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靠的是药物的-气-味-与-性-质-,可不是什么具体物质。所以调整常吃之食物也一样可以治病。 气味之分: 气属阳,寒、热、温、冷。平。 味属阴,酸、苦、甘、辛、咸。淡。 温热,既是天之阳气。寒冷既是地之阴气。 辛甘淡,为地之阳。酸苦咸,为地之阴。 (学过天干地支的就明白,天干,气纯。地支藏干,杂。) 阳主升主浮,阴主降主沉。 辛主散,因为行横,所以能解表。 甘主缓,因为性和,所以能补中。 苦主泄,因为行下,所以可以去实。 酸主收,因为性敛,所以可以治泄。 咸主软,因为性沉,所以可以导滞。(不流通) 淡主渗,因为性利,所以可以分消。(结节类) 纯用气者,取其动而行。纯用味者,取其静而守。气味兼用,合和之妙。(药物久煮,气少,取味。花叶类,快煮,取其气用,如藿香久煮没屁用,用药需配合酒,酒辛散。如,菊花茶,完全不需要久煮) 药味搭配,是否合适,应看禁忌,避害取利。 要解表者,远离酸寒,要降下的,不要兼升散。 阳旺者,禁忌热,阳衰者,禁忌沉寒。 上实者,禁忌升,下实者,禁忌秘。 上虚者,禁忌降,下虚者,禁忌泄。 症状皆阳,动,在动既散,元气外泄。 (内经之,五虚之死) 症状皆阴,静,在静既灭,生机断结。 (内经之,五实之死) 甘味不要用于中满的症状, 苦味不要用于假热的症状, 辛味不要用于热躁的症状。 咸味不要用于伤血,血虚的症状。 酸为木,克土,脾虚气,四肢不勤的,少用。 阳中有阴象,阴中有阳决,看清阴阳之变化,药理不难理解。(如,竹叶,先升后降,嘴巴喝是辛甘之味,入胃以后是苦味,总之最终是苦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