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视障学生的特色教育路?这所学校“融”出些心得 | 关注

 三乐四为书屋 2022-04-14

民小编说

还记得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那首由盲童演奏的《未来赞美诗》吗?伴随着国际残奥委会会旗缓缓升起,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杨帆管乐团的44位视障孩子,精彩演奏了国际残奥会会歌《未来赞美诗》,向世界展示了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这群视力残疾的孩子,在万众瞩目的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凝聚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对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孜孜探索、默默实践的不懈追求。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在视障学生教育中走出的特色之路。

图为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参演团队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3月4日摄)。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从视障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以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和谐同生、服务社会为目标,提升视障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贡献度,通过理论构建、途径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改进等,建构并实践了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的育人模式。

01

生态融合教育的三个实践追问

生态融合教育的实施从理念到实践,在一所视障学校有哪些路径?视障学生普遍存在“获取信息通道狭窄,自我认知及对外界认知较为片面;行动上不便、难以独立生活;心理上有自卑、偏激、孤僻、敏感等倾向,对家人依赖较重;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且交流上存在困难”等问题,学校如何结合办学传统与现状,全面考虑视障学生在学习、交往、就业与婚姻等方面需求,主动服务社会发展,探索具体有效的实施路径,这是推进生态融合教育的必经之路。

实现路径需要设置哪些课程来支撑,并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长期以来,视障教育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设置,基本照搬普通学校课程安排,对于视障学生特需的视觉康复、心理健康等课程基本未开设,课程内容与视障学生人生发展、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普遍存在。除语文、数学等学科外,其余学科没有专门的盲校教材,学校教师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只能参考普通学校教材教学,学生手中无书只能“听”课。为此,学校如何紧扣办学理念,整体设计课程目标、结构与内容,这是推进生态融合教育的关键要素。

经过学校研讨论证的课程体系,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针对盲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等问题,如何形成视障学生的教学结构与流程,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这是确保生态融合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02

生态融合教育的校本阐释

通过对生态融合教育理论和经验进行本土改造、校本构建,我校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质的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以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学校、社区、家庭、朋辈群体等要素为桥梁,让教育活动在有序、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促进视障人士与普通人群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和谐共生。

学校教育以补偿缺陷和潜能开发为重点,以培养有扎实知识、阳光心态、健康体魄、多样才艺和适应能力的社会人为育人目标,构建生态融合课程体系,运用“多彩五部”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三重体验”活动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多向融合、主动融合。

其中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全员参与,在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索,实现了视障学生从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单向融合”,到超越“普特双向融合”,走向社会环境中充分参与互动的“多向融合”转变;视障学生从受限制、被安排的“被动融合”,向自己主动选择的、态度积极的“主动融合”转变。

图为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我们的国家》主题音乐党课上,校长李龙梅与扬帆管乐团的学生们一同表演(2021年5月15日摄)。

03

生态融合教育的四个实施途径

1. 推进普特双向融合

加强普特教学融通。开展“学普研特”教研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普特教师交流研讨,以普教带特教、以特教促普教。找到切入点开展融合教育,打造优秀融合教师团队。

推进普特活动共融。通过“三同”(同一间的教室、同一个老师、相同的学习内容)课堂,“小伙伴陪伴日”、生命实践教育基地体验等活动,把盲校从相对单一、封闭的教育教学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开放、灵动、多元的融合模式,在活动中让普特学生了解彼此,相互接纳,互助共进。

开发普特兼容的发展课程。探寻普特课标、教材的结合点,开发普特兼容校本课程,如体育增加盲人足球、花式跳绳等,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贴近普教目标,保证学生随时能根据需求走进普校随班就读,甚至参加普通高考。

2.推进医教康创新融合

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并施。在视觉康复、定向行走、作业治疗、运动康复等课程基础上,开设心理康复课程,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会掌控情绪,接纳缺陷,提升自信和自尊,进而促进社会适应和完善人格。

艺体课程和康复课程并融。将美术、音乐、体育与心理健康进行深度融合,开发教育康复校本课程,转变艺体教育理念,不仅注重艺体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注重体现艺体课程的矫正与康复作用,发展学生多感官和空间概念,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识训练和个别训练并举。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把康复课程原有的必修模式改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步进行,既有固定班级的通识训练,也有走班教学的小组训练。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接受最适合的教育。

家、校、机构、社区并行。形成“四位一体”的康复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医院、康复机构、社区的教育合力,将康复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推进教育与就业高度融合

开发“专业适宜、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盲人按摩英语、精油推背、美容瘦身等选修课程,职业生涯课程和“金鹰自强社”等社团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相对接,引导视障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多元化发展。

构建“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并重原则,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搭建课程与学生,学校与市场的桥梁。创新发展“理论教学-技能培养-模拟就业-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预备就业”模式,对视障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建立“校企融合、创业孵化”的培养机制。与正刚骨科医院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创业指导、孵化服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4.推进家校社有效融合

开发联动课程。我校建立了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以生命的色彩为主题的课程,包含生命的体验、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学问、生命的创作、生命的艺术五大课程板块。通过搭建普通人士和视障学生沟通和互动的桥梁,以实现互相了解、彼此接纳。

建立联动机制。组建共育领导小组,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多元融合的教育网络。

举办联动活动。通过家校社共育研讨会、专题讲座、家庭访问、送教上门等活动形式,以“三同”课堂、“同在一片蓝天下”等活动为载体,共育共进,协同共创育人环境。

挖掘联动资源。通过与中国芭蕾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育人作用,实现资源融合。

04

生态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视障学生特点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我校生态融合课程体系研发团队构建了以普通课程为核心、特殊发展课程为补充的生态融合课程体系,全面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发展。

