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在开辟发展豫皖苏根据地中的历史性贡献(二)

 暮云深 2022-04-11

三、以一系列胜利的作战,使豫皖苏解放区与鄂豫皖、豫陕鄂解放区连成一片

开辟与发展一块新的解放区,首先要依靠武装斗争的胜利。为了在豫皖苏这一战略要地站住脚,就必须在该地区及其相邻地区的机动作战中保持主动,以克敌制胜。从1947年9月下旬挺进豫皖苏到1948年2月中旬撤离该区的近五个月内,华野部队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作战,迭获全胜。始终保持了在经略豫皖苏、逐鹿中原过程中的战略主动权。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是挺进豫皖苏之初的攻城拔寨、破路断线。从1947年9月27日至10月2日,华野南下各纵队在东西300公里的范围内,向南推进150公里,攻克县城13座和重要城镇几十处,切断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保安团等反动武装5000余人,完成了在豫皖苏区的战略展开,初步站稳了脚跟。

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作战,是陇海路和津浦路的破击战。从1947年11月8日至17日,粟裕指挥所部7个纵队首先发起陇海路破击战,主要破击陇海路徐州至兰封段的铁路,战役于10日结束,攻克该线据点、车站、城镇十余处,俘敌旅长以下官兵5000余人,控制铁路200余里,并消灭援敌第五师1000余人。破击陇海路期间,粟裕还使用4个纵队转而向东,破击津浦路徐州、蚌埠段,至17日历时10天的津浦路、陇海路破击战胜利结束。总计破坏铁路150公里,歼敌1.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对豫皖苏区北面和东面铁路干线的破击,既威胁了战略要地徐州,进一步沟通与陇海路北的联系,也迫使敌人抽调15个旅前来增援,其中包括敌原先使用于围攻大别山区的8个旅,从而使敌推迟了原定于11月20日围攻大别山刘邓大军的计划。11月19日,华野破击陇海、津浦路的重大胜利,得到党中央的电贺。

第三次规模较大的作战,是平汉路郑州、许昌段和陇海路郑州、兰封段破击战。这是向豫皖苏区西面与北面铁路干线的破击。1947年12月13日,粟裕指挥所部5个纵队,与陈赓、谢富治兵团密切配合,发起对平汉路郑许段和陇海路郑兰段的破击,到22日告一段落,破坏并控制铁路200公里,攻克许昌、新郑、兰封、临泉等县城13座,车站、集镇36处,歼敌1.6万余人,切断了平汉、陇海两大动脉。党中央于21日致电粟裕与陈赓、谢富治,庆祝破击平汉、陇海两路大胜。从此次作战的文电中,我们可以看出,粟裕不囿于自身战略区的发展,胸怀全局,密切关注三个区的配合行动。他根据对平汉路破击的情况,分析判断敌人“似有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后,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它地区。因此,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请陈、谢提出配合意见,并请军委、刘邓予以指示。军委完全同意粟皓丑电见”,指示“粟及陈谢两部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

据此,粟裕又电令各纵队:为直接有效配合刘邓部队作战,更大量歼灭敌人,本军决以一部歼灭敌暂编第24师5旅及84师之后,相继围歼商丘之敌,摧毁其兵站基地,破击津浦路威胁徐蚌。继以主力南下,配合陈、谢部,扩大平汉路破击战果,务求达到击破蒋军对大别山之计划,以巩固我尔后南进基地。这样,在豫皖苏区作战的部队于22日攻克了商丘以西柳河车站及柳河镇,歼灭国民党军暂编第24师5旅旅部及其第2团团部,俘少将旅长陈扶民以下3200余人,毙伤1000余人,缴获了大批包括榴弹炮在内的重型武器和汽车等军用物资。而粟裕则亲率华野主力从豫皖苏区西向,依平汉路南下,进行了中原地区我三军配合作战的平汉路战役,这也是第四次较大规模的作战。

