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龙凤绣花被安全取出后,棺内居然露出一个用竹席包着的长方形衣衾包裹。这个包裹,一端较高,中部下凹,另一端稍低,从外轮廓看,呈人字形。那高的地方,好像就是人的头部,低的地方应该就是脚了。靠头的那一端,被竹席遮盖,靠脚的那一头,仅仅只能看到折过来的竹席。没有被竹席遮盖住部位的衣衾包裹被八条朱红色的锦带横向捆扎住。这又让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们研究了好半天。 待工作人员轻轻打开包裹着的竹席后,衣衾包裹才完整地显现出来,在靠近包裹头部的地方,还捆扎有一条锦带。 只见,捆扎包裹的九条锦带,都是用塔形纹锦制成。看来,古籍中记载的先秦时期衣衾制度确有其事。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衣衾包裹无疑成为先秦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这充分说明了楚人的葬仪与周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只是,按照“三礼”中有关先秦时期葬俗的记载,这个衣衾包裹里面应当是多层衣服、被子及饰品。 考古工作人员将九条锦带一条又一条完整无损地逐一解开后被解开后,专家们发现,这个用九道锦带捆扎住的千年包裹,是由两件锦衾组成的,这两件充当包裹包皮的特大的锦衾,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大幅面战国锦衾。 古文献资料表明,战国时期楚国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但由于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出土过完整的织机,因此也就一直无法证实楚国纺织技术的先进程度。考古学家和纺织专家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在战国中期,能够织出这样大的花纹单位,说明当时楚国的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这两件珍贵的出土文物,成为我国织锦技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并将我国提花织锦技术水平所处的年代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当年考古专家在马山一号楚墓文物清理现场还发现, 锦衾的织造非常精美,有对称的龙凤、舞人、神兽、瑞兽、花鸟、太阳和黻纹、回字纹、几何纹等 ,都是典型的战国中期图案风格;有些纹样像龙、凤、鹿、麒麟、水鸟、蝴蝶、四脚蛇一类的兽鸟,连凤毛麟角和动作神态都清晰可见;色彩主要有朱砂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绛红、粉红等,五光十色 ,古朴大方,十分赏心悦目。 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这个包裹上的花纹不但特别大,而且包裹包的也非常复杂,是从四面由下向上折叠过来的,上面再盖上一幅锦面组成。 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大家打开了包裹的外层,但在剥取两件兽鸟锦衾却用了整整5个天才将近3米的大幅锦衾全部剥取下来。 这两件锦衾为什么这样难取呢? 原来,这两件锦衾的幅面都比较大,折叠也非常复杂,锦面潮湿脆弱,相互之间粘连得也非常紧,完整剥取的难度非常之大。第一条神兽锦衾四周密封的像个口袋,找不着缝合边缘。而第二条的凤鸟凫几何纹锦面衾的锦衾因部位含水分不均,剥卷时容易破裂。 当衣衾包裹剥取到第六层时,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跃入大家的眼帘。“这件绣罗单衣上的龙凤虎纹绣,图案由龙、凤、虎组成,四只有花冠的凤鸟,双翅展开,各踏一小龙。”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先生说:“运用对称的布局使凤鸟的翅和长尾构成一个菱形,将四个单元纹样组成一幅完整图案。又利用凤的长冠与虎的长尾交错使纵向排列的单元纹样联系起来。位于菱形骨格之中的两只红黑条纹的斑斓猛虎,昂首挺胸分别面向盘绕于菱形边框上的两条大龙。画面布满S形的动荡曲线,戏剧性效果与严格的秩序感被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但在考古学家与艺术家看来,这件罗衫更高的价值在于“罗”的发现。这是中国丝绸考古史上至今出土的唯一的一件战国时期的“罗”衣,它质地稀疏,薄如蝉翼,用比头发丝还要细许多倍的蚕丝编织。 这种“罗”的织造,不但对蚕丝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工艺也十分特别,据说,只有在恒温条件下才能够织出来,只是这种技术已经失传了。 不仅如此,这件“罗”衣还是双面绣,如此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只有亲眼目睹的考古工作者,才能真正领略这神圣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整幅龙凤虎纹罗单衣就被完好地剥取并展开,那满幅花纹就像一大群老虎一样栩栩如生。 在那一大群“老虎”后面,还躲着又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一一“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 这件灰白绢里,内絮丝绵的绣花绵袍,竟然与我们今人所用的棉衣有着类似的结构。只不过,它的材质轻柔,刺绣花纹美妙绝伦,领缘和袖缘镶着动物纹复合涤带,襟和下摆缘用大菱形纹锦装饰,体现了楚人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 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件绵袍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工艺精湛的“锁绣”技艺上。这是一种既不同于苏绣,也不同于其他任何我们所熟知的织绣方法 ,所采用的绣线,也代表着极其高超的工艺水准。 这是丝绸考古史上至今出土的唯一一件战国时期的“罗”衣,用比头发丝还要细许多倍的蚕丝编织,至今无法再现,楚人的织造工艺究竟发展到什么水平? 研究人员曾经从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某件丝织品中,取出一根极细的丝线,放在显微镜下发现,这样一根肉眼看起来已经细到不能再细的蚕丝,竟然是令人难以置信地由更多、更细的丝线编成的辫子组成。 一件从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2000多年前那件密度最大的绢面,居然达到了经度每厘米 158根,纬度每厘70根,其密度甚至超过了今天由现代工业化机器生产的织物。 古代的楚人就是采用目前我们还没有弄清的纺织工艺,将这些极细的丝线用锁绣的方法,把自己最为喜爱的、代表楚文化图腾的凤鸟纹样,绣在了自己的衣袋之上。 大家一层又一层的剥离着 ,一件又一件绣、罗、绮、绢、纱织成的衣、裤,完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来源:《荆州文旅频道》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卫平 张 旗 2022-03-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