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愿意花一万个小时时间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会在那件事上成为专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一年也就2000多小时,一万小时得5年,如果您足够勤奋,经常加班加点,也至少要3年才凑够这一万小时吧?办公室材料工作者也有类似这样的话,出道得三到五年,聪明加勤快三年,否则至少五年。五年出道也好,三年得法也罢,关键在于修炼,在于肯下苦功夫,说一千道一万,无非一个“多”字: 1 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有句话叫:读书不亏人。因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话可是宋真宗赵恒说的。一代帝皇尚且如此,何况我等苦逼刀笔小吏呢? 勤读书,才能遇到最好的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肚墨”,才能在字里行间编织锦绣文章。如果连基本的素材积累都没有,腹中空空如也,再有写作技巧,也是有劲使不出。书不是用来摆的,而是用来读的。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得书多了,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就进步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因为勤读书,才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只要我们多把时间花在读书上,相信不久我们就脱胎换骨,不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把书读下来了,自身就会有所提升,别的不说,起码写作的素材多多少少都积累一些,动起笔来至少有点底气和信心。 2 多想:想明白了,就不迷糊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道理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只是读死书、死读书,就会迷糊不知所向。这就是告诫咱们,读书不能“水过鸭背”,只求“读了”,更重要的是要“读进去了”,能想明白背后的“为什么”,力求探究内在规律,建立起客观联系。 比如,你读到一句话觉得很在理、很经典,那您得问自己这句话“好在哪里?什么地方触动你了?如果是你要用这句话,什么情况话可以化为己用?”等等。又比如,我们学习领导讲话时,会遇到同一提法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表述的情况,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是否与事情的发展阶段、所处的场合、面临的形势、面对的对象等有关,需要有一个迁移思考的过程,才能想明白、想透彻。 任何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读书过程,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真正“读进去”还能“读出来”,不至于在书堆里晕头转向。 ![]() (图片来自网络) 3 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有些时候,好文章还真是问出来的。 咱们材料员天天坐办公室敲键盘,虽然说“一网尽知天下事”,但“秀才不出门”终究是难以打开思路的。特别是咱们要代拟的领导讲话稿、工作汇报等综合材料,还真不是在网上找找抄抄就能完成的。毕竟,各个地方情况迥异,不同领导想法不一样,同一个领导不同阶段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咱们也不一定都掌握。 这样,除了谦虚地请教“度娘”之外,抄起电话打、亲自上门问、拿着笔记本记,才是最好的方法。问谁呢?能直接问领导自然最好不过了,当然领导庶务繁忙不是想问就能问的,那么,您就得问领导秘书、问业务部门、问服务对象、问相关群众,必要时还要多问上级部门、问上级领导、领导以前的同事,还有就是领导以前的文稿、上级政策等无声导师,等等。 当然,问不能漫天撒网地问,需要事前想好一些问题,尽可能多列一些,并能根据不同对象适当调整,这样问出来的“料”才能“适销对路”,否则,浪费了人家宝贵时间不说,也对不起人家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诚意。 4 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跟供商品房一样,写材料,没有一定的“积蓄”是难以为继的。这些“积蓄”不大可能通过“一夜暴富”而获得,一般都得一分一毫、一点一滴地去“攒”。这个过程,如果以为自己的记性好使而放过记录“积攒”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在这种自信中不知不觉被“好脑瓜”所蒙蔽,到了真要用的时候,就会有焦头烂额的懊恼了。这时,您也许会渴望有一所资金丰厚的“材料银行”,能任您随时“提款”,才能不忙不慌。 怎么建这样的银行呢?动手呗!个人觉得,机关材料尽管写法因人而异、各显神通,然而,都跳不出“论理”“说事”“谈人”“析数”这四个基本范畴,因此,素材积累可以围绕这四个方面开设不同的“账户”: 一是“理”。包括真理、原理、哲理、法理、情理、常理等内容,具体形式主要有经典著作、领导言论、原理规律、名言警句、法律条文、政策规定、俗语俚语、网络流行语等等。 二是“事”。