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动的彩虹03 | 楚国丝绸 世界一流的纺织技艺

 吴越尽说 2022-04-13
楚国丝绸 世界一流的纺织技艺

图片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织品文物,就这样因为西方强盗的盗掘进入了西方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和史学家的视野。

于是,中国丝绸之路的路径,因为外国探险家的偶然发现,变得更加清晰与明朗了。

楼兰古城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重现,千百年来,令许多中外游人和探险家、考古学家竞相探访。神秘的楼兰,当年曾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次记载楼兰城。西汉时,这里曾“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总人口一度达到1万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繁荣,成为中原文明在西域的一个张力点。

丝路上众多出土文物,让外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兴奋不已。其中,那艳丽华贵的中国古丝绸,最是引人注目。


图片


其实,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几乎同时出现了丝绸织造业的曙光。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和古文献的记载,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植桑、养蚕、取丝、织绸了。夏商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大发展期,纺织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丝绸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有了比较复杂的手工织机和高超的织造工艺。

1926年,我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学家李济博士,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年代最为 久远的蚕茧标本,被认为是中国丝绸纺织史上最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虽然,李济博士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养蚕的历史悠久,但是,桑蚕不仅仅只是出产于中国,就是远在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等国,也都有着野蚕的分布。可这并不意味着就能用蚕丝织造丝绸。

丝绸生产的发源地,仅仅只是在中国。早在原始文明时期,先民们就用野蚕的丝织造成了丝绸。后来,又通过驯养家蚕,种植桑树,发明织机和印染术,将丝织发展成一大产业。

在考古发掘出土的5000多年前彩陶刻绘的图案上,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远古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中国服饰文化反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

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丝绸却一直“躲藏”在古籍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在零零星星的考古发掘中闪烁着那华丽高贵的身影。直到公元1982年湖北省荆州市马山一号楚墓的考古发掘,才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最令人遐想的楚国丝织品原来竟然是这样的华丽和灵动,才让我们知道,楚国的丝绸居然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纺织技术水平。


图片


荆州马山一号楚墓的惊世大发现,让世界瞠目人们这才得以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丝绸宝库”中,看到了楚人在2400多年前织造出的连今人用高科技都难以复制出来的丝织物。人们这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丝织品生产的确如文献记载的那样,以一枝独秀引领着当时中国的时尚前沿,并沿着丝绸之路,远远销往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乌拉干河流的巴泽雷克发掘了一些巨顶石墓,考古学家从墓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丝织品。那些刺绣上的花草、风鸟等图案,其花纹风格和刺绣技法同中国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刺绣丝织品居然完全相同。

据大量的文史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丝织业空前发展的时期。而考古发掘出土的这一时期的丝绸实物,几乎都发生在楚地,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荆州马山一号楚墓、荆门包山大墓、随州曾侯乙墓,以及70年代被誉为承袭荆风楚韵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和荆州凤凰山168、167号汉墓开始,证明了战国中晚期楚国纺织业已进入鼎盛阶段。

楚国丝织物的辉煌与战争紧紧相连,作为当时中原之外的南蛮之地,楚国丝绸的辉煌发展最初与青铜兵器的铸造一样始终在低处徘徊,而当时鲁国的丝织技术非常先进,丝绸织造之美直让楚国的国君眼馋。为了得到鲁国美丽的丝绸,楚王干脆就发兵灭了鲁国,让鲁国先进的丝织技术和熟练的工匠,为“楚国制造”发扬光大。鲁地在属于楚国管辖的100多年间,楚国将其先进的技术与工艺从国都纪南城所在的荆州(江陵)一带,逐渐推广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使楚国的丝织业迅速发展,成为了楚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及特色。

后来,楚国先后又灭掉吴、越两国,四国的技术与工艺交融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丝绸生产的第一梯队。

荆州考古出土的马山战国丝绸的横空出世,让楚国丝绸的绝世风采穿越了2400多年的历史烟尘,真实而灵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992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珍贵的楚国文物后,感叹不已,一再说:

“楚国改写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一年后,季老先生又一次来到湖北,在参观了荆州博物馆时看到了灿若云霞的楚汉丝绸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再次有感而发,认为中国历史的确要因灿烂的楚文化而改写,于是撰写了《中国古史应当重写》文。他在文中说:“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以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


图片


也许,是楚地灿烂辉煌的古文明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特别是楚国古丝绸的巨大魅力,让季羡林老先生久久难以忘怀吧。

1997年,季羡林先生再度撰写了《中国历史必须重写》一文,将前一篇文章标题里的“应当”一词,改写成了“必须”。他在文中再次重申,中国古代史必须重写,并指出“应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

可见,楚国丝织品文物的巨大魅力。


来源:《荆州文旅频道》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卫平 张 旗

2022-03-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