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长仙丨泡桐精神

 金秋文学 2022-04-11

泡桐精神

作者:刘长仙

早上四点半钟醒来,听闻外面的铁棚顶上时常发出“咚咚”的响声。我想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扎在上面,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我望着窗外,仍是一片漆黑。此时,我也无法入睡,干脆起来坐在床头,点开手机里下载的小说阅读。

五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我急于弄清楚棚顶响声的原因,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向下看去,见到棚顶到处都是泡洞树籽。原来,是我家对面二楼墙边上的那颗泡桐树的掉下来的树籽。

我望着这颗顽强的泡桐树,正开着一串串紫色的花,心中不禁生出了无限的感动!为什么人的生命在病疫面前、在无情的灾难中是那么的脆弱,这泡桐树却生命力如此之强?

几年来,它生长在二楼的墙边上,年复一年迎着风雨,顶着寒冬,承受冰雪不屈不挠地生长。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仍然是繁花似锦。尤其是在它花开之时,还将那颗颗的种子撒在树下,找到适宜的地方,让其生生不息不断繁衍。

前几天,这些泡桐籽还没有掉落,那一串串密密匝匝开满枝头的花卉之间,夹带着树籽的时侯,那一串串淡紫色花团上圆下尖向下垂着的形状,就像一串串快成熟了的葡萄一样。又像那随风飘动而发声的彩色风铃,让人十分的羡慕,又使人特别的爱怜。

这泡桐树树籽只要落在合适的地方都会扎根,而且生长得特别的快。这周围随处都可以看见泡桐树的树影,土多地广的地方会有数米高,枝叶繁茂,树围2尺以上。房顶墙边常见到小小泡桐小树苗,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见到了此景,使我又想起了焦裕禄的“泡桐”精神。一九六三年焦裕禄为兰考亲手栽下泡桐苗,兰考人民将长大了的泡桐树,加工成民族乐器远销海内外。建起200多家加工厂,解决了6万多人就业,创下了几十亿元的年产值,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从治沙防旱当柴烧,到创新致富奔小康,兰考的泡桐树的再开发利用,见证了当地人民的脱贫之路。但让兰考人受益的,绝不仅仅是焦裕禄留下的这座“绿色银行”,还给兰考人民留着念念不忘的“泡桐精神”。少索取多付出,快成长早奉献,能吃苦深扎根的“泡桐精神”。

焦裕禄是时代楷模,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他的“泡桐精神”,也得到了主席的高度赞扬

。2021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其中包括焦裕禄精神。

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也令人感动。近日我看到了一则故事,说的是发生在云南贫困乡村的一则故事。两年前有一个19岁青年林万东,他参加当年高考以710高分考入清华大学。

他出生在一个极度的贫困家庭,姐姐正在上大二,弟弟还在读高中。他的父亲因患脑梗己失去了劳动力,母亲是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他从小深受母亲的鼓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考入清华大学。在他接到清华大学通知书的时候,他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高兴,又为学费无着落而担心。为了挣学费,19岁身材矮小的林万东,跟着妈妈去工地上打工,背钢筋水泥挣学费钱。

几年的大学生活,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去做兼职。学校图书馆是他经常去的地方。还积极报名参加疫情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学生。

在这个故事里,展现出了一个厚德载物、勤劳吃苦、有责任感的母亲,懂得如何去抚养、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使自己的子女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去努力勤奋,懂得如何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艰难的环境里,林万东没有一点抱怨,他照顾病中的父亲,帮助妈妈分担家庭责任。他用自强不息的精神,诠释了什么叫寒门出贵子,什么叫男儿当自强。这些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泡桐树的精神。

我们的党带领人民奔小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这种不屈不挠、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开花结果。

文/刘长仙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长仙,女,湖北咸宁咸安区人,退休公务员,文学爱好者。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