1.完善课程目标

生态融合教育课程以盲校课程为基础,结合视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身心特点研制,旨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以文明礼仪、知识技能、扬帆艺体、科技创新和社会道德为课程目标,着力培养个人修养、学习能力、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社会人。比如,将家国情怀素养分解为孝敬父母、感恩生活、劳动技能、自理自立、社会责任和爱家爱国等6个方面,确保教育目标落小、落细,并依托相应的课程来落实。

2.重整课程结构

生态融合课程体系以普通课程为核心,特殊发展课程为补充。普通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分为人文底蕴课程、数理科技课程、艺体康复课程三大类;特殊发展课程以需求课程为补充,分为生活整理、社会适应、功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四大类。根据满足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则,革新了普通课程的课程观,发展视障学生能力,满足个体需求。

3.强化普通课程的通识性和发展性

按照课程标准,我校对原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了分类整合,对现有普通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以增强课程的通用性和发展性。为此,我校构建了大学科融合课程概念,具体设计如下。

课程类别

核心课程

课程目标

生态融合课程例举

人文底蕴课程

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趣味英语(小学)、日常口语交际(初中)、时事英语阅读(高中)

数理科技课程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的能力

触摸生物(初中)、人体结构(初中)、盲生生物实验(高中)

艺体特长课程

音乐、美工、体育与健康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身心、完善人格、珍爱生命、劳动意识等能力

乐团课程(全学段)、人声合唱乐团(义务教育)、打击乐(义务教育)、哑鼓(小学)、陶笛(小学)

4.深化特殊发展课程的生活性和体验性

特殊发展课程以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回应了学生发展和实质融入的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课程类别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例举

生活整理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身体功能

包括认识自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等课程。

如“认识自我”部分中培养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的能力,如洗脸、刷牙、正确穿衣等。

功能康复课程

帮助学生发展多感官功能,弥补功能缺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包括定向行走、心理健康、形体修正、视功能康复训练等课程。

如定向行走课程,采取情境模拟及真实生活场景的实践体验等方法,调动学生除视觉外的其他感官参与训练,掌握定向和行走的方法技巧。

社会适应课程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人格,形成社会认同感,获得幸福感。

包括家校社共育、社团活动、礼仪交际等课程。

如金鹰自强社课程,设计以按摩服务为主的校园和社区实践活动,由社团学生独立设计活动计划和开展形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培养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选取合适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包括自我认识、学业规划、职业指导等课程

如,开设《大学专业分析》《职业规划指南》等,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及专业设置信息,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大学和专业。

05

生态融合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学校教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由重学习成果转向学习过程,以发展潜能为重点,创生了“多彩五部”课堂教学方法和“三重体验”活动教学方式,培养“善思、乐学、成才”的视障学生。

1.形成“多彩五部”课堂教学方法

“多彩”即通过教学活动让视障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精彩,营造良性成长环境,感受党和国家恩情(红色),树立人生希望(绿色),培养坚定毅力(青色),张扬灵动个性(橙色),学会处事冷静(蓝色)、涵养良好品行(紫色)、分享进步喜悦(黄色)。

“五部”是将课堂教学分为“一发、二分、三度、四动、五学”五部分,分别指向学生需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流程。“一发”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二分”即分层分类教学;“三度”即扩展知识广度、把握教材深度、提高教学效度;“四动”即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摸、动口说、动脑想、动笔做;“五学”指教学流程,即预学、论学、展学、助学、获学。

以职高二年级,实用正常人体学《眼球内容物》这节内容为例。按照学习能力,分为ABC三层。课堂教学根据生态融合理念,通过触觉刺激(触摸模型帮助全盲学生理解),视觉刺激(实用台灯、电脑放大图片帮助低视力学生观察),听觉刺激(通过音频帮助视障学生检查预学成果),让学生把握课程内容深度(课程内容加以推导)和注重课程广度(联系生活中用眼方式)。

2.发展“三重体验”活动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情境、想象与联想的体验形式,把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参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活动,感受环境,感悟生活,融入社会,开发潜能,提高适应能力。

推进实践性体验教学。在“扬帆艺体”、“金鹰自强社”社团活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学会审美、敢于拼搏、帮助他人、感恩社会;在“小伙伴陪伴日”、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融入同龄儿童,融入社会;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更好融入工作岗位;在家校联动教育中参与家务劳动、班级管理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做好相应角色,达到良性发展。

推进情境式体验教学。在生活整理活动课程中以游戏活动再现情境,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盲生教具、模拟环境等渲染情境,以教学游戏、游戏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在功能康复活动课程采取模拟情境的方式,如艺术疗法的生命教育环境,定向行走训练的路面环境,还原真实的情境中自身感悟体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个体发展性学习。

推进想象与联想式体验教学。调动学生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展开想象,把自己带入到一个明确的场景,或幻化为某一角色,与书本、与人物进行对话,进行虚拟操作、实验活动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中,注重职业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扮演具体职业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责任,懂得职业精神。

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入推进生态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总结完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希望通过成果物化、学术研讨、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动生态融合教育从局域“小融合”走向整体“大融合”,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在生态融合教育中获得生命的绽放。

(作者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 

图片
文章作者|李龙梅
微信编辑|谭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