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了解老年肌肉衰减综合症吗?看这篇!

 骨科笔记 2022-04-13

       图片

图片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症最早由美国塔夫茨大学Rosenberg于1989年提出,认为老年人中出现骨骼肌衰老的现象可称为“sarcopenia”,中文将其定义为“肌肉衰减综合症”,简称'肌少症”。

图片

01
图片
定义

肌肉衰减综合症(sarcopenia) 是以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肌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身广泛性的骨骼肌纤维体积、数量和质量减少,骨骼肌力量下降、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多伴有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增多,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力衰退、肌肉松弛等。

图片


02
图片
病因

肌少症年龄、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老龄化是肌少症的重要发病原因,而肌少症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负面影响。

1、营养缺乏:
  • 蛋白质摄人不足。蛋白约占肌肉重量的20%,蛋白质的代谢平衡决定了肌肉量的多少,故蛋白质的摄人减少对肌少症有直接影响。

  • 维生素D缺乏。体内的维生素D来源于饮食及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骨骼肌是它的靶目标,维生素D调节肌细胞增殖和分化,也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65岁的老年人血清基线维生素D水平低、与其活动能力降低、握力和腿部力量下降、平衡能力降低等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400-800IU/d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四肢肌力起立步行速度和肌肉力量。


2、运动不足缺乏:
  • 缺乏体力活动的老年人更易发生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发展成为肌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3、疾病:
  • 很多疾病(如肿瘤、炎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均可导致肌肉病变,引起肌肉的萎缩及功能的减退。


4、激素:
  • 人体内数种激素均对肌量、肌力、肌功能有作用。生长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体内相关激素降低或缺乏促成了肌少症的发病。


5、年龄:
  • 与年龄相关的肌肉量的减少有很多原因,制动可能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而肌量减少亦会导致活动量减少,两者相互影响更加重了病情进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合成能力降低,称为“代谢抵抗”。


6、骨关节炎:
  • 髋或膝骨关节炎患者在肌少症中的发病率,是正常老年人的2.6倍,因此下肢骨关节炎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03
图片
诊断

肌少症的诊断主要依据对骨骼肌质量、肌力和肌功能的检测(图1)。

图片

图1 简易诊断流程

骨骼肌质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CT、磁共振(MRI)、超声、双能X线吸收(DEXA)、生物电阻抗(BIA)、生物化学标志物等。骨骼肌肌力及肌功能的测定主要是步速、握力和下肢肌力的测定。

首选测定步速,当步速<0.8m/s时,测定骨骼肌质量,如肌量下降,可诊断为肌少症当步速>0.8m/s时,测试握力(男性指标为30kg,女性为20kg),如握力下降则进一步测定骨骼肌质量,若骨骼肌质量下降则诊断为肌少症(图2)。

图片

图2  测定流程

04
图片
防治

根据肌少症的发病因素,其防治主要包括营养、运动、激素替代疗法等。

1、营养疗法:
  • 主要指维生素D的补充。


2、激素替代:
  • 疗效及不良反应,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尚未达成共识,如有研究表明,雄激素治疗可以增加机体肌肉质量和握力,4周雄激素替代治疗,肌肉力量可增加25%。


3、运动疗法:
  • 运动方式上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可简单地分为有氧运动、抗组运动,以抗阻运动为基础,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或优质蛋白效果更好。

  • 运动量上,每天进行累计40~60min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其中抗阻运动20~30 min,每周>3d。

  • 减少静坐和躺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

图片


图片

图文编辑:新疆军区总医院 王毅军

审校: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郭树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