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托成长故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贵华

 百麦阁主 2022-04-13

简  介

田贵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2018年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智能中医学组成员。已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6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5篇。共同主编了智能中医学专著1部、方法学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围绕慢性疼痛的临床评价方法与效应机制开展研究,建立了符合辨证论治特点的中医个体化循证研究系列方法,构建了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精准诊疗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了“循证优化-融合辨证-智能辅助的慢性疼痛中医智能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疼痛临床疗效的精准测量和客观评价。

图片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路阻且长,行则将至

感谢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工程给了我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青托”工程到了结题的时刻,回首这段时光,感谢各位导师的培养,使我不仅在学术成果上取得了进步,更在科研的思维、态度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作为一名中医疼痛科临床医师,为患者多以主观症状描述评价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难以准确表达所困扰。在博士后期间,开始接触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产生是因为提供高级别临床证据的需求,其追求的是医学的客观规律与实际测量的科学性,结合自身专业,慢性疼痛的临床评价正需要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因此,选择在循证医学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万事开头难”,前路困难重重,但正当我处于人生低谷之时,“青托”工程的成功入选,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燃起了斗志!

图片

在这段时光里,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基于临床问题,尝试通过学科交叉找到解决方法,深入了解了循证医学、临床方法学、人工智能、中药化学等,将这些学科与慢性疼痛和中医特点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此期间,建立了符合辨证论治特点的中医个体化循证研究系列方法,实现了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疼痛临床疗效的多维精准评价;构建了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精准诊疗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初步阐明了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疼痛的效应机制;研发了可穿戴式智能中医气血津液切诊设备,初步建立了“循证优化-融合辨证-智能辅助的慢性疼痛中医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疼痛临床疗效的精准测量和客观评价。

图片

这个过程是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跨越,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建立需要更多人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未来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我将坚定的继续围绕针药结合防治慢性疼痛的智能诊疗、循证评价和效应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路阻且长,行则将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