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故乡--陈家山

 铜川1958 2022-04-14

铜川1958

了解铜川,从铜川1958开始!

          

永远的故乡--陈家山

作者:子墨

1

陈家山煤矿,是我青春时代里曾工作过八年,一个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的地方。周末受好友之邀回陈家山小聚,虽然阴云密布、细雨绵绵、路况崎岖,但依然挡不住一颗迫切想要回去的心。从西安出发一路高速驶过新区,出了高速路匝道,十几分钟后就转入了熟悉的九里坡盘山公路。公路两边依然是茂密的槐树林,雾气弥漫中前方有一辆中巴客车谨慎下坡前行。熟悉的一幕,让我忆起曾经也是坐着这样的中巴车走过青春岁月。当年去一趟市里就需要两三个小时,去一趟西安更是需要六七个小时的车程,遇到雪天还会停运。现如今的高速路出口已经修到了离矿区三十公里的地方,交通便利了很多。

在即将进入矿南大门两公里处的公路旁树立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 几个白色大字,箭头指向不远处的山坳。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幕人间悲剧。在风雨的侵蚀中,指示牌蓝色底漆早已脱落,锈迹斑斑。绕过周围几户人家,顺着牌子所指引的小路往里走,就是按照原陕西省省长陈德铭批示,陈家山煤矿和铜川矿务局为“11.28”矿难遇难的166名矿工兄弟修建的公墓和安全警示碑。在那里安葬的是我所熟悉的同事和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活着的人们渐渐隐藏起伤痛开启新生活,而逝去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这里。想起那些悲伤画面,沉重的思绪瞬时为期待相聚的心情蒙上了一丝忧伤。

不一会,驶入矿区南大门,远远望见矿区的最高标志性建筑——选煤楼,上面耸立着“陈家山”三个大字。马路旁的煤场出口几辆拉煤的大卡车排队等着装煤。并不宽敞的马路已被碾压的坑洼不平,勉强只能过去一辆小轿车,道沿上的人行道正在整修,路边堆放着材料。路旁的家属楼,粉色外墙上布满一层厚厚的煤尘。阴蒙蒙的天气映衬着矿区的衰败颓势。

2004年11月28日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全矿职工家属共同经历着失去亲人、朋友、同事的巨大痛苦,经历着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许多人强忍悲痛义无反顾的加入到抢险救灾中,经过近五百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付出,安抚遇难家属,振作职工士气,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矿区生产生活正常秩序。但随着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发展期的衰落,矿区昔日的辉煌大势已去。同时与煤炭行业一同沉寂的还有矿区人的生活。仿佛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人生过一场重病,元气大伤, 往日风采再也难觅,灰头土脸、萎靡不振。许多熟悉的同事、朋友纷纷远走陕北或咸阳的煤炭企业。剩下的职工多半也是人到中年,拖家带口靠着微薄的工资度日。加之,近几年,矿务局利用国家沉陷治理及棚户区改造政策,改善职工住房提高职工福利,在新市区规划建设了大型新的住宅区,许多职工纷纷在新市区购置了新房。每到周末,人基本走空了,矿区更显寂静空荡。

曾经最热闹的沮水河西岸镇上,沿街商铺多半以上都拉着卷闸门,落满黑乎乎的煤尘。只剩下了几家小吃店和一间药店开着门。三两条不知谁家的狗在街道中央彷徨,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颓势。矿办中小学校撤了,老师和学生整体合并到了镇中心小学,曾经热闹沸腾的校园也在今年夏天被拆掉了。沿街走一圈,只看到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在马路上蹒跚走着聊着,看到来车,就驻足停下来,好奇的望向坐在车里的人。我茫茫然的,在努力找寻着曾经生活的印记。看到这个《平凡的世界》诞生地——陈家山煤矿,这个曾经煤炭远销国外灯火辉煌的矿区,这个承载了自己青春和奋斗的地方,如今的一派萧条落寞,心头像被狠狠戳了一下,五味杂陈。

2

朋友们早早就等在河西岸聚会的地方,远远看到他们热情的向我招手。听到亲切的呼唤,熟悉的笑声,瞬间感觉一下时光倒流,回到了过去。可再仔细看时,每个人的头发都逐渐稀疏,额头和眼角也起了皱纹,岁月为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时光痕迹,曾经一起见证过彼此成长的挚友,如今各奔东西,相见甚难。

