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社会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Quan悠云 2022-04-12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个难点。为什么社会课难上,我想主要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难以确立,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难以选择,不能凸显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环节的实施过程难以走出“言语说教”的困境。

这两大困难造成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集体教学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集体教学活动效果削弱,不能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下面我结合有关课例,和大家探讨老师在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带给老师们一点帮助。

●幼儿园社会教学的特性

1、综合:《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综合”的理解:①五大领域的综合。例如《上小学了》与绘本语言活动的综合,《我爱爸爸》与绘本语言活动、美术活动的综合,《我是小司机》与《新龟兔赛跑》语言故事的综合。②日常生活与集体教学的综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我们只有把社会性教育目标放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点,才能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认知、情感及行为。那么,幼儿园还要不要开展集体性的社会教学活动呢?我想是当然的。我国幼儿园现有的班级规模状况看来,集体教学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社会领域集体教学不可避免。)

2、潜移默化: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所以社会性教育更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幼儿园社会教学目标的确立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目标三纬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有机统一、有机结合)

例如,大班社会活动《上小学了》的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社会情感)

2、了解小学生活,知道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社会认知)

3、初步掌握小学生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行为)

中班社会活动《我爱爸爸》的活动目标

(社会情感)感受爸爸的爱,激发爱爸爸的情感。

(社会认知)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

(社会行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向爸爸表达爱。

●幼儿园社会教学内容的选择

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是选材的基础

选材时不仅以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社会的发展和幼儿的发展为依据,更注重倾向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到幼儿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选择依据。大量事实表明,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并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 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 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和依据,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 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小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司机》对酒驾内容的取舍;例如:关爱聋哑人的社会活动《无声的爱》,因为班级、幼儿园、甚至孩子们的周围没有聋哑人,教师往往采用看课件的方式展示聋哑人的困难,但当教师提问“你们想怎样帮助他们”时, 幼儿面对这个远离自己生活的群体, 很难理解教师的问题。当教师期望幼儿回答得再具体些,在教师的不断启发和追问下, 幼儿的回答是“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生活经验。聋哑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相去甚远,就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而言,他们几乎没有与聋哑人亲密接触的机会, 缺乏相关经验。倡导一个弱势群体去关心另一个弱势群体其实是成人对幼儿不切实际的要求。成人一厢情愿地赋予幼儿过高的道德期望,而忽视了幼儿本身发展的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我认为以聋哑人为切入点教幼儿学会关爱,学会关心,是一个不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选材,对于这样一个幼儿没有相关经验的主题来说,教师即便是用尽了心思,拼命地引导他们去学习,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社会教学中,幼儿前期情感、知识、经验的储备非常重要,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的经验,那么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

●幼儿园社会教学方法的选择(四大方法)

一、情感陶冶教学法

课例一:《我爱爸爸》孙老师情感激发、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

“能干的爸爸”进行情感激发。

“爱我的爸爸”进行情绪追忆。唤醒孩子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与共鸣。

“辛苦的爸爸”实现情感换位。当ppt出现风雪中指挥交通的警察爸爸、挥汗如雨辛勤工作的工人爸爸,教师通过让孩子们分析和讨论,让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爸爸工作的辛苦,使孩子们的情绪、情感、角色转换能力得到新的发展。

“我爱爸爸”是孩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爸爸的爱。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了一个让孩子抒发感情、作出积极行为的情境:画礼物,让孩子爱爸爸的体验付诸自身的实际行动,“我爱爸爸”的情感在讨论、绘画、唱歌等形式中走向高潮,得到升华。

课例二:大班社会活动《贝贝病了》。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点名方式让幼儿知道某个同伴因生病没能到幼儿园参加活动,并用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或想像生病时的心情及想做的事,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即转换角色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做到急生病小朋友之所急,想生病小朋友之所想,在理解生病同伴心情的基础上,纷纷表示愿意通过写信、送礼品、说安慰话等具体行动来关心生病的同伴。最后,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方法,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景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这一活动也是情感陶冶教学法的典型课例。

概念梳理:情感陶冶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课例:大班《小记者》。事先排练“记者采访”的情景表演,活动一开始,幼儿观看情景表演,直观地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采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然后,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交流后,教师以“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幼儿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激发幼儿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的情感,再请个别幼儿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师生通过评议,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如何当好小记者。让全体幼儿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这使全班幼儿都有实践机会,提高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实现了活动目标。最后,全体幼儿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采访,再次锻炼了幼儿当小记者的能力,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

概念梳理: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

三、实际练习教学法

课例:中班《我是小主人》。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今天班级有小朋友过生日,请小班弟弟、妹妹来我班做客”的情境,激起幼儿讨论“如何当好小主人”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幼儿交流的意见进行小结,使幼儿明确当好小主人的行为要求:当小班弟弟、妹妹来做客时,我们要当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带领客人参观我们的教室,和他们一起游戏。接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大带小”活动,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小主人”带“小客人”一起进行生日聚会活动,身体力行照顾小客人,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做小主人的自豪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该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大部分时间幼儿亲自参与实践练习,丰富了幼儿的直接经验,使幼儿掌握了当好小主人的一些行为要求,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

概念梳理:实际练习教学法,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内化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教学方法。

四、艺术感染教学法

课例:《上小学了》。它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绘本《蚯蚓上学》,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关于“上小学”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可以说这个社会教学活动是一个在欣赏、讨论、感染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联想、深化,达到丰富社会知识、强化社会行为的一个典型课例。这一活动的精彩,首先在于,何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文学作品《蚯蚓上学》,它是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启迪性的、非常切合幼小衔接主题的文学作品;第二,在文学作品的运用过程中,何老师始终紧扣社会目标,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社会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是为了使孩子明理、激情,进而导行。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应该非常明确,直接指向我们设定的社会目标:“洋洋今天第一天上小学,你们看他的心情怎样?”“下课了,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日课表是干什么用的?小学里有哪些课?”围绕教学要求提出这些问题,让孩子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明白蕴藏在作品中的道理,激发孩子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讨论时,教师充分尊重幼儿,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小学的事情,你还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吗?”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第三、跨出文学作品,拓宽活动内容。何教师除了对原来的绘本页面进行了筛选,还根据目标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内容:铃声、日课表、入队仪式、成绩单等,适当地拓宽了活动内容,引导孩子在作品中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范围多角度进行认识、理解,达到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丰富知识、增强能力的目的。

概念梳理:艺术感染教学法,是通过诗歌、故事、散文等文学艺术作品,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方法。

当然,以上我例举的几个课例都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重点运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典型案例,在实际的社会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活动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例如:《我是小司机》,活动一开始何老师以故事《新龟兔赛跑》引入,运用了艺术感染教学法;当一张张违反交通规则带来危险的图片的出现,险情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教师通过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运用的是情感陶冶教学法;最后全体幼儿的游戏《我是小司机》,孩子们通过对“司机开车过马路”角色的表演和模仿,进一步判断交通行为,在亲身参加表演中更好地掌握交通规则和要求,运用的是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实际练习教学法。所以,在实际的社会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为了目标的达成而活用教学方法,切忌为了场面的热闹、花样的翻新而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