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好统编四下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三重境界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2-04-12

写作文,把对孩子的要求、对作文的要求、对优秀的要求降低一点,再降低一点。

然后,把学生的需求、表达的需求、情感的需求提升一点点。

写作文,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得到一个优,是最直白、最低阶的需求,也是最现实的,为了得到优,孩子会不择手段地使用好词好句,会模仿课内、课外的阅读,会极力追捧高分标准,造成了一部分优秀习作情感虚假,思想空洞,也造成了一些孩子不会写作文,写不好“高分”作文。

事实上,当孩子、老师、家长对作文的要求做一些降低,围绕年龄段、阅读量特点,把作文内容说清楚、说出特点、说出感受,就是优秀习作了。

要求,能不能再降低一些呢?

当然能。

不要追求精妙绝伦、样式新奇的开头,也不要盲目地以花里胡哨的语言去描述一件普通文字就能写清楚的事情,更不要把应该埋藏于内心的情感,用呼喊的方式写下来。毕竟,大多数读者都是有理解能力的,更何况是一篇习作批改的语文教师。

请相信,在习作中,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喜欢孩子用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切的情感。

因此,学生的需求是要完成任务的同时,唤起内心对单元主题的情感,对生活的联系。

我认为,写好《我的动物朋友》这样的单元习作,只要达到简单的三重境界,就是一篇好习作。

第一重境界:写清楚

它是孩子的朋友,写清楚朋友的外形、性格、品质很重要。

之所以是朋友,一定是接触时间非常长的,长久与之为伍,其外貌之下的性格,一定是在具体的事情之中,这件事一定令你印象深刻。

孩子需要考虑的是, 这件事,对孩子自己来说,是“印象深刻”的,而对于别人,是陌生的。这种陌生,就是“读者意识”。孩子在记录自己熟悉而别人相对陌生的事物时,要关注语言的条理,这种条理可以是在写之前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也可以在习作修改的过程中,通过添加、删除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增量”。

读者意识的关注,是写清楚的关键。如果从技巧上看,一般会运用一些条理的词句,如按照顺序,按照方位,按照时间等等。一般的习作学习,以“技巧”为支架,忽略了读者意识。要知道,当一个作者内心有动物,又有读者的时候,一定比“内心有动物、只有自己”的文章要耐读。

同样是一只《猫》,在内心有喜欢,看到猫生气勃勃的老舍笔下,就有了先贬后褒的读者意识。周而复的《猫》也好,夏丏尊的《猫》也好,都写清楚了外形“白似玉的毛色上,黄斑错落得非常明显;一身的白帽像雪似的,中间夹杂着数块墨色的细毛,黑白相间,白的显得越白,而黑的越发显得黑了。”他们和老舍的性格古怪,却一点儿也不写猫的外形相比,每一篇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无论写什么内容,写清楚,很重要。

孩子,就要学会用老舍这样的平时的文字,去表达。用短句的形式,用特殊人称(你),这是读者意识理解的关键。当孩子对《猫》第三自然段进行探究学习时,展开的讨论就是读者意识的渗透,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读者身上,这样一个“你”,就把作者自己的情感告知给读者了。

这是读者意识下,把作文写清楚的关键理解之一。但不是一味追求拟人的写法教学,虽然运用拟人去写清楚事物是使文章生动形象的关键,这时候,学的抉择与设计也觉得孩子理解文章怎么写清楚的重要把向。

《母鸡》、《白鹅》无不如此。母鸡那一系列的“操作”,要是换做平时,你也不会太在意,但是在老舍先讨厌、后不敢再讨厌过程中,读者也似乎经历了这个过程。为什么?这就是写清楚的秘诀。写清楚不是把事物有顺序,有条理地说一遍,而是牵着读者的鼻子,到处闻一闻,让读者觉得香、觉得臭、觉得心儿也跳起来。

《白鹅》呢?我们都不是觉得似乎也看到了“鹅老爷”,似乎我们平时看见鹅,并不也觉得这只鹅有多老爷。顶多背出一句诗,顶多觉得叫声特别,顶多觉得样子不一样罢了。这只白鹅,以“叫声、步态、吃相”为分步描写,引领读者逐渐关注鹅的特点。

把这个单元的习作统整起来比较、梳理会发现,每一篇文章都让读者有一份真切经历与动物为朋友的满足感。这个时候,写好《我的动物朋友》,理解是写清楚“动物”,还是写好“朋友”,孩子们才会在大量阅读下关注如何去引领读者,理解写清楚“我、动物、朋友”的关键思考。

第二重境界:抓特点

外形是特点,性格是特点;文章结构是特点,语言方式是特点;拉近读者与动物朋友的特点是什么?