聊天叙旧畅聊正酣,突然遭遇停电,大家舍不得散场,于是点着蜡烛继续围坐在黑暗里,聊着我们的过去和分别后的种种经历。

几个朋友都是在“11.28”矿难之后调离矿的。那场灾难如今已过去十六年。作为一个陈家山人,那场矿难是我们每个人心头无法触碰的痛,是一生中无法抹掉的黑色记忆。我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当年听闻矿难发生时的情景。我焦急万分的给自己所有的亲戚、同事、朋友打电话。接连几个电话,都传来了让人失望的声音“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我拿着电话的手不断的颤抖,后来,终于打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接通后他哽咽着说:“姐,我还活着,井下瓦斯爆炸了,好多人都没能上来,***、***联系不上了……”我们两个就这样在电话里哭出声来。

有个远方亲戚的家人在事故中幸免于难。早晨七点多,邻居的叫喊声惊醒还在睡梦中的她。她穿着睡衣拖鞋就往井口跑。到井口的时候,现场一片混乱,她疯了一样打听她老公的下落。后来得知人没事,她一听到“没事”这句话,一下瘫软在地上,又庆幸又难过,嚎啕大哭。往回走的路上,她这才发现脚上只有一只鞋,另外那只鞋早已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

调离到陕北工作的朋友说,他的同事知道他在陈家山经历过那场矿难的事故处理,想听听当年更多细节。他无法回忆那些伤感的场面和矿难之后几百个救灾的日日夜夜,从来一概不提。想起那些逝去的朋友,他说,现在的生活他很知足。

亲身经历过这样一场灾难之后,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常。愈加明白什么才是最珍贵最该珍惜的。唯有珍惜生活、珍惜家人,知足感恩当下拥有的一切,好好活着!在忽明忽暗的烛光里,我们眼含热泪,手紧紧握在一起。

3

过了许久,得到消息由于镇上的农网高压电出了问题,确定今晚不会送电,河西将是一片黑暗。我们只能遗憾着走出饭店。河西岸镇子已经陷入了一片黑暗,偶尔可以听到远处几声狗叫。河东岸的寨子沟家属区还亮着零星灯光。

当年作家路遥在陈家山矿医院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初稿写作,他常在休息时,在窗前眺望寨子沟的家属区。后来他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到:“我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光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人们全家围坐在一起聚餐,充满了安逸与欢乐”。而如今的成片的几十栋家属楼亮起的灯光仅三三两两,那层层亮灯的窗户已看不见,矿区夜晚市场上嘈杂热闹的卡拉OK、台球案前的欢乐也没了踪影。此刻,才过晚上八点,马路上已经没人了,似乎外面世界的灯红酒绿、繁华热闹已与这里无关。

过了桥,是曾经的矿工俱乐部。以前俱乐部的大礼堂每年年末举办迎新春联欢晚会,都是各基层单位职工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开场的扇子舞或者秧歌舞少不了,豫剧、秦腔、流行歌曲、小品、三句半是必选节目,晚会在《难忘今宵》或是《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结束。

每当演出,各个基层单位参演节目的职工个个盛装。河西岸为数不多的几个理发馆也是最忙碌的。女同志高高盘起头发,拿出平时不怎么用的化妆品一个个描眉画眼、涂着红唇,男同志则西装革履,头发吹好后,用发胶固定的纹丝不乱。聚集的人群在空气中飘荡着发胶和脂粉的香气。也总有那么几个文艺骨干非常繁忙,一台晚会中有近一半节目都要参演,常常刚脱掉这件演出服就立即换上另一件,忙乱之中,却又无比兴奋。仿佛这一刻她们不在是被外人看不起的煤矿工人,而是光彩四射的大明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舞台左侧的候场处总是叽叽喳喳热闹非凡,表演完了,还要再做一番点评总结,谁谁哪里忘了动作,谁谁上场掉了道具,然后一阵哄堂大笑。

有演出的时候矿工会就会给职工发放免费电影票,吃过晚饭那些有票的家属就开始从家属区出发前往俱乐部。那些没有票无法进去观看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的矿工子弟们,就开始在检票处各种溜达或伺机溜进去一睹热闹。