1947年12月15日,粟裕统一指挥华野第一、三、四纵队和陈谢集团第四、九纵队,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等部,发起了平汉路战役,经两日激战,全歼国民党第五兵团部及所辖整编第3师于西平以南之金刚寺、祝王砦地区。接着,又于29日围攻确山之敌整编第20师,战至31日歼其一部。平汉路战役共歼敌4.5万余人,破击铁路800余里,攻克许昌、漯河、驻马店、临泉等城镇50余座,并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地区抽调13个旅回援平汉线,有力的配合了刘邓大军作战,创造了中原三军协同配合集中兵力打较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军委于29日发电,庆祝歼灭第3师的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作战,陈粟大军共计歼敌7万余人,攻克县城24座,帮助地方党政机关建立20余县的人民正权,发展地方武装6万人,与刘邓、陈谢两路大军共同完成了经略中原的艰巨任务,豫皖苏、豫陕鄂、鄂豫皖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根本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我军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四、作战与建立根据地的实践,开始形成经略中原发展我军战略进攻的构想

粟裕自1947年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区,到1948年2月中旬,率刚组成的东南野战军一兵团北返河南濮阳整训,通过近5个月的作战和建设豫皖苏解放区的实践,使他对经略中原、发展我军战略进攻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他认为,按照毛泽东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方针,我华野与刘邓、陈谢三路大军出击外线并形成犄角之势,再加山东和陕北我军的两翼牵制,我们已经在中原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敌人现在是尽可能争取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与我争夺中原,改“全面防御”为“分区防御”,实行所谓“总体战”战略。中原敌军8个绥靖区,其主力组成邱清泉、胡琏、孙元良、张轸、裴昌会和张淦等6个机动兵团,分别由顾祝同、白崇禧和胡宗南指挥,以平汉、陇海路作为分割中原我军的“十字架”和进攻中原我军的依托,千方百计地阻我在大别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确保其长江防线与江南统治区的安全。

粟裕认为,要一举击破敌人中原地区的防御态势,就要把握敌人重兵集团依托铁路、快速机动、相互驰援的作战特点,其关键仍然在于逐步扩大打歼灭战的规模,特别是要敢于并打好大规模的歼灭战。他指出,我们的反攻与苏联不同,也与国民党北伐时性质不一样。我们的反攻基本上是以乡村对城市,主要目的是发动群众改变社会制度,不是单纯的军事性的反攻。所以“发动群众和开辟地区,削弱与打击敌军主力”是两大任务。全体指战员必须“学会打仗,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筹粮款”。豫皖苏区“地方工作以实行土改和建设财粮为中心任务”。他敏锐地看到,军事上“我们的作战方针是尽量使战争引向陇海线以南,引向敌人主要交通线,迫使敌人去守护交通线及要点,以分散敌人兵力,便于我在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进行群众工作与恢复建设根据地”。因此,我军在中原地区首先要破击陇海、平汉、津浦这些主要的铁路线,并拔除交通沿线的城镇与消灭驻守敌人。1947年11月11日,蒋介石与白崇禧等在南京召开苏、皖、豫、鄂、湘等省联防会议后,重新部署了对大别山区刘邓大军的重点围剿,敌军决以30多个旅围攻大别山,以20多个旅守备陇海、平汉两路要点,以11个机动旅在黄淮地区钳制陈粟大军。为击破敌军的战略企图,力争在中原地区站住脚,党中央、毛泽东也在思考我军的应对之策。最后,从以华东野战军为主,有陈谢、刘邓军参加的平汉、陇海路破击战的胜利进行,发展到华野南下歼敌,扩大平汉破击效果,以求击破蒋军对大别山之围攻计划的平汉路战役,使粟裕在指挥这些激烈交战的实践中,获得了三路大军协同配合、联合作战的初步体会与经验。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探索,粟裕率先认为,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解放战争我军作战的基本规律,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我军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此,我们必需在作战、建军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改变数量上技术上敌强我弱的现状。粟裕于1948年1月22日发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重要建议电报,标志着经过中原战场实践的深思熟虑,初步形成了他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我军战略进攻的最初设想。粟裕电报中指出,为进一步扭转中原地区敌我反复拉锯的形势,我军在作战方面,因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他明确讲到,为能“较彻底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调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处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为达成这样的作战,更需要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根据地的建设。粟裕在电报中,在建军方面也提出了象统一全军建军的思想,消除打破地域与界限的区别限制,反对本位主义,统一供应保障,发展技术兵种,以做全国军队之骨干等重要的建军思想与方略。这封电报受到毛泽东、军委的高度重视,蕴含其间的作战方法亦为后来中原作战的胜利实践所证明。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