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万州区沙河小学 张程玉 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人文主题“动物朋友”和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这两条线,选编了一组名家写动物的散文,有同为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还有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习作安排的是写一写“我的动物朋友”。 NO.01 单元教材解读 ![]() (一)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解读 1.人文主题理解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动物朋友”,它属于“人与自然”这个大的人文主题下的内容。动物、植物、人等生物和山川河流等一切非生物,都是自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是永恒的人文主题。 单元页的人文导语“奔跑,飞舞;驻足,凝望。”几个简单的词语,再配以吴冠中的水墨画鹅鸭戏水图,描摹出动物各具神韵的形态,那份多姿多彩,生机蓬勃洋溢着可爱之态,亲近之感,喜爱之情。“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一句简短的话告诉我们要与他们友好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生。 学生天生对动物充满了好奇心与喜爱情,对他们渗透亲近动物,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爱心、善心。 2.阅读要素解读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阅读要素,指向的是体会和领悟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3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4条)”“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5条)” 对照课标的年段要求,我们来看看这一单元的训练目标“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的感情的”,首先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家对所写动物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喜爱,是讨厌?对作家的感情是怎样的要有明确的感知,这就需要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到作家对动物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来深入阅读理解,领悟和体会作家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他在内容选择上,在结构安排上,在语言运用上,在表情达意方法上有怎样的技巧。所以,这条语文要素对应了课标的上述几点要求。 我们再看“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这一训练目标,之前学习过与之有关联的哪些内容: 二上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上第三单元:体会文章生动的准确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四下第一单元: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这是之前学生学习过的与“体会情感”有联系的,我们再看后续的学习还有哪些与之有关的目标要求: 五上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方法。 五上第四单元: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上第六单元: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五下第一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下第三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是两个不同的认知目标,是有认识水平和难度上的层次不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关注的是“是什么”,是思想内容理解层面的,而“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关注的是“怎么做”,是实践技能习得层面的。一个侧重于阅读理解,一个侧重于学习表达。本单元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上不是新知,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提升,而“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是第一次接触,是新知,而且属于程序性新知,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和打基础。 再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是要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为基础,是对情感体会的深入和具体。因为学生在“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时可能是笼统的,概念化的,是模糊的,有朦朦胧胧雾里看花的感觉,通过“体会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是将学生的认识具象化,清晰化,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中那些最能体现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词句,在脑海中还原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生活场景,在具体鲜活的形象中更容易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从而让概念化的情感认知具象化,明晰化;也为自己习作实践中的模仿运用积累言语经验。 本单元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要素,是学生才开始接触的,范围应该比较宽泛,不要限定在某些方面,可以是课文的内容安排上,可以是课文结构上,可以是构段方式上,可以是遣词造句上,可以是修辞使用上的。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能通过阅读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技巧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3.习作要素解读 本单元习作要素“写自己喜爱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与本单元课文内容及阅读要素紧密关联,“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就是要表达自己对动物的感情,只是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不一定非要用本单元习得表达方法;“试着写出特点”紧扣本单元几篇课文,因为这三篇课文中所写动物的特点都非常鲜明,猫有性格“古怪”的特点,母鸡有“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白鹅“高傲”的特点,学生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是三篇课文都是用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选择最能表现所写动物特点的事例具体写,其实是本单元需要重点训练和落实的,但对“写出特点”的要求不要随意拔高,注意编者的用词是“试着”,那就是说尝试,是学习,不要求人人达到,如果随意拔高要求,会挫伤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本单元作家表达情感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可分层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能用则积极评价,充分肯定。 (二)单元各板块内容解读 第一板块 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选择的是名家名篇,三篇课文都对所写的动物也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课文中描写的动物的特点又是学生比较陌生,并不了解的,或者说是学生较少细致观察和思考过的。