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单 墫 单谈数学 ![]()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数学界的喜马拉雅山,仰之弥高。虽然很难有人能够达到华先生那样的水平,但他的精神给每个从事数学工作的人以巨大的鼓舞,他的教诲永远是我们大家的座右铭! 华先生感人至深的是“精勤不倦,自强不息”。 华先生的正规学历是初中,他完全依靠自学,不仅读了当时视为很难的Hall与Knight的《大代数》,而且还学习了解析几何、微积分、代数方程等大学课程。 19岁就发表论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次年又发表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 ![]() 华罗庚先生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对我国数学界影响之大,恐怕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华罗庚就没有现代的中国数学。 1950年,华先生回国后不久即参加数学研究所的筹备。1952年出任数学所所长。他广泛搜罗人才,并亲自领导数论组与代数组的讨论班,培养研究人才。 他还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亲自给大学生上基础课并撰写讲义,即后来出版的《高等数学引论》。 华先生特别热心数学的普及工作,经常给中学师生与数学爱好者作通俗讲座,并写作一些科普读物,如《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数学归纳法》《统筹方法平话》《优选法平话》等。 华先生非常重视自己所做的普及工作。在日本东京大学作报告的提纲中,就将一生的工作分为“理论”与“普及”两块,相提并论。 华先生还说:“深入浅出是真功夫。”他的报告就是深入浅出的典范。1964年,我第一次听到华先生的报告。华先生特别注意听众的要求与接受能力。报告一开始就说:“今天来的人很多,我一定要把'音’定好,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他定的“音”果然恰到好处。那天他先举了茶杯与杯盖的例子。 圆口的茶杯,杯盖也是圆,直径稍大一些。杯盖无论怎么放,也不会落到杯中。但是,如果杯口是正方形呢?即使杯盖是稍大的正方形,依然会落入杯中。这个通俗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接着,他又举了当时苏联发射洲际导弹宣布的禁入区域。他说,“从这个四边形区域的四个顶点,立即可以推出发射塔是在乌拉尔山的某处。”这样的例子雅俗共赏,充分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10年浩劫之后,华老决心振兴我国数学。1981年,年过七旬的华老率庞大的讲学队伍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行有王元、吴方、杨乐、张广厚等,又邀请复旦大学的夏道行、谷超豪、胡和生,南京大学的周伯勋、叶彦谦,还有科技大学本校的龚升、石钟慈、彭家贵等。 国内20多所大学,派近百人前来听讲。华老自己做了“矩阵几何与狭义相对论”“微积分方程的几何理论”“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与“国民经济中所用到的数学方法”等4次报告。听众如潮水般涌向报告厅,对华老的报告热烈鼓掌欢迎,反响极为强烈。 华老还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报告。有一次吴方先生的报告中用到一个三角不等式,华老立即说:“这个不等式,我来证明。”说着便起身拄着拐杖上了讲台,当场进行演算。可见华老虽已年逾古稀,思维仍然十分敏捷,而且童心未泯,很喜欢露一手给大家看看。 华老特别重视数学竞赛。早在1946年访苏期间,就专门考察了数学竞赛活动,在心中埋藏了中国倡办数学竞赛活动的种子。1956年,华先生著文欢呼“我们也要搞数学竞赛了”,并亲自倡导在北京、上海、天津与武汉四大城市举办了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活动。 可以告慰华老的是,在华老逝世的次年,我国首次派出正式的6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并取得了三金一银一铜、总分第四的好成绩。1989年,又在IMO取得总分第一。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主办了第31届IMO,并再次取得总分第一。 华老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写了很多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大家。他勉励青年人努力学习,反复强调“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在给母校金坛中学题词时,华老语重心长地写了4个字:“后来居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