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古时期的民居 人类发展初期,对建筑的概念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只从无理性的本能需求出发,仅仅知道利用自然材料来遮风雨、避寒署。因此,人类早期的居住环境,历经了天然穴居、洞居、巢居……等。这些远古而原始的人居环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伴随着生产与生产力的发展,书写着人居文化建筑的开端。 天然洞穴的居住环境,对类人猿进化为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选择依山傍水、面向平川的外部环境。而且所依之山有三个特点:一是草木繁盛,二是山势平缓,三是地基坚实。这些本能,既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需求,又体现了人类进化中所特有的聪明才智。 人类在洞穴中生息、繁衍、劳作,从事原始的宗教活动,发展原始的歌舞艺术,形成简单的绘画艺术等,充分表达与抒发了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和内心情感。他们有意识地选择洞穴的大小和使用部位,选择洞穴的形状及內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及范围内对洞穴进行改造和修缮。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出了洞穴,开始营造一些简陋的营地,以备游猎之需。最早出现的居住建筑,大概是在地面上临时搭成的篱草庐、窝棚或吊巢之类,但这种建筑经不起风沙的考验。在黄河流域一带,更多的是半穴居住宅,像陕西西安半坡村的遗址,凿深地下而形成空间,其上面的支撑结构多用树干、树枝、茅草、泥土等覆盖与遮蔽起来。半穴居式住宅可以获得阳光,人们由此而摆脱幽暗、潮湿的洞穴环境。 ![]()
随着营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提高着自己居室的地坪,经历了种种曲折与反复,他们从半穴居到浅穴居到地面居再到高台居,这就是原始民居发展的总体趋势。当人们摆脱了天然洞穴,能够平地起家,建造居住处所时,就为建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可能。 人们既可以自由地选择地址,又可以有布局地规划自己的聚落。河流提供了饮用水和鱼类食物,动物、植物形成生存的基本来源。两岸生态环境的优越,有利于饲养家畜、耕种植物,所以原始聚落的分布一般以河流水系为线索。 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力量的不断进步,居住建筑和环境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演进。除了地坪升高之外,平面布局从圆形演变到矩形,奠定了后世建筑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平面模式。再者,还产生和发展了极富含义的双室和多室住宅。反映出人类居家生活与婚姻关系变动的影响,且寝室的分化独立,以土床的出现为标志。所以“父子异室、男女有别”,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步骤。 与黄河流域的穴居方式相平行的是长江及其支流流域地区广泛流传的巢居,即在地势低凹处,于树上构巢为居。适合这些地方湿热、低潮、林木繁茂及虫兽较多的气候与环境,并发展了“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为底层用木桩架空,人居住在高处。这种方式与穴居方式由地下向地面发展的过程正好相反,这是由树上向树下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支撑方式改变的过程。 建筑的发端源于人类的栖居,尽管地区不一、形态各异,但居住条件的改进,证明了社会的进步,反映了时代的一次次沉重的脉跳!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开端。随着原始农业的诞生,人类在饮食问题上有了很大进步,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人们走向更广阔的平原,寻找并创建了更为理想的家园。 二、工业革命前的民居环境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原始人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平居、定居,开始有了村落。人类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对居住环境由最基本的要求:遮风避雨、防灾防兽、群分类聚,发展到后来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同一时期,人类居住规模不断扩大,民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各具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 世界上产生了黄淮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四种文明。埃及人为了得到永生,创造了震撼世界的理想化“阴宅”——金字塔。城市被划分为对比鲜明的奴隶和非奴隶居住区,西亚人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建造了带有梦幻般空中花园的巴比伦城。西亚人发明了以土为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并用运到宫殿、庙宇和住宅建筑中,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拜占庭和伊斯兰建筑的形式和风格。 古希腊的奴隶和自由民得益于手工业、航海业与海上贸易的发达,其创造延续到古罗马,并对十九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影响着巨大的西方古典建筑。在舒适的居住空间,同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诸如:大剧院、神坛、浴场、斗兽场、音乐台等,这就是地中海文明,对人居环境中私密性和公共性极富理性和浪漫色彩的定义和诠释。 ![]()