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篇课文的作者都表达了自己对所写动物的喜爱之情。课文表达的这种喜爱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较容易理解和体会,但学生的理解大多是笼统和概念化的。作者表达喜爱之情的方式方法是本单元核心的读写训练目标,需要在阅读教学中予以落实。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这份喜爱之情的呢? 1.单元课文分篇细读 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第一道功夫是单元文本整体细读,弄清楚每一篇课文究竟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几篇课文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一篇课文《猫》解读 老舍先生的《猫》采用并列结构,从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好玩、生气勃勃两个层次来写猫的“可爱”,文中的猫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写猫的古怪性格,作者又采用了总分结构,开篇点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紧接着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写“古怪”的表现:“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害怕又勇猛”, 通过多层面的对比写猫让人无法捉摸的表现和行为,把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信服。 写小猫的好玩,主要抓住小猫的行为和表现,写出了小猫的淘气和天真。 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方法有: 一是直接表达喜爱感情,如“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你见了,绝不会责打他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二是将喜爱之情寓于具体的叙述中, 三是巧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如“有时候很乖”、“无忧无虑”、“老实、贪玩、尽职”、“咕噜咕噜给自己解闷”、“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这些拟人手法和“在稿纸上彩印几朵小梅花”,都蕴含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是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语气词,读起来亲切; 五是明贬实褒。猫的性格是那样让人难以捉摸,无法用常理来看待它的行为,而满月的小猫像极了一个淘气任性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新奇和探索,什么都想去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似乎并不可爱,语气中带有一丝怪嗔,其实是喜爱至极。 《母鸡》解读 同样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母鸡》,通过具体描写母鸡的行为,表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性格特点。课文采用“先抑后扬”的结构,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现在我改变了心思”到最后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严谨而又生活化。 母鸡的行为就是母爱的化身,作者对母鸡情感的变化其实是随着对母鸡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讨厌母鸡是因为只关注到了母鸡的外在表现,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则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到外在表现背后蕴含着的内在情怀,或者说母性的本能,肃然起敬。读这样的课文,脑海中会不时浮现的是人类的母亲、母爱。 《母鸡》继续运用直接表达情感和寓情于具体叙述中的方法,以及拟人化的方法,有别于《猫》的表达在于“先抑后扬”形成对比,前面的“抑”是为了后面对母鸡情感的“扬”蓄势,前后态度变化形成的鲜明对比,让情感表达更加真实更加强烈。 《白鹅》解读 《白鹅》一文用总分式的结构,紧扣白鹅“高傲”的特点,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把白鹅“高傲”“架子十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条理非常清楚。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如“高傲”“不胜其烦”“架子十足”这样一些带有贬义的词句,从字面上读起来似乎是在批评、责备白鹅,实际上是在褒扬白鹅的可爱,蕴含着对白鹅深深地爱。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和耐人寻味。课文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 2.单元课文对比阅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需要把几篇课文对比起来阅读,想清楚它们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三篇课文的相同点: (1)都表达了相同的感情,那就是对所写动物的喜爱之情。老舍先生对猫和母鸡,丰子恺先生对白鹅都倾注了深深地爱。在几篇课文里,猫、母鸡、白鹅已经不是单纯的动物而存在,分明就是作者生活中相依相伴,感情深厚的一员,如和睦相处的家人、朋友、伙伴一般。作者对它们的这种爱超越了种属和界限,是一种对生命的自然珍爱,对生命的亲切友爱,对生命的敬重热爱。 (2)用总分结构突出动物的性格特点。几篇课文都是先总说,再用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和作家对动物的情感。如《猫》一文先总说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再从几个方面通过具体描写它们的所作所为和一举一动,来表现猫的古怪性格,小猫的好玩淘气,写母鸡、写白鹅也同样是先总说特点或作者的感情,再具体写它们的行为来表现其性格特点或表达情感。 (3)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寓于平实的叙述之中。每一篇课文都能真切感受到作家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但这喜爱之情较少直接抒发,而是寓于平实的叙述之中,通过所写动物的行为娓娓道来而又爱意切切。 (4)语气词的大量运用增添亲昵之感。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3题指向的就是这一点。 (5)善于运用明贬实褒的写法。老舍写猫,丰子恺写白鹅,都运用这种写法,“交流平台”也指向了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三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三篇课文虽然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仔细比较也会发现每一篇课文也有自身区别于其他的特点。 (1) 结构安排上的不同。《猫》全文看是两个方面形成并列结构,在写猫的性格古怪这部分又采用了“总分结构”;《母鸡》则运用转折结构,先写讨厌母鸡,再写改变心思不敢再讨厌母鸡;《猫》重点在前一部分,《母鸡》重点在后面;《白鹅》用的是“总分结构”,先交代白鹅是“高傲的动物”,再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分别叙写它的“高傲”举止。 (2)每篇课文表达感情的细微差异。《猫》着重将喜爱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母鸡》着重运用前后对比,先抑后扬来表达情感;《白鹅》则用质朴、幽默、风趣的语言,明贬实褒的方法表达情感。 (3)语言运用上,《猫》和《母鸡》都运用了生活化的口语,增强亲切感,善于捕捉生活小事来突出动物的特点;不同在于《猫》用了“明贬实褒”来写出猫的可爱,而《母鸡》则通过态度的变化来表现对母鸡的喜爱和赞美。《白鹅》则突出体现贬义词褒用,语言幽默、风趣。 第二板块 习作 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与单元人文主题“人与自然”紧密联系,通过读名家写的动物朋友再到学生去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珍爱生命的人文情怀。从内容到方法都与课文关联紧密,同一主题相同题材。由读到写利于迁移运用。 习作训练也需要注意前后联系,找到习作训练起点。