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职场智慧:裴度要出书赞颂唐宪宗,这么好的事,唐宪宗为啥果断拒绝了

 理史论谋 2022-04-11

历史的职场智慧:裴度要出书赞颂唐宪宗,这么好的事,唐宪宗为啥果断拒绝了

        一眼能看透利害得失的事件处理起来从来都不会有啥问题,职场中领导对于那些打着对你好的名义所做所为则更应该警惕和小心,一定要深虑其背后的图谋,否则真会掉入坑里。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故事很小,很不起眼,以至于朋友们会一带而过加以忽略,但其中却有着很深的道理,今天和朋友们一起解读下。

《资治通鉴·唐纪57》

【原文】 裴度纂述蔡、郓用兵以来上之忧勤机略,因侍宴献之,请内印出付史官。上曰:“如此,似出朕志,非所欲也。”弗许。

【译文】 裴度把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以来,唐宪宗勤勉为政、日理万机的情形编纂成册,在陪伴宪宗饮宴时,乘机献上,奏请宪宗盖印,然后交付史官。宪宗说:“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史官产生错觉,以为是我指派你编纂的,其实,这并非我的本意。”于是没有准许。

此事发生在819年,事情很简单,裴度想用史家的名义出书赞颂唐宪宗对吴元济和李师道用兵的丰功伟绩,唐宪宗没有同意。

对唐宪宗这么好的事,唐宪宗居然没同意,为啥?

这里面其实隐藏着裴度的小心思与小九九。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儿子吴元济自立为留后,有不臣之心,一生节衣缩食的唐宪宗力主削藩,坚决不意,815年唐宪宗决定讨伐吴元济,这一决定得到了时任宰相裴度的坚定支持,在初战不胜士气低落之时,裴度亲自赴淮西主持讨平了吴元济,可以说讨伐吴元济的成功,既是唐宪宗的功劳,更是裴度主帅的功劳。

有着高度权力敏感性的唐宪宗在裴度得胜回朝没多久就把裴度凉在一边了。

因此当裴度提出正式以官方史家名义刊印他写的书时,唐宪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

此事的本质在于,唐宪宗对裴度打着对皇帝称颂的名义将自己功绩写入史册抱有很大戒心。

如果裴度所述事迹付与正式史册,必将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固化裴度功绩,上升到历史的高度加以肯定;二是作为史书作者,裴度也会赢得解说这部分历史的绝对权威;这两点都不是一个皇帝所能容忍的。

如果想要敲打裴度,该如何处理?

话再说回来,如果裴度死前,提出这个要求,唐宪宗大概率会同意,因为这时是共赢,里面没有裹挟的因素了,或者说死去的裴度再也形不成威胁,给他再高的荣誉也没啥了。

表面上是裴度拍错了马屁,唐宪宗客套谦逊,实际上二人在争一个重要的话语权。

只是裴度的聪明与小伎俩为唐宪宗所识破。

由此事推而广之,则是明君们都对于名器的慎重。

《左传·成公二年》说“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名器是上升到国家长存的高度来考虑的事情。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并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当皇帝的则更慎重所说所做。

《资治通鉴·周纪2》记载:昭侯有弊裤,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今裤岂特颦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昭侯连一条弊裤都吝啬,不轻易赏赐给身边人,就是怕这条破裤子会成为别人的“名”,进而会形成形成“威”,形成“权”与形成“势”。

历史上详查权臣的形成,都是渐进性地一点点蚕食与窃取君主的权威与权势,都慢慢地将属于君主的名器慢慢地拿到自己手中,并私市成恩,最终君主大权旁落,任臣下宰割。

裴度的实质在于向唐宪宗索要明君所不不轻予的“名”。

明君之为明君,在于爱惜羽毛,在于重视名器之慎用,昭侯弊裤尚且不轻赐,更何况载入史册这等事呢?

司马光将这么一件看似很小的事记录下来,也在于告诫后来的君主们,对于名器应该持有的态度,以及对一些打着对你好的名义在窃取名器的警惕!

在现在的职场,如果授权不当,形成责权不统一的情况,同样会使下属威望坐大,进而蚕食领导权威,将领导架空。

一件小事折射出大道理,职场中,我们做任何事,谨慎认真,多思多想,方能行远致长。

行走在历史的百草园,处处是翠绿芳香,采撷一朵,与朋友们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