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摘录与感悟(下)

 九州好人 2022-04-12

第一卷 以下门人陈九川录

文章图片1

人必须通过具体事上的磨砺,对做学问才是有益的。如果只是一味好静,那么一旦遇到事就会乱了方寸和头绪,始终不会有长进。那种求静的功夫,表面看似乎有所收敛,其实是放任自流。”

现在的人做学问,总是把知、行分开来看,所以有一个念头萌动,虽然是不善的,但由于没有做出来,就不去禁止。我现在讲'知行合一’,正是要让人明白心中一个念头萌动,那就等于做了。萌动了不善的念头,就要把这个不善的念头克除,使之没有分毫藏之于心。

文章图片2

第二卷 以下门人黄直录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一个人如果向好色一样行善念,向闻到臭味一样抵触恶念,那就是圣人。传习录第一部分说到一个概念叫:生知安行,就说这个人明白道理像生下来就懂,正直做事就是出于本性自然而然,这就是圣人)

文章图片3

比如心里的念头虽然知道喜欢善、厌恶恶,然而不知不觉就会掺杂进别的东西。稍有掺杂,就不是好善如同喜爱美色,憎恶如同讨厌恶臭了。如果能实实在在地喜好善,那么就没有一个念头不善了;

相,佛教名词,相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状态称之为“相”。 说:“'率性之谓道’,就是道心,在其中若添加了一些私欲,就是人心。

(率性这个词如今快和任性区分不开了)

第四卷 以下门人黄省曾录

我们儒家所说的养心,从来也没离开过具体事物而去空谈养心,只是顺应它的自然天性,这就是功夫。佛教却要杜绝事物,将心当成幻相,渐渐走入到空寂中去了,似乎与世间事物毫无关系,当然不可以据此治理天下了。”

说:“与愚夫愚妇想的相同的,叫同德;与愚夫愚妇想的不同的,就叫异端。”

(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很多人听到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暴跳如雷,说的就是这种人了)

心灵没有本体,它就以天地万物感知的是非作为本体。”

(人的心就像镜子,它本身是没有形象的,它所展示的形象都是外物投在它上面的镜像。就好像孩童生下来内心是空的,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形成什么样的人格。汝心与花同归于寂应该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镜子去照花,那花这个形象概念就不会存在世上。)

文章图片4

问怎么理解“夭寿不二”。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可以把一切的声名、利禄、嗜好等抛诸脑后,然而,若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就一定会有融会贯通不到之处。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能把生死看透,人心就会畅通无阻,才是尽性知命的学问。”

不能因为云能蔽日,就让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地在人身心之上流转,就都是良知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不能把七情分成哪个好哪个坏,但是又不能太执著。执著,七情都称为欲,都是遮蔽良知的,当然,稍有执著,良知就会发觉,发觉了就会克除遮蔽,也就回复了本体。

动情乃人之本性,关键是不执迷,能放下

“琴、瑟与书籍,学者不可或缺,由于常有事可做,心就不会放纵。”

第五卷 此后黄以方录

其实思就是学。学有了疑惑,当然要仔细思考。'思而不学’说的是,有些人只凭空假想,要想出一个道理来,偏不在身心修炼上用功,学着存天理。把学和思当成两件毫不相干的事,因此才出现'罔’与'殆’。其实所谓的思就是思自己的所学,并不是两件事。”

(整天空想不可取,只会在自己的认知水平里打圈圈,所以人需要阅读,互相借助别人思考的力量,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啊。可笑我还整天想不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不明摆着的道理吗?)

因此,修身的关键在于真正弄明白心才是问题所在,只要让心总是处于廓然大公的状态,就没有什么不正之处了。这个主宰一正,那么作用于眼睛便没有非礼之视;作用于耳朵便没有非礼之听;作用于嘴巴和四肢便能没有非礼之言和动,这就说明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

文章图片5

原来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可以格的;所谓的格物,只要在自心上去格。不仅是圣人可以做到,实则乃人人都可以做到,这才把格物这事整明白了。

说:“洒扫、应对本身就是物。童子的良知只有这个程度,所以教他洒扫、应对好了,这就是致他这一点上的良知了。

(致良知就是在你的认知水平上把事做到最好!简单的道理,所以前面才说“思不出其位”。凡是谋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是致良知。)

时时刻刻都要下死功夫去修炼学习,一棒子一条痕、一巴掌一把血,这样才能听我说话,才能句句铿锵有力。如果茫茫然地混日子,就像一块死肉,打也不知道痛,恐怕最终也学不到什么,回家去之后依旧是往日伎俩,岂不令人可惜?”

说:“你还是去着实用功修炼吧,就是多些想法也无所谓,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一切正常。如果才刚刚下点功夫就认为有了效果,哪有什么依据?”

(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以前的感悟,就觉得浅薄,浅薄不可怕,就怕永远没有认识到曾经的浅薄)

如今自己的身心不知在何处安顿,却谈论王霸事业,将经世的事业看作另一件伎俩来讲求。

(先做人,后做事,关照内心,不要好高骛远)

体认大道与死抠书本、拘泥言语毫无关系。

中年以后,还能有多少气血精神?并不是用来记那些事情与细节的。我的眼睛已经昏花,无法全力读书。闲处静坐,收敛身心,觉得颇为有用。

文章图片6

孟子说:“学问的道理,只在于寻回被放纵的心。”程子也说:“心要在自己胸中。”如今一直耽溺于文字,使得心之全体全都放纵在书册上,竟不知道有个本己,这便成了无知无觉、不知痛痒的人。

(学问学问,学到安心也就学有所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