通过查看这一单元之前的习作训练,这几次习作练习与本单元的习作有一些内在联系: 三下第一单元:“我的植物朋友” 三下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四上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 本单元习作编写以“创设情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习作思路。“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表达需要,明确细作的目的和对象(读者意识),培养学生习作的对象意识(读者意识)。习作的要求是尽量写出动物朋友的特点。 习作有利于学生迁移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安排结构”的方法迁移;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迁移;运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和巧用修辞方法表达情感的迁移。 第三板块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五个栏目。 语文园地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菜园子,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练兵场,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提升的加油站。丰富性、实践性是“语文园地”的重要特征。 由“语文园地”的训练内容去选定和取舍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值得大家关注。比如,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总结的“正话反说”“明贬实褒”这种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是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逐步渗透的,让学生对这种抒情方式的认知经历有不明白到明白,由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的习得(学习、感知)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交流平台”的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后续学习的反复运用进而形成技能。 再比如“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理解“用动物名称指代人”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动物与人有很多共通之处,人与动物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是平等的,人应该珍爱动物,善待动物,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共处。 “词句段运用”的第三题,体会语气词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适时有机的触及这个知识点,不要等到语文园地了才来当个新知识点教。 我的理解是语文园地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相机训练,适时渗透,让学生有丰富的感知,到语文园地时再予以归纳总结,升华提炼并加强模仿和迁移运用,形成技能。 ![]() NO.02 单元教学目标 ![]() (一)单元整体目标 通过对单元教材的整体解读和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核心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几篇课文(包括“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和文章),着重揣摩和体会作者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一些方法,认识和理解“明贬实褒”表达情感的写法。 2.读写结合,写自己喜爱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二)单元目标分解 《猫》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能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喜爱之情,领悟作者寓情于字里行间的写法,初步认识“明贬实褒”表达情感的方法。 3.抓住课后“小练笔”,读写结合,尝试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习作做铺垫。 《母鸡》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读懂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揣摩变化的原因在于情感的变化。 2.体会前后对比、先抑后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具体事例表现特点的写法。 3.对比体会本文与《猫》在表达上的异同。 《白鹅》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课文中生动有趣的语言,进一步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特点。 2.抓课文中对比描写的句子,学习把动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尝试明贬实褒的表达,为习作写出动物特点打好基础。 ![]() NO.03 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 WONDERFUL MOMENT ![]() (一)开展单篇教学的建议 如果依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开展教学,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1.找准每篇课文落实单元目标的侧重点。 《猫》的教学重点可放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喜爱之情,“认识明贬实褒”的写法,初步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母鸡》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前后形成对比的语句上,体会到前面“抑”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后面的“扬”,让情感表达更真实更强烈;《白鹅》的教学着重体会“明贬实褒”写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树立和落实部编教材要“依编者意图而教”的理念。 三篇课文都是老课文,也是三篇经典的散文,对比课标版的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发现部编教材的教学指向了“课文是怎样写的”“课文为什么这样写”上,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把课后的练习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课后思考练习为教学支架,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3.要注重前后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比较。 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体会到作者表达情感的妙趣,就需要把前后课文多进行比较阅读,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如《母鸡》课后第三题就明确提出比较阅读:“《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本单元还安排了较多的“阅读链接”,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比阅读,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动物的情趣和作者表达情感的多种方法。 4.要加强读写结合。 虽然只在《猫》这篇课文后面编排了一次“小练笔”,但我们可以依据读写并重,读写结合的理念,自主设计读写结合的练笔,如学习了《母鸡》后,可设计对某一事物前后认识和态度发生改变的片段练习;学习了《白鹅》可设计让学生运用明贬实褒写法的练笔等等,让读写能力协调发展。 (二)单元整合教学建议 将一个内容单元整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就需要设置任务(主题)、情景,围绕任务主题和情景设计安排好系列活动。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