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盛不衰的美食 不与流量争长短

 食品与生活 2022-04-10

沪语电影《爱情神话》最后一幕,一众人挤在老白家的沙发上看电影,电影无趣,大家昏昏欲睡,老白拿出几道点心,顺势带红了天钥桥路上一家卖蝴蝶酥的店铺。五六年前,随着“小红书”“抖音” 等短视频平台上线,一批又一批“网红” 美食自此诞生,如红极一时的“鲍师傅”“喜茶”“鱿鱼雪糕”“螺蛳粉”“网红三虾面”“网红酱油”……店铺前常常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噱头十足的效果图,门店装修“ins风”路线,有时还会附带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板。消费者从众心理作祟,铆足了劲排队,好像不吃感觉落伍了,甚至愧对人生。所以,当我听到电影尾声“国际饭店”蝴蝶酥被拿出来比较时,不禁笑了。流量美食还没出现的时候,黄河路边门“国际饭店”出品的蝴蝶酥早已荣登上海人心目中的榜首。

那些未被流量席卷的美食,靠的是品质和口碑,多年来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家最经典的东西,立足一隅。“红宝石” 的鲜奶小方简单质朴,方方正正的一小块,淡味动物奶油上点缀半枚红樱桃,红了30多年;“红房子西点”的白脱片,松仁饼的黄油味道浓郁又纯正,带着些许欧洲古风和海派情调;“哈尔滨”也是很老的牌子了,杏仁排是丹麦曲奇饼干的升级版,黄油饼干底上铺了厚厚一层裹着糖浆的杏仁碎;葱油蛋黄条半咸半甜,口感脆硬,蛋黄条的缝隙间嵌着麦芽糖浆,又韧又甜,吃完会粘住牙齿;做西点起家的“老大昌”,咖喱饺是它家一道洋为中用的经典点心,热烘烘的钝角三角形酥皮,一股香气扑鼻的黄油味道,里面是湿润半软的咖喱牛肉馅;核桃冰糕里的奶油新鲜不甜腻,清新可口,一口下去,好像能看到从前霞飞路上这家由亚美尼亚人经营的西点店的风采。史都伦蛋糕(Stollen)是极少能在沪上蛋糕店看到的德国品种,外型朴素,用料扎实,黄油味道浓,核桃干果馅甜甜蜜蜜,价格也公道,可惜这两年不做了。到了春天,“王家沙”的青团是一道别样的景致。个个青团做得有型,加入了食用碱的皮子软糯细洁,细细嚼能尝到淡淡的艾草芬芳。无论是甜味艾草细沙青团,还是咸味松仁马兰头青团,都各有千秋,口感清新。专做广式点心的“杏花楼”,玫瑰豆沙月饼里玫瑰的味道馥郁沁甜,豆沙细腻油润,奶油椰蓉月饼椰香十足,香甜软糯,在清冷的中秋,可以嗅到热带海岛上椰林的微风。

光靠虚妄宣传、人云亦云的美食是肤浅的,有些美食很少在视频平台出现,它们味道独特,藏得又深,只留给能够真正欣赏它们的人。例如,锦州的虾油小黄瓜,一根根细细的小黄瓜,浸没在虾油露里,咬一小口,极咸又鲜嫩,是酷暑时过泡饭的绝配;再如平湖糟蛋,酒香醇厚,胶冻状的鸭蛋白甘甜,中间起沙的鸭蛋黄鲜美,回味绵绵不绝,源自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糟浸发酵制作方法,鸭蛋壳随着时间的幻化自然脱落,但蛋膜不破,用筷子挑破即可生食。在上个世纪的国际博览会上,平湖糟蛋屡次获奖,据说,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还慕名派人专程到中国来购买。诸如此类的还有朱家角“酱园”的白糖酱瓜、“三阳南货店” 宁式苔菜月饼、“长春食品商店”芝麻核桃粉、“小金陵”盐水鸭、“小绍兴”三黄鸡、“德兴馆”糟溜鱼片、“梅龙镇” 生煸草头、“新雅”蚝油牛肉、“绿杨邨” 素菜包……这些长盛不衰的美食绝不是靠流量一下子蹿红的,而是多年来大众品出来、选出来、用情怀支撑起来的。

想起几年前仙霞路附近的一家日本面馆,主打乌骨鸡酱油汤面。门面很小,顺着楼梯走上去,豁然开朗。拉面清淡鲜美,身后一台电视机播放着咋咋呼呼的日本综艺节目,零零散散的食客坐在座位上,安安静静地吃东西,熟门熟路,没有网红拍照。后来有一次,我想念起那家店的汤面和气氛,一查,果然还在,4.5分的评级,无需再高,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