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布鞋 ■作者:王 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721矿的人家大部分都穿自家做的布鞋。 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先找来废弃的旧布料,再取少许面粉煮成糨糊,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用刷子蘸糨糊均匀地涂抹后,再把一块一块的碎布片,层层叠叠地粘贴在一起。粘贴好后,还得拿到太阳底下晒干后,再把袼褙从木板上揭下来,平整地放在桌子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鞋底样放在袼褙上,用画粉在袼褙上画出一个又一个鞋底样,用剪子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至少叠成五层,然后再用白棉布包上一层。 接下来就是纳鞋底,纳鞋底可是个累活、细活,要一针一线来回在鞋底上穿梭,直至整个鞋底被针线一一纳过,成为所谓的千层底。记得母亲买来一大缕乱麻,搓成一根根中粗的麻绳,用一根又长又粗的针穿起来,先用锥子扎一下,再把针穿过去,那“咝——咝——”的勒线声,一声声传入耳朵,让我感到特别温馨恬静。母亲有时把针往油亮的头发上蹭几下,听母亲说,头发有油质,蹭几下,是起润滑作用,扎起来省力,纳好的鞋底很厚实。 再下一步是鞋面布和鞋里布相叠,用纸鞋帮样在上面画出轮廓剪出鞋帮后,帮沿滚上白边,鞋帮就做好了。最后把鞋帮绱到鞋底上就大功告成了。做鞋帮面子用的是较结实的直贡呢(一种黑色厚实紧密的斜纹棉布料)或是灯芯绒和卡其布,女鞋的式样是方口带褡攀的那种,男式的是松紧口布鞋。松紧口布鞋男女都能穿,式样新潮好看。那时人们很会过日子,往往用做衣服剩下的厚实的布料做鞋面。我就穿过黑色真丝的丝绒布鞋,大红、玫瑰红、咖啡色灯芯绒面布鞋。华丽漂亮的布鞋穿在脚上暖暖的、软软的、轻轻的、很舒适,心情也很爽。为了使布鞋耐穿些,并能防水些,母亲常常花几角钱叫鞋匠在鞋底钉上黑色的橡胶皮子。 到了六十年代末,城市里流行塑料底布鞋了。买一双现成的塑料底布鞋要三四元钱。矿里的人们都托去北京或上海出差、探亲的人带回塑料底。塑料底有白色和咖啡色两种,人们比较喜欢白色的。塑料底买回来后自己加工成布鞋,这样就不用费很长时间纳鞋底,可节约很多时间。只要买一双塑料底,自家做一双鞋面,把鞋面绱到鞋底上就完工了。这样做一双鞋,花一元多钱就搞定了。母亲那时经常让人一下带好几双大大小小的塑料鞋底。塑料鞋底的布鞋比较耐穿好看,地上有点潮湿也可以穿,但还是没有千层底布鞋穿着透气、软和、舒服。 那时人们还用黑色灯芯绒做棉鞋,系鞋带的那种,比贝壳式的棉鞋做工复杂,但式样比贝壳式棉鞋耐看多了,年轻的人们都喜欢穿。 如今高档皮鞋和名贵旅游鞋早已成为时尚,现在人们很少穿布鞋了,但布鞋却一直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那些布鞋上面,有那个年代里阳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更多的是母亲的气息,像棉花一样,像碎花布一样,透明在温暖的阳光下。●写于2009年6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