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空间活力课堂”助推学科实践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4-12

引用本文请注明:

徐宁,郑华恒.“三空间活力课堂”助推学科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2(06):4-11.

图片

开展学科实践,是当前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重庆市江津区以大概念为统领,探索优化学科实践的路径,通过对“三空间活力课堂”的打造,优化学习空间,开放学科实践路径,丰富学科实践样态,推进真实情境下的整体化学习,促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突出强调学科实践,重视综合学习。虽然在2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实践经验,但现阶段的实施情况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学科理念引领,学科特色不明显,同质化倾向较重;学习空间不通畅,封闭在教室和本学科内,呈现离散的、单课时的孤军作战的现象;学科实践方式单一,有些课堂甚至涉嫌“虚假实践”,追求热闹好看,真正培育核心素养的环节却难以展开。

如何优化学科实践,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图片

一、整体理解课程视域下的学科实践

图片

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在认真总结梳理课程改革20年经验、教训,综合国家课程标准新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开展学科实践需在学科大概念统整下进行,应充分体现学科内涵特质,强化综合学习。其一,学科实践不简单等同于“学科 实践”,而应是学科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其二,学科实践要体现学科特点、学科思想与学科学习方法,彰显“学科意蕴”。其三,学科实践的展开具有个性化与综合性等特点,既有本学科的学习实践,也有突破学科边界,涉及学科间的关联和跨学科的互融,伴随自主、合作、探究与研究型、项目式、结构化等多元学习方式的参与,呈现综合学习的样态。其四,学科实践需要优化或重构学习空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

重庆市江津区基于对学科实践的整体理解,着力优化学习空间,打造全时空育人新生态,推进真实情境下的整体化学习,以学科实践促进课堂提质。

图片

二、优化学习空间,为学科实践提供保障

图片

学习空间是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支撑。江津区以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建设为抓手,整体建构“三空间活力课堂”(图1),推进区域学习空间的优化。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整合教室、校园、社会育人时空,促进学校文化、课程内容、学习及其评价与学习空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常规教室的改造、学科实验室与专用教室的建设,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用好本地资源,建设研学基地,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整体化学习。

图片

物理“硬环境”与文化“软环境”的深度融合,让学习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带来了基于学科实践的课堂教学改进。如针对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三大课堂建设,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我们从学习内容、功能定位、课时划分、学习形式与评价等方面提炼了“促进学科实践的三空间活力课堂基本要素”框架(表1),为学科实践的开展提供指引。

图片

图片

三、提升课程理念,以学科大概念提升学科实践质量

图片

学科实践需要以课程理念来支撑,教师的课程视野决定着学科实践的质量。为此,江津区深入推进“课程领导力项目”建设,通过各校《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的拟定和校本课程开发等实践性学术活动,以课程观念更新引领学科实践发展,增强学科实践的结构化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课程视域下的学科实践使教师有了基于大单元设计和学生发展内需、根据学科大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的意识。在一次次实践中,教师开始尝试通过重组、整合与优化,将原来以“课时”为主分布的课程结构整合为以“单元”为主的课程结构,并逐渐形成包含“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单元课程框架、单元学习规划、持续性评价和教学过程设计”六大要素的单元设计思路(表2)。

图片

下面以“载人航天器内气体环境探秘”的教学为例,重点就单元主题解读、单元课程框架、持续性评价等要素进行说明(教学过程设计将在课堂实施策略中解读)。

一是单元主题解读。“载人航天器内气体环境探秘”整合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部分基本实验操作。对应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主题和物质化学变化主题的部分要求,可以提炼出这一教学内容的大概念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能高度概括“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等具体知识,具有超越课堂之内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

二是单元课程框架。首先,将大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换为核心问题“我们呼吸涉及的气体性质和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次,根据核心问题设计出核心任务“撰写方案《维持航天员呼吸的气体环境调查和解决途径》”;最后,将子任务分解落实到三个课堂,开展学科实践。如教室小课堂的任务是“探究密闭空间内气体成分的变化”,将科学挑战转化为实验问题,设计实验分析密闭空间内气体成分改变的原因,验证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校园中课堂的任务是“在实验室中模拟气体成分的调控”,即利用在教室小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设想,进行实验的设计、操作、评价等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的任务是“设计航天器气体成分的调控方案”,通过收集资料、小组探究、动手实践等方式形成项目成果。

三是持续性评价。根据目标导向、评价先行的原则,倡导学生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开展持续性评价。三个课堂中评价目标的具体化,能够保证目标更易实现,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充分发挥持续性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表3是围绕单元核心任务“维持航天员呼吸的气体环境的调查和解决途径”,在社会大课堂中采用的活动评价表。

图片

图片

四、基于真实情境,探索学科实践整体化教学策略

图片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实践。我们主张教室、校园、社会各自发挥独特的实践育人功能,贯通“书本的虚拟”和“世界的真实”,探索学科实践整体化教学的一般路径和落地策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学习的高品质迁移。

