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起源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  一、中药发展
《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 《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载药365种。书中还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储存、真伪鉴别等,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及便于储存、调剂、制剂等。 隋唐时期《新修本草》该书收载国产和外来药物844 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九类。该书增加了绘制的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新修本草》是世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性著作,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唐慎微编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每味药物附有图谱。 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 幅,附方11096 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的分类方法,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都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详细地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本草纲目》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在世界科技史上永放光辉。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为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间,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解放前甚至濒临于被人为消灭的境地。 新中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组织编纂成《中国药典》。《中国药典》分为四部出版:一 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四部收载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验方法、指导原则、标准物质和试液试药相关通则、药用辅料等。2020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颁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版《中国药典》于2020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新版《中国药典》新增品种 319种,修订 3177种,不再收载10种,品种调整合并4种,共收载品种 5911种。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常用药物的道地产区: 甘肃:归、芪、党、黄、草; 宁夏:枸杞; 青海:大黄、虫草; 内蒙:黄芪; 山东:阿胶; 浙江:贝母、白芍、菊花、白术、白芷、香附等;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山西:党参; 河南:四大“怀药”——山药、牛膝、菊花、地黄; 云南:三七、茯苓、木香; 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等; 江苏:薄荷; 广东:陈皮、砂仁; 3. 植物类药材的采收,在药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进行为好。 ①全草: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② 叶: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
③ 花:通常在正在盛开的时候
④果实、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⑤根、根茎:阴历二、八月
⑥ 树皮、根皮: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⑦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⑧ 矿物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