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3-14【辉光日新1493】(“有美玉于斯”“子欲居九夷”)待价而沽与何陋之有

 新文艺 2022-04-14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篇》

注释

韫(yùn)椟(dú):收藏物件的柜子。

贾(gǔ):古代流动做生意的为“商”,有固定“摊位”的为“贾”,正所谓“行商坐贾”。也有人理解“贾”也念jia,通“价”,指价格,因此,就把“善贾”理解成了“好价钱”。

沽(gū):卖出去。

翻译

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延伸解读

这一章,看上去是子贡与孔子在讨论是藏玉还是卖玉的问题。引而申之,他们却是在借物喻人,讨论的是入世还是出世的问题。

一、自己首先要是块好玉,要有被利用的价值。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宝玉”。

二、好玉得遇到识货的人。“沽之哉,沽之哉”,孔子满怀理想报负,满心希望能有“识货”的君主接受他、启用他,让他推行仁道、恢复礼制。

三、没有识货的,那就“待贾者”。“求善贾而沽”,没有善贾,那就宁肯藏着也不能贱卖了,也就是孔子在不同场合指出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篇》

注释

九夷:泛指东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陋:鄙野,这里指文化闭塞、不开化。

翻译

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怎么会鄙陋呢?”

延伸解读

这一章也很好理解,并且多数人可能也早就认识“何陋之有”,所以,结合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了,只要你是个有福之人,你所在之处就是有福之地,只要你心里充满阳光,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光茫四射。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慈善的盲者,每天坐在村头晒太阳,偶尔有来问路的,他总会热情地给他们指引。

这天,一位腰缠万贯的富商经过这里,看到这位盲者,就向他问路:“喂,瞎子,这个村的人好吗?我想搬到这个村里来住!”

盲者没介意他的傲慢无礼,和颜悦色地问他:“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呀?你原来住的地方怎么样啊?”

富商厌恶地说:“唉!糟透了!人人都小心眼,爱贪小便宜,还爱说闲话,我原来住的地方真是糟透了!”

盲者听了摇摇头,和善地说:“这里的人也是这样,您还是另找个地方去吧!”

富商听了,气呼呼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衣衫褴褛的逃难者也路过这里,看到盲者就问他:“老大爷,村里有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啊?”

盲者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呀?你原来住的地方怎么样啊?”

这个人答道:“我原来住的地方,人人都勤劳朴实,待人都很亲切热情,大家互相帮助,生活得其乐融融。要不是造化弄人、遭了天灾,我们都不会离开那里,到处逃难啊!”

盲者听了,说:“小伙子,你要是愿意,进村看看吧,或许你能找到栖身的地方。”

......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故事未必是真的,但是道理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反思:言为心声啊!一个人说什么,就说明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他心里装的是什么,他遇到的就会是什么。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本无字“天书”,用什么样的心去读,就会读出什么样的文章。

当一个人心存美好时,他看到的一定是美好的东西;当一个人心里晦暗时,他遇到的,多半会是丑陋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