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遥 祭 作者:刘巨成 ![]() 清明节前一天的晚上,街头拐角绿地的空地里,多出许多小堆的纸灰。灰白色的灰烬,软软地蜷缩在地上;也有的还冒着烟,青烟袅袅,一股特有的草木灼烧后的味道弥漫在四周,久久不散;有的还燃着,窜起猩红的火苗,带着火星的纸灰随着火苗飞舞,冲向空中,靠近的人手拿小木棍儿控制着火势,既不让火熄灭也不让它着得太欢,也防止纸钱跑进冬青丛去。 一对老年夫妇蹲在地上,围着一小堆还闪着亮光的纸灰,老爷子扔掉手里的小棍儿——木棍儿是从地上捡的,前一人刚用过的,缓缓地站起身,伸手去拉老妇人。老妇人两眼专注地盯着纸灰,确信没有明火了,才抬起头,抹了一把脸,声音颤抖带着哭腔:“十年了,孩儿啊……”。另一只手抓住老爷子的胳膊,费力地站起来,两位老人转身相搀着走出绿地,蹒跚地一起向街南头走去。他们身后,一中年男人走进绿地,在纸灰堆中找了一个空儿,蹲下身,解开手里的黑色塑料袋,掏出几沓黄色的纸钱,揪断捆绑在外侧的草绳,从中抽出两张,打着打火机,靠近纸钱,橘黄色的火苗迅速燃起,火光照亮男人肃穆的脸。将燃着的纸钱放到地上,又添上两张,燃着的纸钱在微风中抖动、抽搐,火势见大,男人顺手捡起地上的小木棍儿,压住纸钱,嘴里喃喃地念叨着什么……几步远处,几张正在燃着的纸钱旁一位年轻妇女呜咽起来,她的四五岁大的小男孩躲在她的身后,扶着她的肩膀,茫然不知所措,他一定好奇妈妈悲从何来……这是大人们的事情——人虽在眼前,但思绪已飞到远方,回到过去…… 每一堆纸灰,远方都有一个、两个或几个亡故的亲人,他们的墓地在无法身至的地方,或路途遥遥,或力不从心,或形势所迫;每一堆纸灰,都饱含一种无法送达的情思,悠长而痛心…… 每逢清明,表达对故去亲人的哀思,是中国延续下来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果条件允许,人们会千里迢迢赶回故乡,在亲人的坟墓前祭拜,所以,除春节外,清明是国人第二个回家的高峰期;还有些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包括在街头路口烧纸钱在内的方式“遥祭”亲人,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悼念、感恩与思念。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人们需要这种形式——身虽不能至,但心已往之。随着社会的变革,人员流动性加大,远离家乡的人采取遥祭的方式祭祀亲人的现象也在增加。当纸钱被点燃的一瞬,情感的闸门被打开,封尘的记忆又活跃起来。——这是生者与逝者的一次约会,一次表白。孔子说,祭如在。 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的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他还认为“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这样的情感需要——说是祖先崇拜或孝敬祖先也好,说是情感需要也罢,是祭扫成为千年传统的原因。它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应当被重视和保护。这种需要来自人们的内心,根植于人们内心,无疑也是需要被尊重的。 作者简介: 刘巨成,原籍天津,现居山东济宁。喜爱写作和摄影,部分作品在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