变而来,此方不但可治痢疾,对于一般的腹泻疗效也很不错。

Image

先来看看这个医案,患者,男,13岁,腹痛拉肚子,一日五次,伴红白黏液,舌质红,苔薄,脉弦。
四诊完毕,医者写下这个方,黄芩9g,白芍18g,甘草6g,大枣4枚,仅服两剂,病去人安,堪称神效。
此方名黄芩汤,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第172条,本条首句太少合病,就是一开始是头痛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又有口苦、咽干、心烦、食欲不振、等症状,但可能失治,导致病情出现变化,证情转变为下利或伴呕吐为主,太阳证巳不明显,但因为病是从太阳证转变而来,所以还是称之为太少合病。
病机为,少阳邪热下迫于肠,疏泄不利引起的。


辩证点:拉肚子常伴有肛门灼热,泻下黏秽,腹痛,里急后重,同时可见发热、口苦、咽干、目眩,呕吐等,脉象呢,一般比较快,滑数为主,因是邪热重,嘴唇一般很红。


黄芩汤就,黄芩,甘草,芍药,大枣,这几味,邪热下陷于大肠,因此解表药用不上了,包括柴胡也没必要用,因为腹痛,白芍与甘草可缓急止痛,黄芩清热,大枣和中。


《伤寒论》中,黄芩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都是治肠道热泻,但病机各有不同。

Image

白头翁汤是厥阴肝经热毒下迫于肠道引起的,表现为腹痛,下利脓血,脉弦数。
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表证下陷于肠道,表现为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腹泻如注声响,或如蛋花状,气味㚖秽,脉促或数。
再回到这个医案,为什么不是小柴胡汤去芩加芍药呢?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方,主治少阳枢机不利,内有郁热,但中虚有寒,所以用柴胡,黄芩清少阳,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扶正,与小柴胡汤相对应的是青蒿鳖甲汤,用于邪伏少阳,阳明有热,看看青蒿鳖甲汤组方。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邪伏少阳阴分所以不用柴胡,黄芩,而用青蒿,鳖甲提邪外出,丹皮凉血除血中伏火,阳明有热,故不用参,枣,姜,草,而用知母,生地清里热。
明白了小柴胡汤的组方机理,再看看小柴胡汤条文下为什么有腹痛去芩加芍?机理呢?
去芩,上面讲了是因为小柴胡汤有中虚寒的一面,今腹痛者,乃土虚而木来横,你虚我就偏来欺负你,因此加芍药是为了土中泻木,使肝气不横逆,去芩者是因为本就中虚腹痛,不宜再用黄芩苦寒损中气。


再看看这个患者,舌红,苔薄,脉弦,这里没讲食欲,应该是饮食如故,脉证合参,是没有中焦虚寒的,因此本案选用了黄芩汤。


少阳体质的孩子一般体形偏瘦,有黄芩证的大多嘴唇红,脉搏比较快,有的孩子有关节痛,喜欢吃,食欲可以,但不论怎么吃都不长肉,脾气还不好,容量烦躁(黄芩可除烦热)如果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就可以考虑黄芩汤,不一定非要拉肚子才用。


黄芩汤常规用量:黄芩10g,白芍6g,炙甘草3g,红枣2个,水煎取汁,一日两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