从黄淮流域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农业文明(黄淮流域是指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北部),是中国人启发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造了古代繁荣的夏、商、周都城,最早出现了四合院民居以及干栏式木架建筑,并且形成了体现中国民居环境观的“风水”理论,直接影响和构成了东亚的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 三、工业革命后的民居环境 漫漫岁月,悠悠历史,世界在封建割据的战争与和平中渡过。东西方文明以其各自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沿着不同的路径前行……。 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和封建领主的堡垒,高高凌驾于城市之上空,形成了对人民精神空间的统治力量。而民居建筑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 以中国为代表的封建时期,东亚建筑与城市延续发展了“风水”理论的环境观,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受命于天的帝王建筑,包括皇宫、庙宇、祠堂、祭祀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完善了从生至死、从阳宅到阴宅的居住空间“天人合一”的意境创造。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提出了“住宅是居住机器”的口号。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工业化建筑施工,将人与自然隔离起来。在居住硬件改善的同时,失去人与环境的亲近感和协调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以后实现现代化”的方针指引下,中国将工业化作为发展的目标,反映到民居环境,出现了大量的火柴盒住宅,方盒子共公建筑等模式。 毋庸置疑,工业化建设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经历“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危机。 在众多探索中,从理性与实证出发,西方学者提出了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试图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东方学者从感性和想象出发,重新继承发展了“风水”理论中的天、地、人三才统一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力图创造新时代的“山水园林城市”,同时全球性地把注意力转向环境保护以及持续发展中来。可见,东、西方走过了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人类对民居环境才有了共同的认识。 四、回顾中国传统的民居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资源丰富。 民居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了适合本地区域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各种民居形式。这种传统民居,是千百年来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反映了人类建筑文化的硕果。 中国建筑源继流长,早在170万年之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位于我国山西南部的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就是旧石器时代居住文化遗址最早的一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著名文化遗址之一。 ![]()
明、清两个朝代,随着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平遥的毛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孟家大院……。还有巴蜀民居、四川民居、湖南的湘南民居等。 这些传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文化、艺术的群体民居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那样的独特、突出和超凡。 第一,院落构成,阴阳法则 阴阳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之母,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阴阳思维浸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精神意识之中,民居文化自不例外。 中国民居的核心内涵就是“院落”这个基本空间单元,尽管一组四合院民居包括了若干幢房舍和大小不同的院落,但用一个“院”字即构成了整幢建筑群的总名词,它是指多么庞然的一个群体。“院落”空间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院落”的构成,首先是由四面房屋要素围合成一个无盖的露天空间,而其中房屋的“实”与院落的“虚”,即构成一对阴阳关系。但四面之房屋并非平行等列看待,其构成之关键是门屋与正堂两两相对而配,即所谓“门堂制度”。堂屋与门屋,在型制、规模、形象、距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讲究。其制约着院落的本体存在,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东西厢房勾连的同时,又构成第三对阴阳关系。这些阴阳构成关系的强弱与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民居院落的性质、功能以及等级、风格等。 “院落”构成分内外,内外关系也是阴阳关系,其重复组合,层层递进,形成别具特色的私密程序,整个院落四周高墙封闭,形成内向聚合的居住形态。唯有大门入口处以别内外、界定领域。此为第一空间层次;第二空间层次则为前院与入口以后形成的内外关系,界定主客关系,“前院外人可到,后院非请莫入”。第三空间层次是中院正房与内院以后的内外关系。界定私密是“前堂后寝”的分界线。第四空间层次是内院所在,此为女眷住地,是小姐闺房绣阁之类,这一内外关系界定性别,是男女大防的禁地。最后,第五空间层次是仓储、厨房、厕所等杂物后院,界定仆役。 阴阳哲学讲究以柔克刚、以虚济实,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而且非常讲究,从选址、开门、立灶到决定门的大小、尺度,都有一套演化推理的规制。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达到避凶趋吉、逢凶化吉之目的。 “风水”理论中,尤其对院落的门、主、灶非常重视。“门乃由之始,主乃居之所,灶乃食之方”。要求在平面布局中,按照《七政大游年》,以北斗七星隋八卦之位而定,将这三者设在吉位,居住者才会家庭和睦、安居乐业。 第二,院落空间,通天接地 院落座地朝天,敞口于上,承接阳光雨露,日精月华,通天接地,纳气通风,给居室带来必须的新鲜空气。其气流又与室内过厅、穿堂、檐廊以及门窗洞口、隔断屏风等四通八达地联系、交融在一起,合成一个更大的气场体系。 气流在这个气场体系中循环更新、生生不息,院子有进风口,也有抽风口,各司其职。在这个工作系统中,特别是门,“门乃气口”犹如气阀,控制着气流的循环系列,形成一种人为的气流网络。通过各个关键处门的安设,夏则开启以通风纳凉,冬则关闭以保温防寒。想一想吧,古代又没有电器设施,这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啊! ![]()
![]() 中国文化艺术讲求“形、神、气”,而核心又在一个“气”上。绘画、书法则要“运气”,有“气韵生动”、“气势磅礴”的要求。“风水”则主张“气脉”、“气场”、“生气乃第一要义”,必须聚气吐纳,实与人之生命息息相关。因而各个庭院便成为一个个气场,而主院落更是全宅的中心气场,对于居住环境充满生气与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样一来,院落的形态规则,三维比例的协调,对于藏风聚气十分重要。比如院落大,屋顶过于空旷,空间离散,气场不佳,会失去生活的亲和力。如果院落大小与房屋高低形成恰当的比例,方可藏风聚气,可收可放、自由吐纳。 在寒冬腊月,纵然风沙肆虐,“高天滚滚寒流急”,其院落内仍然安宁无恙,自成一统。因此,幽静的院落,冬暖夏凉的房间,阳光明媚,花木掩映,舒适安宁,充满情趣。这种民居建筑,被世人反复描述,反复传诵,甚至于一座小门楼,几声蝉声,几许清风,以至院子中一草一木、一梅一菊、一砖一瓦都引起文人墨客的无尽思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第三,院落布局,系统完整 一座大型四合院,可深达七、八进和数十个院落天井,纵横好几路,房舍几百间,路路相通、层层相套,在平面上像矩阵一样展开,可称一个大系统,其中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置身其中,如入迷宫,正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院落布局和组合都有明确的规律。这就是轴线序列关系,这是院落体系成为有机整体的构图基础。其系统性强,整体性强,总体形态方正,规整有序,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纵向有路数,横向有章法。 在若干庭院组合的体系中,必然有一个处于显赫地位,空间特别宽大、敞亮的主院落。以形成明确的院落主从关系,而到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同样存在着小范围内院落的主从关系。正堂或厅堂,居其上位,东西厢房或过厅、穿堂,列于两侧,方位清楚,主从明确。 ![]()
在实用功能上,主院落综合性功能很强,大户人家一般在此举行各种礼仪活动。婚丧嫁娶,喜庆典礼,贺喜祝寿,迎送往来……,是家庭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因而,主院落又具有体现其家族门第和社会地位的精神功能。 第四,院落功能,等级分明 四合院的主院落是主人身份等级的标志。豪门贵族,装饰华丽,气势非凡。书香门第,讲究雅致,匾额题对,富有寓意。寻常人家,亲切祥和,不是雕砌……。 “院落”因有对外交往、功能礼仪之别,又有不同的布局和配置。 一般客人前院到座便谈,尊贵客人可请入中院,两厢或跨院有花厅待之,至为密友、至交还有后花厅伺候。“东道主”一词的由来,就是主人行走的主阶设于东侧的缘故。 在“院落”内,“卑尊有分,上下有等”。正屋与座北朝南的居尊位,大礼先祖牌位奉其上,并设置神龛于当心间。长辈位正屋侧室,晚辈位厢房,厢房也有哥东弟西的昭穆之别。佣仆住侧座或后罩房偏处。未婚女流之辈则住女墙后之内院。 “院落”犹如一副棋盘,将、帅、车、马、炮各居其位,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在这里,血缘的构成是一大要素,家族观念浸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血亲为标尺的伦理道德观念支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充满极富人情味的和乐精神,追求“四世同堂”,传统家庭大团圆的“天伦之乐”。 第五,院落环境,自成体系 相对于外部空间而言,一组院落式民居,就是一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独立空间体系,相对于外部环境来说,这个空间体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 按照我国传统观点:“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作为人之居所,应当是天地之灵聚合汇集之处,最适合人的生息成长,那就是生态环境绝佳之地。 于是乎,住居有了其“阴阳之枢纽”的自然属性的要求。“天人合一”的哲理观念,反映在住居类型上,院落作为天地阴阳之气交汇的气场,正是典型的“阴阳枢纽”之处,既代表了天,又代表了地,人乐乎居其中。 ![]()
