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博物馆 玉器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04-10

图片

青玉谷纹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直径19.3厘米,好径6.1厘米,厚0.35厘米

    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青玉质,呈扁圆形,中间有孔,两面纹饰相同,皆满雕谷纹。

图片

青玉龙首璜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长9.2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

1988年河南光山黄季佗父墓出土

    春秋时期玉牌、玉佩类饰物在装饰纹样上体现了与青铜器相同的时代特征:龙首纹、蟠螭纹大量出现,在工艺技法上使用“阴线刻兼浮雕法”,艺术表现力大大优于商、西周时期的平面阴线刻技法。

图片

青玉琮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6厘米,直径5厘米,内径3.8厘米

1986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1出土

    体呈外方内圆状,中空,通体素面。根据先秦礼书的记载,琮被用于礼地,其造型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沟通。在葬玉中,琮则与璧一起被用于殓葬,构建灵魂升天的通道。

图片

青玉圭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6.3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

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体呈扁长条形,上端有等腰三角形锋,锋边与两侧边均磨出薄刃,近底端中部有一穿孔。

图片

青玉戚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14.4厘米,宽13.3厘米,厚0.8厘米

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体呈扁圆形,前端较窄,刃端阔而呈弧形。两侧斜边各有六个锯齿牙形装饰,中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道切割痕迹。

图片

青玉戈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40.3厘米,宽8.6厘米,厚0.6厘米

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锋尖锐,呈斜三角形。直援,两边刃薄,援略有中脊。内呈长方形,下角被削成斜边,内前端有一圆穿。

图片

青玉鸟形佩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长10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鸟尖嘴、短冠呈锯齿形,长尾上翘,足前屈。身饰双线鳞纹、变形云纹,两面纹饰相同。颈上有一小孔。

图片

青玉矛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长14.5厘米,宽5厘米

    体呈柳叶状,身部双刃,锋尖利,骹部残缺,有孔。此矛雕琢规整,且通体磨光,应为礼仪用器。

图片

图片

青玉虎形佩  春秋  长10.2厘米,宽4.3厘米,厚0.15厘米

1988年河南省光山县黄季佗父墓出土

    春秋玉器是在继承商周玉器的基础上发展的。特别是纹饰上已开始由简到繁,布局往往繁密,几乎不留一点空隙。此虎形佩出土时共有两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并采用阴线刻划,周身布满纹饰,为春秋时期的典型玉器。

图片

玉钺  春秋  长15.4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6.3厘米,厚0.8厘米

1988年河南省光山县黄季佗父墓出土

    钺原本是一种工具和兵器,它是由斧演变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很多遗址中就有发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成了礼仪中的权杖之物。

图片

青玉盘龙形佩  西周  长3.7厘米,宽3.7厘米,厚0.3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体为扁平正方形状,一面平素,另一面以双勾线饰龙纹。龙首部下卷,椭圆形眼,尾部上卷于头顶。龙的上下边缘有脊牙。此佩已断为两截,在断裂处两旁各有3个相对称的小孔。

图片

青玉鳖形佩  西周  长4.2厘米,宽3.5厘米,厚0.5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此佩为青玉,圆雕。头部向外延伸,饰有两圆眼,张口,背部略弧,四爪着地,尾短尖。此鳖嘴的下颚部透穿一个小孔。龟鳖是水陆两栖类动物,玉龟、玉鳖最早见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古时人们把它作为吉祥之物,是长寿的象征。

图片

青玉龙形佩  西周  长6.4厘米,宽1.8里,厚0.2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器成片状,长形,两面纹饰相同。龙仰首,张口,菱形眼,头顶有一蘑菇柱。收后腿作前仆状。长尾向上卷曲,身饰简单阴线,嘴部与尾部各有一小孔可供穿绳系佩。此龙形佩原为青玉,全部受沁,变为土黄色。

图片

青玉龙凤纹佩  西周  长13.2厘米,上宽2.5厘米,下宽5.4厘米,厚0.4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玉佩以一面坡双勾线条刻画龙凤纹饰,所用的线条多为弧线,圆转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图案化的装饰代表了西周流行的审美趣味,这也正是自商至汉工艺美术发展的主流。

图片

人首蛇身玉饰  春秋(前770-前476年)  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

1983年河南信阳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

    玉饰共两件,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厚薄相同。两件玉饰皆作侧身人形,正反两面纹饰略有差别,耳佩圆环者为男性,另一件为女性。其纹饰精美、玲珑剔透,反映出春秋时期高超的琢玉工艺。人首蛇身玉饰在目前出土的玉器中首次见到,其上所雕琢的形象很可能与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有关。

图片

青玉龙形佩(一对)  战国 (前475-前221年)长11.2厘米,宽5.8厘米,厚0.3厘米;长11.2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198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楚墓出土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至战国时达到鼎盛,成为该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战国的玉龙佩多作蜷身回首状,造型生动。

图片

玉牌饰  春秋(前770-前476年)  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

    玉牌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青玉质,上、下端居中钻有圆孔,推测应为组合玉佩的主体。玉牌正面下部浅浮雕兽面纹,两侧对称装饰龙头,做瞠目吐舌状。四周的牙脊实为两侧龙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轮廓,细部填以缜密的束丝纹和鳞纹。玉牌左上部一组龙纹虽未完成,但仍不失为一件绝世精品。

图片

玉牌饰局部

图片

玉璋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39.2,宽10.2 厘米

1981年新郑市采集

    璋为六器之一,《周礼· 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类两侧有扉牙的玉璋,清人名之为牙璋,最早于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历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时期尚沿用不绝。

图片

玉璧  战国  直径6.1厘米,好径2.1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图片

青玉虎形佩  春秋  长14.6厘米,宽4.4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玉质微黄,晶莹细润,虎形低首弓背,尾尖上卷。口与尾部各有一孔,以备系佩。虎身纹饰用粗细不同的阴刻线条和剔地的隐起面处理相结合。背部磨光。其纹饰古朴,造型生动,刻工精细。

图片

金缕玉衣(附鼻塞、耳塞、口含、手握)西汉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  长180厘米,宽125厘米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金缕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图片

白玉舞人佩  西汉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4.6厘米,宽2.5厘米

    片状白玉,双面透雕。舞人形态翘袖折腰,着交领系带长衣,细部以阴线刻出,上下各有一孔,以备系佩。其纹饰简洁,形象写实,是汉代玉佩之标准器。

图片

青玉透雕龙形璜  汉代  长9.5厘米,宽2.9厘米,厚0.3厘米

河南淮阳王店出土

图片

紫晶项饰  战国  通长27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