从影响上看,有大事、要事、国事、家事、身边事等;从时空上看,包括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本地与外地、行业内外等发生的事件;从来源上看,有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听说的事、书上的事、网上的事,还有真人真事、传说故事、虚构的事、推理的事等等。 三是“人”。就是典型人物的事迹事例,可以包括好事、趣事、轶事、丑事、坏事、荒唐事,等等,集体的、个人的,正面的、反面的,个案的、系列的……都可以收入囊中。 四是“数”。各种数据,包括反映社情民意、地方发展、历史沿革、工作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机关材料经常用到的,必须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粮”。 当然,以上四个方面不可能那么泾渭分明,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拉手出现的,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方便收集而已。所谓知识无疆界,积累无止境,不同的材料员兴趣偏好、关注点不一样,各自的“材料筐”一定也不一样,但大抵都不会超出上述四个方面。 ![]() (图片来自网络) 5 多练:不下水,学不会游泳 大家写材料时常常会引用这样一句话: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借用过来,就是在写材料中学会写材料。 可不可以这样说,没有人天生会写好材料。我们身边就有一些之前并不怎么写文章的“理工男”,却一次又一次地“妙笔生花”。无他,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写,练出来的呗。记得中学老师经常举一个例子:“大文豪巴金先生说过,'只有写,你才真正会写,文章是写会的。’”是啊,只有动笔去写,才有可能会写。 每一名材料写手,几乎都要经历从不会写到能写,再到得心应手,随意驾驭文字这样一个过程。就像学游泳那样,起初阶段可能会“呛水”,如果怕“呛水”不再下水了,就真的只能做“旱鸭子”了! 写材料也一样的道理,不要因为害怕不会写或写不好,就搁下笔不写,不去练习。写材料就要像学游泳那样,同样需要实践的磨砺与时间的浸泡。 就像老祖宗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得多了,练得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构思、选材、布局、谋篇、行文等的技巧,无论从中心思想的提炼到文章框架的搭建,还是从字词句的组织到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自然就会实践中逐步领会乃至娴熟。 6 多抄:用心去抄,必有提高 材料界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就像白开水那样的大道理,人都是在模仿中长大的。您看,幼儿时期的牙牙学语,这个“学”不正是模仿的过程吗?稍微长大一点,各项生活技巧的学习无不打着模仿的烙印。所以,有人说,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写材料也一样,就像绘画的描红、书法的临帖。 写材料就是要在'抄'的过程中模仿、总结和提升。这个“抄”的阶段,当然要“拿来主义”,但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够“用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抄”的问题上要有自己的心思和心血,切不可照搬照抄,全盘抄袭。通俗点说,就是像拼命“春蚕”、勤劳“蜜蜂”那样,食的是“桑”而吐出“丝”来,采的是”花“而酿成“蜜”来。怎么做到呢? 一要借鉴变通。你可以学习甲的选题立意,借用乙的谋篇布局,模仿丙的行文风格,然后集成为自己的写作方法,绝不能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归结为一句就是:参考贵广泛、取长有尺度,嫁接不露馅、摹仿出新章,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二要触类旁通。按照量变质变原理,对照学习的文章多了,经过不断的反刍消化,自然而然会触发自己的灵感,启发自己的潜能,往往会出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从而升华为自己的独特思路,下笔就可能会一气呵成、顺理成章。 三要融会贯通。白酒,原材料不外乎高粱、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以及水和酒曲,然而,任何一样都不能单独成为酒,只有经过制酒师的酿造过程,把三者实现完美融合,才能成为美酒佳酿。再举一个更形象的例子,和面这个活,也就是对面粉和水两样东西做文章,当然,面粉不是面条,水也不是面条,但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揉和,再通过擀面杖,就成了面条。这个手擀面劲道不劲道,就得看师傅的手艺了。写文章的道理也一样,对手上掌握的素材、参考的资料,如何处理得当,关键看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说一个人有较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大概就是认为他能够融会贯通、出神入化,能不着痕迹地把别人的东西融入了自己的精气神,这是“抄”的最高境界。 7 多悟:足够深入,方可顿悟 网络上流行的金句:“她只是看了你一眼,你却在心里演了一场电影。”