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游春》 课堂教学实录(一) ![]() ![]() 执教名师|王崧舟 Part 01 ![]() 千古一“老师” ![]() 师:(屏幕出示课题)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要学的《孔子游春》是一篇新编的历史故事。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 师:没错,是孔子。其实题目当中出现的人名往往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这需要我们在接下去的阅读当中特别留心。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个题目,注意把主人公突出出来。 生:(齐读课题,“孔子”二字自觉重读)孔子游春。 师:真好!再来一次! 生:(齐读)孔子游春。 品读 师:我知道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孔子游春》这个故事当中,孔子并不是一个泛泛的人物,他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出现在这个故事当中的。大家一定还记得故事的开头,当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泗水河边,动情地望着泗水的时候,课文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生:(朗读句子) 师:你们看,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生:孔子的身份是老师。 师:没错,是老师。(板书:老师)我们继续看,在故事的进行当中,当弟子们问孔子在看什么,孔子说在看水的时候的时候,课文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生:(朗读句子) 师:很好!你们看,在弟子们的话中,孔子的身份也是什么? 生:孔子的身份也是老师。 师:很好!我们继续看。那是在故事的结尾,当孔子了解了颜回的志向之后,课文又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屏幕出示:颜回啊,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生:(朗读句子) 师:好的,你们看,在孔子自己说的话中,也承认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生:孔子也承认自己是老师。 师:是的,也是老师!所以,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故事从开头到中间,从中间到结尾,孔子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齐)老师。 师:(板书:老师) 师:是的,老师。老师这个身份我们非常熟悉,我们天天在称呼老师,天天在跟老师接触,那么,课文当中的孔子,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品读:课初始,王老师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巧妙提取了三个关键句,提醒学生发现和关注:无论是在故事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无论是在弟子的称呼中还是孔子自己的话里,孔子的身份都是“老师”。同时,这三个关键句恰好从“观水”“谈水”“言志”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回顾了课文大意。 就这样,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走来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褪去,一起褪去的还有“教育家”“思想家”的光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孔子,只是一个“老师”。这样的身份真是朴素之极又贴切之极。 当孔子的身份“还原”为“老师”,后面对“课堂”“课文”“课题”的品读就自然得像与孩子们“话家常”。】 品读 ![]() ![]() Part 02 ![]() 天地一“课堂” ![]() 师:大家知道,老师平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们上课,就像我现在给大家上课一样。既然要上课,就得有课堂。(板书:课堂)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孔子的“课堂”在哪里?找到之后,在旁边写上“课堂”两个字。 (学生按要求浏览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孔子的“课堂”,请! 生:(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师:孔子的“课堂”在哪里? 生:孔子的“课堂”在泗水河边。 师:没错,孔子的“课堂”在泗水河边。请你再找一找,有一段文字具体地描写了这个“课堂”,谁找到了? 生:(读)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真好!这是孔子的“课堂”,它就在泗水河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课堂”,好吗? (屏幕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读) 师:我很奇怪,真的很奇怪,你们刚才读的这是课堂吗?孩子们,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比,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什么? 生: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书桌,没有黑板。 师:对!书桌没有,黑板也没有! 生:孔子的“课堂”里也没有凳子。 师:凳子也没有,就是! 生:孔子的“课堂”里也没有书本。 师:连书本都没有!你说这叫“课堂”吗?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到底是不是“课堂”? (学生再次齐读对应段落) 师:瞧,真是奇怪!