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分钟读懂《黄帝内针》

 何德松诊所 2022-04-11

【理论依据】

思维依据:

《伤寒论》第58条: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庸》:致中和。

《易经·乾卦》: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操作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针刺方法】

针刺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深度:发沉无论深浅即可。

针刺后不行针,留针45分钟后除针。

【针法总则】

总则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总则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总则三:同气相求;

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原则三说明】:同气相求。

一般认为“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该针法认为“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

同气分为:经络同气、三才同气、其他(手、颈项、肩、腰)。

经络同气又名大同气:同名经同气。

三才同气又名三焦同气。

【原则四说明】:阴阳倒换求。

因本针法考虑方便与安全,针刺时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运用“下病上取”“同气相求”原则,将髋胯、肩部等下焦(地部)的病症问题,一律用上焦(天部)腕踝来解决。

三焦定位:

四肢:

上焦(天部)——腕、踝

中焦(人部)——肘、膝

下焦(地部)——肩、胯

躯干:

上焦(天部)——心窝以上(前鸠尾穴,后至阳穴)

中焦(人部)——心窝到肚脐(前鸠尾穴——神阙穴,后至阳穴——命门穴)

下焦(地部)——肚脐以下(前神阙穴,后命门穴)

其他(手、颈项、肩、腰):此处略,在【其他】中详细说明。

【取穴特色】

病症所属的“经络+三焦”根据四大总则取穴。

若辨别不清或在中间,按照“男左女右”取穴。

手太阳经——上焦(阳谷、后溪、支正)——中焦(小海)——下焦(肩贞)

足太阳经——上焦(昆仑、申脉、跗阳)——中焦(委中)——下焦(承扶)

手阳明经——上焦(阳溪)——中焦(曲池)——下焦(肩髃)

足阳明经——上焦(解溪、陷谷、内庭、下巨虚)——中焦(犊鼻、足三里)——下焦(髀关)

手少阳经——上焦(阳池、外关、中渚)——中焦(天井)——下焦(肩髎)

足少阳经——上焦(丘墟、足临泣、悬钟)——中焦(膝阳关、阳陵泉)——下焦(环跳)

手太阴经——上焦(太渊、列缺、经渠)——中焦(尺泽)——下焦(肩髃穴前二横指)

足太阴经——上焦(商丘、三阴交)——中焦(内膝眼、阴陵泉)——下焦(冲门)

手少阴经——上焦(神门、通里)——中焦(少海)——下焦(极泉)

足少阴经——上焦(太溪、三阴交、照海)——中焦(阴谷)——下焦(长强穴旁开0.5寸)

手厥阴经——上焦(大陵、内关、劳宫)——中焦(曲泽)——下焦(腋前大筋)

足厥阴经——上焦(中封、三阴交、蠡沟、中都、太冲)——中焦(曲泉、膝关)——下焦(阴廉)

任脉——列缺、照海

督脉——后溪、申脉

带脉——足临泣、外关

阴维脉——内关

【用针禁忌】

1、肘膝以上及整个躯干和头部禁针(主要针肘膝以下);

2、患处禁针(参照四大总原则);

3、不信者禁针(医患互相信任);

4、特殊情况不用针(疲劳、过饥、过饱、饮酒后);

5、皮肤受损处不针。

【其他】

手(掌)头定位(双手合掌):

中指指尖——头顶——厥阴经

食指侧面——面额——阳明经

手背——头侧——少阳经

拇指背侧——鼻——太阴经

颈项定位:

风府至大椎——督脉——后溪——申脉

廉泉至天突——任脉——列缺——照海

天柱至大杼——太阳经——阳谷——昆仑

风池、翳风至肩井——少阳经——阳池——丘墟

人迎至缺盆——阳明经——阳溪——解溪

肩部定位:

肩髃——阳明经——偏历——下巨虚

肩髎——少阳经——外关——悬钟

天宗(胸椎1-7)——太阳经——支正——跗阳

肩前(云门、中府)——太阴经——经渠——三阴交

腋前大筋——厥阴经——内关——三阴交

腋下(极泉)——少阴经——通里——三阴交

腰部定位:

太阳经——小海——委中

少阳经(胸12-腰1)——天井——阳陵泉

上焦(鸠尾——天突)

厥阴经——内关——三阴交

阳明经——偏历——下巨虚

少阴经——通里——三阴交

太阴经——经渠——三阴交

中焦(鸠尾——神阙)

阳明经——曲池——足三里

少阴经——少海——阴谷

太阴经——尺泽——阴陵泉

厥阴经——曲泽——曲泉

少阳经——天井——阳陵泉

下焦(腰1-腰5、骶部、神阙以下)

少阴经——通里——太溪

厥阴经——大陵——中封

太阴经——太渊——商丘

阳明经——阳溪——解溪

少阳经——阳池/中渚——丘墟/足临泣

【常用急救】

1、毫针急救

神志不清,问诊困难时,除人中外,男左女右取穴。

角弓反张:

督脉——人中

太阳经——后溪——申脉

肝经——太冲

阳明经——合谷

神志不清——劳宫、涌泉

呼吸困难——内关、然谷、太溪

中风急症:

厥阴经——劳宫、内关——太冲、中封

少阴经——少府、通里——涌泉、太溪

阳明经——内庭、解溪、丰隆、足三里、阳溪

经外奇穴——八风、八邪

2、锋针(三棱针、12号注射针头)刺络急救

男左女右,或双侧皆刺。不局限于穴位,青筋(静脉)怒张者,皆可刺之。

脑中风、心脏病急性发作:

百会、双侧耳尖、十宣(手十指尖)、气端(脚十趾尖)刺络出血。

口眼歪斜——刺耳垂。配合针刺“开四关”——合谷、太冲、内庭、陷谷

中暑急症:尺泽、委中刺络放血。

3、艾灸急救

危急脱证:神志障碍、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

灸:劳宫、涌泉、神阙、关元、气海。

晕针与脱证相仿,立即拔针,并按上述处理,便可很快消除。

4、指掐或提捏

以上急救,如无针,可以指掐替代。

心脏病急性发作(心绞痛、心梗):提捏或提拨腋前大筋和腋下极泉。

极泉穴拨动方法:中指在右极泉穴处(异位心例外)将肌肉向后推,然后向前拨,后前拨动,若手法正确,患者必有触电般筋麻感。

腋前大筋拿法:五指除小指外,提捏右侧大筋(异位心例外),向前拉放,连续三次。如无缓解,连续六次或九次。

股内侧大筋提捏亦可。

总结:《黄帝内针》集合了八脉交会穴、缪刺法、全息理论、腕踝针、五总穴歌(四总穴+内关)等临床实用针法,因其主要针刺肘膝关节以下,禁刺躯干和头部,所以非常安全。

安全加有效,同时无针刺手法要求,所以是针灸入门的绝佳教材,这与靳瑞教授及其弟子的“靳三针”疗法可以互为补充,对急于上手的中医医生来说非常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