俄国的叶诺索夫《白公鹅》不是写了“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可以看出,这只白公鹅具有很“儿童化”的特点。和别的公鹅“攀谈的腔调”、“白鹅把我下了鱼饵的一片水面,划为自己的地盘。”“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丰子恺的白鹅,特点是高傲中国的白鹅和俄国的白鹅一样,也是“不相让”的,叫声、走路等特点,毕竟,在中国,没有战斗民族的“杀气”,中国“老爷”多,所以,鹅老爷特点明显。

通过单元内容整合阅读,孩子会发现,鹅的共同点是动物本身具有的,不同点是因为“我”的不同,更加不同之处在于对这个“朋友”的看法、做法。一切动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都是源于“我”的不同,源于对“朋友”意义理解的不同。

至于母鸡的特点,猫的特点,都是具有一个孩子的天真烂漫,并以此为本真美好的表情达意,都是从“我、朋友”的角度审视动物,而不是单纯把动物看成动物。事实上,无论大人、小孩,哪个没和小猫玩过,即使没有玩过,作者也抓住了猫的特点进行描述,让无论是有没有“撸猫”经历的读者,都似曾有一只猫正在眼前抱着花枝打秋千,摔跟头……

读者为什么也内心为之一暖,因为这些特点,仿佛都是“朋友”的一举一动。

所以,同样是猫的外形,在夏丏尊、周而复笔下就有不同的味道。可以相信,这种味道是丰富阅读经历、人生经历、思维经历的结果。

会发现,朋友、我、动物的特点展现并不是因为动物本身具有,而是人的特点所决定的。

当班里的四十几个孩子都写猫,或者都写鹅,都会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经历、人生经历、思维经历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个孩子理解抓住特点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群孩子,即使是看的同一只动物朋友,抓特点的理解不同,特点也就不同,这些特点的目的又是什么?

动物的特点表现,事实上是人特点的表现。

无论是在中国儿童,孩子外国儿童的眼里,也许,物种的外显特点是一样的,所不一样的是,所体现的具体事物,往往和这个民族的特点有关系。

要相信,同一只猫,养在作家的家里和养在打工人的家里,也许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截然不同了。同样的鹅,生活在国内和国外,特点又不一样了。

特点,往往源自人。

我认为,这是一种写作文化,它和描摹事物本身的特点有关系,但更多牵连的,是隐藏于民族文化中的意识渗透。

第三重境界:文化味

要相信,作为吃货民族,在中国有无数种炖鹅的方式,味道一定比俄国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要好吃。这只母鸡呢,也只有在中国乡下人家生活的,才有这一份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被看见。生活在作家家里的猫呢,也只有它会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但凡在乡下,几乎看不到猫的“脚印”。

这便是文化味。

文化味在情怀,没有情怀的文章,往往缺乏感染力。

丰子恺先生那会,是长达十四年抗战后的八个多月,生活艰苦,人们内心苦闷。一只鹅,给了丰子恺排遣苦闷的机会,成为“朋友”为一家人解忧,是精神上、物质上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讲究感恩的民族,所以,丰子恺即使最终吃掉了这只鹅,也要把感情寄托在所见的高傲之中,绝不会写“鲜白菜”熬汤,白鹅的这种高傲,其实也是作为一个文人,不低头,不卑亢的表现。

而俄罗斯的鹅,却为何如此“嚣张”?这一举一动,都是战斗民族的真实写照。

可以看出,动物的性格特点,必然和人的特点有所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文化味。

学生理解这样的文化味,在于借助导图比对阅读,在大量阅读、反复阅读中不断挖掘,不断地思考,最终为理解写好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打下文化理解的基础。

就算是猫,老舍先生写了,丰子恺家里也有一只小白猫阿咪,季羡林家里的狸花猫虎子暴烈如虎,梁实秋家有一对白马王子和黑猫公主,德国19世纪浪漫派作家蒂克创作的儿童话剧《穿皮靴的猫》,日本诗人获原朔太郎1923年出版的诗集《黑猫》,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写的小说《我是猫》,美国曾获普利策奖的现代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创作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德国作家格拉斯的《猫与鼠》,霍夫曼的小说《一只公猫的生活观》,这些阅读会带给孩子理解动物“朋友”怎样的文化味?

今天,大家都在使用统编教材,都是这一篇单元习作,孩子的动物朋友是不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具有个人品性特点?

比如,绍兴的猫,在嵊州孩子们笔下,会不会是强盗猫;在绍兴孩子笔下,会不会师爷猫……

而很可惜的是,我们的课堂里,往往会对“开头、经过、结尾”作支架辅导,对“动物”作描摹技巧的渗透,对“朋友”进行情感渗透技巧的引申。而深深忽略了“我”作为动物与朋友之间建立文化桥梁的关键。

也许,在写作技巧的教学体系下,几乎不会有孩子用英雄母鸡妈妈照顾小鸡的形象细节来表达珍贵的母爱;不会对动物的描摹来排解内心苦楚,传递情感、志向;不会以文化自信去关注相处与彼此的慰藉。

留给他们此生的语文能力,恐怕也只有悲哀的技巧!

希望在写作中,留给孩子们一些情怀。

这样的学习设计需要大单元内容、课外阅读的如何整合?

是不是在写之中降低要求,在读的设计中提升理解过程呢?这种写作情怀的理解,在于关注写作目的的读写转换障碍的突破。

因为,

对于一个孩子,动物,不就还只是他们最好的玩伴么,这就是朋友的意义!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