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少提到要让孩子学会自爱,甚至有的家长分不清自爱和自私的区别。 自爱不是自私,也不用担心自爱的孩子会变得自私,恰恰相反,自爱能够克服自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复旦陈果教授对于“自爱”有过这样的说法: 一切自爱必定带来热爱生活,而一切厌世追根溯源必是自我厌倦。 我们应该明白,自爱是一种能力,一个自爱的人才有足够的能量去爱他人,爱父母,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这怎么会是自私呢?那么,到底什么是自爱呢?自爱有哪些表现呢? 自爱首先是身体上的自爱,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定要爱护、保护、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坚持锻炼,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此,我们可以把自爱和自私对比一下:一个自私的人其实是一个贪婪的人,他容易贪吃、贪睡、贪玩、贪舒服,甚至因为贪玩打游戏而熬夜、熬通宵,因为贪吃贪睡熬夜,他会让自己种下各种病因,这样的人能叫自爱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爱可以克服自私。 昨天早晨跑步时和一位老年跑友交流,他今年六十七岁,跑步十几年了,每天早晨跑十公里左右。有人说他傻,他说,我坚持跑步,身体基本没啥问题,一年到头很少生病,我觉得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否则,因为经常生病给孩子增添负担,还叫爱孩子吗? 在他这里,自爱和爱家人统一在了一起。 其次,自爱的人懂得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当然是自爱的应有之义。 自爱的人善于调整和排解负面情绪,而不是压抑自己。有个孩子曾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有什么不愉快也不说,总是强忍着和父母说自己很好,其实内心知道自己并不好。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懂事,不想让父母操心,但是,如果因此而压抑自己,就不可取,因为这是不自爱的表现。 想象一下,如果因为经常压抑自己而把负面情绪积累起来,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到那个时候,恐怕对父母的伤害更大。曾经有个非常懂事的女孩子,凡事都是自己扛,父母都知道她能力强,即使出国留学这样的大事,都是她自己去办理。然而,这个女孩在国外自杀了,留下的遗书中诉说了自己自杀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压抑自我,已经不堪重负了。 所以,自爱是多么重要,看起来很懂事的孩子,家长也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有自爱的能力,要提醒孩子懂得自爱,引导孩子学会和父母沟通交流,及时排解压力。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试想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调整不好,怎么可能可能对家人有好脸色。如果你一方面为家庭操劳付出,另一方面又总把一腔怨气撒在家人身上,家人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吗?你算是真正爱家人吗? 一个自爱的人,也是一个坚持自我修炼的人,修炼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善良、宽容,慈爱,让与你交往的他人如沐春风。一个自爱的人,也会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如果自己的智慧不够,你对他人的爱与帮助,也可能变成帮倒忙、添麻烦。 所以,教给孩子学会自爱,实在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