孔子的“课堂”没有黑板,孔子的“课堂”没有课桌,孔子的“课堂”没有讲台、没有电脑、没有多媒体,孔子的“课堂”甚至连书本都没有! 品读 ![]() 师:然而,你们仔细看,孔子的课堂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它有什么? 生: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它有优美的环境。 师:你能具体地说吗?比如它有—— 生:它有“桃红柳绿”…… 师:对!它有“桃红柳绿”,再看,它有—— 生:它还有“习习的春风”。 师:它有“习习的春风”,它还有—— 生:它有“草色青青”。 生:它有“茂密的森林”。 生:它还有优美的“琴声”。 师:是的!那是“习习的春风”。孔子的“课堂”竟然有这些!你说,这课堂怎不让人奇怪!是的,这课堂太特别了!你们看,阳光—— (屏幕出示:阳光普照 泗水欢腾 桃红柳绿 草色青青) 生:(自然跟读)普照! 师:泗水—— 生:(自然跟读)欢腾! 师:桃红—— 生:(自然跟读)柳绿! 师:草色—— 生:(自然跟读)青青! 师:这课堂太美了!这里有—— (屏幕依次出示: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 生:(齐读)广袤的大地。 师:这里有—— 生:(齐读)茂密的森林。 师:这里有—— 生:(齐读)温暖的太阳。 师:这里有—— 生:(齐读)和煦的轻风。 品读 ![]() 师: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浮想联翩呀! (屏幕出示: 大自然——伟大的母亲 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甜蜜的絮语) 师:看,大自然多像一位—— 生:(自然跟读)伟大的母亲。 师:广袤的大地是她—— 生:(自然跟读)宽广的胸怀。 师:茂密的森林是她—— 生:(自然跟读)飘逸的长发。 师:温暖的太阳是她—— 生:(自然跟读)明亮的眸子。 师:和煦的轻风是她—— 生:(自然跟读)甜蜜的絮语。 师:这课堂多像一幅画啊!这课堂多像一首诗啊! (屏幕再次出示描写孔子“课堂”的相应文字,如诗歌般分行排列,师生合作,再次朗读。) 品读 ![]() 师: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置身在这样的“课堂”里,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心情会如何? 生:我早就已经陶醉在这美丽的“课堂”里了! 师:好一个“早就陶醉”!是的,我跟你一样,也陶醉了! 生:我的心情会十分舒畅,因为这里环境优美! 师:是啊!这样的环境自然会让人心情舒畅!而你的感受和心情是—— 生:我会心旷神怡。 师:你会心旷神怡!哎呀,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孩子们,那就让我们带着享受,带着愉悦,带着心旷神怡,走进孔子的课堂。—— (优美的音乐缓缓响起,在笛声中,古琴声中,学生配乐朗读描写孔子“课堂”的文字,入情入境。) 师: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陶醉啊!这样的课堂不仅在我们的眼前,也在我们的心中!看,阳光—— 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自然接背描写孔子“课堂”的句子。) 品读 ![]() 师:这如诗如画的课堂啊!那是孔子的课堂!而这个课堂,一半是我们看到的,另一半却是我们想到的。现在,请你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的课堂一一对应起来。请你完成课堂练习一。 (屏幕出示练习内容: 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 看到 ,想到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 。) (学生按要求做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品读 ![]() 师:好的,谁能把看到的课堂和想到的课堂联系起来。读一读。 生(声音急促地):习习的春风——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优美的琴声。 师:不着急,孩子,慢慢地读。 生:(稍顿,从容地)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优美的琴声;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宽广的胸怀;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飘逸的长发;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明亮的眸子;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甜蜜的絮语。 师:完全正确!真好! 品读 ![]() 师:(屏幕出示练习答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体会“看到的”和“想到的”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生:(齐读)优美的琴声。 师: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 生:(齐读)宽广的胸怀。 师: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生:(齐读)飘逸的长发。 师: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 生:(齐读)明亮的眸子。 师: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 生:(齐读)甜蜜的絮语。 师:多美的课堂!我们光看到这样的课堂:习习的春风,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还有和煦的轻风,就已经够美的了!当由这样的课堂再想到那宽广的胸怀,明亮的眸子,飘逸的长发,还有那甜蜜的絮语的时候,这课堂更是美上加美! 品读 ![]() 师:请问,这是谁的课堂? 生(齐答):孔子的课堂。 师: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生:(齐)喜欢。 师:向往这样的课堂吗? 生:(齐)向往。 品读 ![]() ![]() ![]() 品读人: 林志芳,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