图片

(一)以学习任务推动整体化学科实践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聚焦学科大概念,提出核心问题,将核心问题转化为核心任务,将核心任务分解成系列子任务,将子任务安排到相应的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中,以问题驱动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推动学科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下文以高一《思想政治》中的学习主题“新时代下中学生的生活与消费”为例,探究“三大空间课堂”如何协力落实学科实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实践的总体思路

围绕核心问题“新时代如何提升理性消费的公共参与能力”,完成核心任务“撰写实践报告《以校园美食节为载体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理性消费的公共参与能力》”及其子任务。

2.实践的简要路径

学生首先在社会大课堂中完成子任务“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与消费”,分组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走访调查居住地周边的农贸市场、生活超市、商场等地,体验生活与消费,合作完成《自学反馈单》,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知;然后,在教室小课堂中完成子任务“探究合乎新时代要求的理性消费观”,分析商品的含义与基本属性,探讨交易方式的变革,归纳影响价格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概括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丰富学生的理性认知;最后,在校园中课堂中完成子任务“撰写《提升学生理性消费公共参与能力的实践报告》”,以“新时代如何提升理性消费的公共参与能力”为研究项目,以校园美食节为载体,运用教室小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消费实践,收集相关资料,反思升华并形成活动总结。

3.实践的价值意义

上述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先利用社会大课堂获取感性认识,再利用教室小课堂获取相关理性认知,最后利用校园中课堂的真实情境(校园美食节)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学生通过三个课堂的学习实践,不仅获得了包括商品、货币、价格、消费等知识,还发展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的能力,为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验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4.教学结构的一般性与灵活性

促进学科实践的整体化教学,遵循“准备、建构、应用”的大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图2)。准备、建构阶段通常在教室小课堂进行,应用阶段通常在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进行。

图片

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既可以在教室小课堂中进行概念的迁移应用,也可以先到社会大课堂中积累学习经验,为引入概念做准备。譬如,在上述“新时代下中学生的生活与消费”的主题教学中,大概念形成的“准备、建构、应用”三个阶段就被灵活安排在了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之中。教学结构的一般性与灵活性,增强了学科实践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学科实践质量

有质量的学科实践,应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学习;同时,将问题与任务蕴含在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亲历概念的准备、建构与应用的全过程,进而形成核心素养。

下面以小学数学“围篱笆,学问大”的主题学习为例予以阐述(图3)。

图片

1.学习主题的整体解读

“围篱笆,学问大”单元主题整合了小学数学“面积”起始单元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解面积内涵、认识面积单位、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换算及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从周长到面积是学生图形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2.教室小课堂:亲历概念建构全过程

以“认识面积”概念教学为例。第一步,教师提供各种图形的学习用具,引导学生借助找、摸、比、想等体验活动,激活感官,直观建构起对大概念“面”的表象认识。第二步,教师借助概括物体表面面积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封闭图形的面积,进一步完善对面积意义的理解。第三步,通过“估一估”“猜一猜”“想一想”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面”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四步,结合具体情境,创设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测量面积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为后续教学与应用做好铺垫。

3.校园中课堂:亲历应用内化全过程

“测量球场面积”活动可分五个步骤推进实践学习。第一步,明确实践活动目标,方案设计与目标匹配,师生共同选择能够加深理解大概念“面”的测量工具。第二步,设计测量方案,基于球场实地情况制订可行的测量方案,要求测量步骤清晰有序、测量结果误差较小。第三步,实地测量,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测量球场的长和宽,并将活动方案和测量数据记录在活动单上。第四步,展示交流,汇报结果,包括分享与分析实际数据、测量工具、测量步骤、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第五步,反思改进,总结测量准确的经验,反思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将之拓展到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或居住小区的面积上。

4.社会大课堂:亲历拓展整合全过程

“围篱笆”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步骤如下:一是准备阶段。设计“用长度相等的篱笆围长方形或正方形菜地,选择哪一个区域,怎么围,才能使围成的面积最大”的数学活动任务。二是实施阶段。先分组设计各区域围篱笆的方案,形成各组认为最佳的设计方案——菜地的最大面积是多少,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根据设计方案,利用篱笆围出菜地;最后分组参观,交流汇报,聚焦关键问题“为什么选择靠墙围”。三是总结阶段。运用案例来总结反思实践活动的收获,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四是成果发布阶段。学生分享对“面积”大概念的理解及实践收获,用“文字 示意图”的方式展示多种思维成果。

总之,学科实践要科学运用整合思维,优化重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实践机会;要致力于提炼学科大概念,克服学科实践的盲目性,给予学科实践以思想灵魂,真正让学科实践更富学科本质意蕴。这样的学科实践,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从浅表走向内在机理,从学科知识走向基本思想方法,从教室里的书本世界走向校园和社会的真实世界,着力解决书本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教学碎片化、学习浅表化等问题,助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本文系课程教材研究所2020年区域重点课题“新时代美好教育区域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SYQ003)阶段研究成果。本文案例来自重庆市江津区2021 年征集的“三空间活力课堂”部分优秀教学案例。作者:徐宁,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重庆市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津区教委主任;郑华恒,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