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常见的非肿瘤死亡因素,重视这一点才能躲过!

 乳腺癌互助圈_ 2022-04-11

手术、放疗、化疗、层层治疗后,迎接乳腺癌患者的并不是彻底的放松,而是另一场漫长斗争的开始。各类伴随疾病与不良反应,如同乳腺癌的影子一般,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不得人随意忽视。

研究统计表明,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非肿瘤因素所致死亡占比逐渐增高,部分人群的非肿瘤因素所致死亡占比甚至超越乳腺癌本身所致的死亡风险[1],其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乳腺癌人群最常见的非肿瘤死亡因素[2-3],血脂异常是其的导火索,也是乳腺癌患者健康管理的第一展红灯。



乳腺癌患者为何更易发血脂异常?


雌激素可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加速LDL的代谢,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或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速度也会变慢。

图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使得胆固醇转化雌激素的通路被切断,体内的胆固醇无处转化逐渐堆积,导致血脂异常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在我国,45岁以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占69.75%,而她们大多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期[4],正是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易发人群。

除辅助内分泌治疗外,辅助化疗也会升高乳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有研究显示,含紫杉类药物的方案较仅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方案对血脂的影响更大,紫杉醇化疗的患者也不可忽视血脂的监控[5]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病健康管理,就是要填满生活的每一个隙缝,从小习惯到大改变,走稳每一步,才会离病魔越来越远。所有患者都应接受生活方式的干预,行动起来!

生活方式调节

①戒烟:不吸烟、避免吸二手烟,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或戒烟药物。

②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多种水果、蔬菜摄入,选择全谷物或高纤维食物, 每周至少吃2次鱼,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不饱和脂 肪酸、胆固醇、酒精和糖的摄入。

③保持理想体重或减重:通过运动、控制饮食和行为训练维持或减轻体重,保持体质指数(BMI)≥20kg/m2且≤24kg/m2,且腰围<80cm。

注:BMI=体重÷身高^2

④运动:每周至少坚持15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骑 车、游泳、跳舞等,绝经后女性应每周至少进行2次肌肉张力锻炼。

从生活的小习惯开始,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对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初3-6个月复查一次,如血脂控制达标,则继续生活方式干预,每 6-12个月复查1次,长期达标者亦需每年复查1次

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LDL-C的目标控制水平也不一样。大家可以将术前的血脂水平作为标准(基线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首要血脂观察指标。

危险因素不同,标准不同

①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ASCVD)患者并存以下情况之一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理想水平应<1.4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低幅度≥50%。

-复发的ASCVD事件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近期急性管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脑或外周多血管床ASVCD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mmol/L(190mg/dl)

-糖尿病【超高危】

②ASCVD或糖尿病+高血压,或糖尿病+1项其他危险因素且LDL-C≥3.4mmol/L(130mg/d)【极高危】,LDL-C理想水平应<1.8 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低幅度≥50%。

③糖尿病或高血压+2项其他危险因素且LDL-C≥2.6mmol/L(100mg/dI),或慢性肾脏疾病(3或4期),或LDL-C≥4.9mmol/L(190mg/dl)【高危】,LDL-C理想水平应<2.6 mmolL

④高血压或0~3项其他危险因素【低危或中危】,LDL-C理想水平<3.0mmol/L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 岁,女性≥55 岁)、 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29 kg / m2 、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满足以上任一高危因素的血脂异常患者,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首次服用降脂药物者,应在用药4-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水平。

-如果血脂达标且无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水平,可以逐步改为6-12个月复查1次;

-若治疗1-3个月后,血脂仍未达标,则需及时调整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降脂药物,并在调整后4-6周内复查。



— END —

在癌症疗程之外,乳腺癌患者也要重视各类伴随疾病与不良反应的管理,高血脂作为康复路上的第一展红灯,受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影响,在中、高年龄段人群中并不少见,而乳腺癌无疑为血脂水平的升高添柴加火,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风险。对血脂,不能轻视,而要愈加重视!


责任编辑:乳腺癌互助君

封面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参考文献:

[1] Fu J,Wu L,Jiang M,et al. Real-world impact of non-breast cancer-specific death on overall survival in resectable breast cancer[J]. Cancer, 2017, 123(13) :2432-2443.DOI:10.1002/ cner.30617.

[2] Tu H,Wen CP, Tsai SP, et al.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ease marker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BMJ,2018,360:k134.DOI:10.1136/bmj.k134.

[3] Abdel-Qadir H,Austin PC,Lee DS,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following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JAMA Cardiol,2017,2(1):88-93.DOI:10.1001/ jamacardio.2016.3841.

[4]郑莹,吴春晓,张敏璐.乳腺癌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和疾病特征[J].中国癌症杂志,2013(8):561—569.DOI:10.3969/j.issn.1007-3969.2013.08.001.

Zheng Y,Wu CX,Zhang ML.The epidemic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in China[J]. Chin Oncol, 2013(8):561- 569.DOI:10.3969/j.issn.1007-3969.2013.08.001.

[5]He T,Wang C,Tan Q,etal.Adjuvant chemotherapy-associated lipid change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area-word retros pesctive analysis[J],Medicine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