惊鸿一瞥能掀起心底波澜,当然是对方有动人之处,更重要在于你的深情,为对方倾注了足够多的心思!对文字亦是如此,只要您愿意为“她”用情用心,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悟到真谛、取得真经。 当然,前提就在于前文所述:深入!深入方能真悟。精彩的文章处处闪光,我们需要深入其中,细细品尝,才能萃取精华。深入的要领有二: 一方面,要把握大与小。既要关注宏大叙事,把文章放在历史长河、政治高度、理论前沿、国际视野等关键问题上去对照分析,把握其相应的政治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又要关注丰富细节,对文字段落的起承转合、行文逻辑的归纳演绎、修辞手法的化用活用等,都一一剖析评判,力求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另一方面,要懂得分与合。既要学会“分解质因数”,善于化整为零,不放过文章任何角落,逐一分析解构,寻得出彩之处;也要学会“合并同类项”,很多文章内容不同但格式相仿,很多事情做法有别但道理相通,很多故事情节各异但寓意相适,我们要敢于求同存异,让“最大公约数”得以彰显,个性化实现升华。只有经过这样的分析综合、深入浅出的过程,才能悟出别人文章的精妙,才能在自己的文章上有所创造。 ![]() (图片来自网络) 8 多改:文章不厌百回改 俗话说“一天照七八遍镜子,也照不出美丽容颜。”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照镜子不动手化妆,照得再多也是“老样子”。都说网红的脸是化妆出来的,那么好材料都是改出来的。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经过打磨过的文字材料,甚至比雕琢成器皿的玉石更耐人玩味。因为,文字承载的思想旷古烁今、摄人心魂。不过,文章的修改,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数易其稿都是寻常事。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太婆听,然后认真听取她的意见,反复修改,直至通俗易懂才罢手。作家巴金先生也曾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 大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修改是文章写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大伙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文章初稿出来后,框架有了,内容也有了,但在检查时,却往往发现,文章结构混乱,还出现让人搞不懂的句子甚至不少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等等。显然,材料修改的目标,就在于使逻辑更合理、观点更鲜明、文字更准确。个人经验,改材料时一般要把握三个字: 一是整体面把握一个“对”字,就是要看主题立意是否“对路”,即是否对标对表上级最新精神,是否适应当前工作形势,是否符合领导意图和工作实际需要;要看逻辑结构是否“对头”,即是否符合大多数读者或听众的正常事理认知顺序,是否出现前后重复、交叉、冲突、游离等思维混乱问题;要看行文风格是否“对味”,即语言表达方式和特点是否符合领导讲话风格、是否考虑对象、场合、时机等需求。 二是中观层把握一个“紧”字,就是要看内容与主题是否“扣”得紧、层次与层次是否“粘”得紧、句子与句子是否“跟”得紧 、字与词之间是否“咬”得紧,让文章紧凑流畅、清晰明了。 三是细微处把握一个“准”字,就是要看理论、事例、数据等是否有出处,确保引用无误;看用词用语是否符合最新话语体系、上下文语境和工作具体实际,防止陈词滥调、信口开河等问题;看标点符号、段落排版等是否规范,等等。 9 多熬:熬得住出众,熬不了出局 这条法则不用多说了吧。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发明家爱迪生都说了,“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没有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大诗人贾岛佳品频出都还感慨:“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曹雪芹在回顾《红楼梦》创作的艰辛历程时也感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等刀笔小吏,如果没有一点“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能耐,想得法出道,谈何容易?放眼看看周围的领导,有哪个不是从一般的机关材料员成长起来的呢?特别是从综合文稿岗位上历练多年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更是比比皆是。反观那些在材料岗位上畏难而退、草草收兵的小伙伴,即使当初如何聪明机灵,也“泯然众人矣”,鲜有出彩出众之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文章的进步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或稍许的投入就有回报,而需要恒心、意志和毅力。只要您有写好材料的愿望,那就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坚持写写、练练,持之以恒,终将有一天,您也一定能练出妙笔生花的本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