从风水观点看来也是如此,平面格局的中轴对称相对而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实有“宇宙图案”之写意。而空间形态亦是前有照,后有靠,体型变化亦为前低后高。还有的宅院,在外掘人工沼池塘埝,内有生态不错的庭园绿化,更有其“风水”大全,营造了一个为自己所属的“人为自然”与生存环境,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因此,庭院无论大小,以尽得春色为佳。“一方天井,半壁陳地,几株兰草,三二梅枝,便有'咫尺天涯’”。更有大院落者,移植高大乔木或名贵树种,另植芭蕉、花卉,或设立葡萄架、盆景坛、假山、鱼缸、水池之类。浓荫蔽日,色彩斑斓,幽雅宁静,生机盎然。更有花间粉蝶飞舞,檐下八哥学舌,柱边猫狗嬉戏,枝头雀语喳喳……,充满情趣,怡然自得。 至于大府邸、状元及第之类显贵宅院,別建园林,置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令人修行养性,那又是一番天然画图,居游自便,意境更升了一层。 再者,大小院落与纵横交通廊道,构成了气流循环系统,庭院绿化系统又大大深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院落还设置很讲究的明沟暗道等排水系统,厨房、厕所方位讲究风水关系的处理,增强其自身的抗污排秽功能。另外设有井院,自掘水井解决水源问题,加上水缸、鱼池等设施,调节院内空气湿度,兼备防火之用。因此,多功能的给排水系统也自成体系,形成绝佳的生态环境。 第六,建造艺术,质朴无华 散布于民间的院落式民居,在建造艺术风格上,装饰简约,质朴无华,任其自然,以表现材质本色为主,青墙灰瓦,磨砖对缝。除了王公贵族府邸之外,即便是某些富商,生老还乡、显耀荣华者的深宅大院,也虽有华巧之作,精砖石雕,也非艳丽可颂。它是一种具有素描品质的黑白艺术,具有中国水墨画的意趣,清淡雅致,耐人寻味。 院落外观封闭,立面的造型仅表现在一座大门上。然而真正代表其立面表现力的应该是院落的全景, 也就是将围合成院落的各幢房屋,转向院子的一面360度展开。展开之后连续看起来,犹如一幅水墨风情风俗画长卷,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展示是一种最精彩、最典型的建筑艺术的表现。 ![]()
院落的方位构图朴素、真实而自然,简朴的青瓦飞檐,宽大的廊下阴影,图案分明的门窗格棂,线条明快的柱额挂落,肌理质感真切的栏杆台基……。当你处在中轴线倒座的位置上,观看正屋主房时,它被框景于一个严谨完美的构图之中,而站在主房返身回望,门屋与倒座也构图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这种互为对景的构图关系,也表现在东西两厢房的均衡配置上,即两两互为对景,一切明明白白,简简洁洁,实实在在,没有任何虚张声势之构图,没有任何争奇斗艳的色彩。如同连环画一页页扫视过去,再回到主房庄重的主题画面上定格。 在一种艺术欣赏的特色中,花木扶疏,树影摇曳,宽大的檐廊若明若暗,空间层次更富深度,窗糊白纸透出图案,在阴影中更为生动,光和影的塑造以及光和影对比的黑白效果,更使院落的空间艺术表现的魅力无穷,更使院落的景物动静互变,情趣盎然,一种意境,种种生气,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院落式民居最奢侈之处,是注重于砖石木的“三调”和“泥灰”二塑。北方民居集中在墀头、屋脊、垂花门及门窗、柱额几处重点部位。南方天井式民居装饰集中在檐下、隔扇、院门头、马头墙高低错落于粉墙黛瓦之上,花样繁多,变化丰富,形成院落艺术的华彩段,构成院落空间上部韵律美感极强的天际轮廓线。 院落民居的雕琢艺术,深浅浮雕的黑白光影效果极佳,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风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等。其含义是为祈求生活美满、长寿富贵、祝福合家安康祥和!其比例协调、尺度宜人、质朴而不粗俗,精细而不娇艳。书香门第或殷实人家,院中还悬挂匾额题对、家训格言,雅致淡泊,更透墨香气息,显示了主人的儒雅与修德! 採寻传统民居文化的沿革,重在挖掘设计思维内涵的表达,而并非简单地在建筑形式上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博大精深、包纳万象。我们有必要去探讨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获得真谛,吸取其营养。 千百年来,探索理想的居住环境,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向往与追求。不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云南的一颗印,或者广东的筒式住宅以及苏州的园林建筑,都能“小中见大”,在“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即使达不到这种境界,对于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境界,追求悠闲的情调,享受自然中的红花绿草,也使人怡然自得。城市中虽然没有田园红光、湖光倒影,但在庭院的处理上,利用有限的面积,也可以创造出各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幽雅境界……。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康住宅随着促进应运而生。舒适安逸的小康住宅,又必然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和强化民众斗志,其结果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加速乡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乡村城镇化的建设则必须以民居建设为支撑,民居建设标准的高低,其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准,而且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应高度。我国计有九亿多的农业人口,占全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这在我国乡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