俱乐部门厅平时的用途是大众舞厅。曾经交谊舞风靡一时,每当夜晚来临,年轻的矿工和家属都会来这里一展舞姿。三步、四步、自由步,还有狂野时尚的蹦迪……门厅玻璃门上的七彩灯带一闪一闪,吊在大厅正中的彩球射灯,旋转投射出五光十色的迷离光线,映衬出枯燥平淡的矿区生活里的唯一一丝青春浪漫气息。门前的河沿石台上每晚蹲着一排犹如鸬鹚一般的社会青年,经常在大舞厅散场后打架斗殴。打架原因无非是因为谁跳舞出彩,争抢舞伴或是谁踩了谁女朋友的脚,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

站在空荡的广场上,恍惚中我的耳边又响起了 “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的舞曲声,仿佛又看到了舞池中人影成双、裙裾飘扬。我不由的哼唱起旋律,一回头,却看见黑夜里格外醒目的“陈家山社区”几个红色的大字。我突然意识到,时间很残酷,不仅带走年华,也让曾经的一切越来越模糊,那是无法复制的青春和重来的时光。

4

夏日夜晚的陈家山,川道的风凉爽惬意。我们沿着马路漫无目的走着,就像年轻时那样说着笑着。路过矿部灯光球场,这里铺了塑胶地面,也新安装了新型篮球架和健身器材。矿区娱乐项目少,为了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矿工会时不时在这里举办篮球比赛或者秦腔比赛.过年的时候,这里会有陕北秧歌或踩高跷、社火表演。那时经常会有秦腔自乐班在这里表演,几个乐器师傅在这里拉着胡琴,一些区队工人登台演唱秦腔《十二把镰刀》、《三滴血》 “未开言来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你不救我谁救我,你若走脱我奈何”的片段,以至于我后来每次想起秦腔,我的脑海里立即就会出现这几句唱词。

朋友说,好想念一食堂的油泼面,说着话我们就奔着食堂方向去了。如今一食堂装修一新,过去的痕迹全无。24小时开门专为矿工服务,出餐口上方安装了LED屏,显示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企业文化标语。饭堂里因有我们这群陌生人的涌入,而热闹起来。原有几个吃饭的矿工,他们的眼圈周围还有未洗干净痕迹,看样子是刚升井,他们抬头用好奇的目光看向我们。

带着油香的面端上来了,朋友几个坐在我对面,大口的吃起来。边吃边说:“下井上来,抽根烟, 生活就又鲜活了,然后去大澡堂舒舒服服的泡个热水澡,来半斤西凤一盘猪耳朵,吃碗油泼面,回去美美睡一觉,解乏的很”。对于那些能够安全升井人来说,每个月数数到手的工资奖金,回到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煤矿工人在千尺井下采撷着光明和温暖,常常两头不见太阳,头顶星星出,再顶月亮回。井下工作环境阴暗潮湿,作业环境危机四伏,四块石头夹块肉,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遭遇生命危险。特殊的环境也造就出他们一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气质和“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话语朴实,为人热心真诚,谁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闻着面香味,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那些年和弟弟一起在矿上生活的日子。每年的除夕,矿上给井下一线职工发放免费餐券,朋友们就会分一些送给我们。我们俩个在食堂后厨帮忙,我擀饺子皮,弟弟负责给工人们端饺子。我们免费和师傅们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的桌子上有好吃的炸带鱼还有几种肉馅饺子,走的时候,师傅还会偷偷的拿一块煮熟的牛肉或者几个豆包塞给我们……

每到冬季矿上就会摸底登记困难职工并给予一定金额的冬寒补助,我和弟弟永远都是被资助的对象。快过年时,矿上领导和工会干部来慰问,送来米面油,还有几百元的现金。开学时,也会为弟弟送来书包文具,开具一张免除学杂费的便函……时隔多年,每每想到过去,我的内心对这些来自组织的温暖和善意的关怀充满着无限感激,同时内心也涌动着无以言说的困窘和酸楚。

5

夜深了,朋友几个相邀去他们家里休息。而我却想住在曾经的单身宿舍里.几经协调,达成心愿。晚上我住到了由机关单身楼改造而成的招待所里。走进去,陌生又亲切。虽改为了招待所,但是设施没有改动,只是换了门锁,铺了地板换了床铺。

机关单身楼,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凤凰楼”。80年代到矿难发生之前,正赶上矿区发展时代,那时无论是招工还是大学生分配,一波波的年轻男女从四面八方来到矿区。机关单身楼里以住着的女工居多,故称“凤凰楼”。每到傍晚,各种追求女工谈恋爱的男青年纷纷踏足,已明确恋爱关系的男女也会成双结对出入,结婚时若暂时没有住处,他们也会占一间宿舍作为婚房,开始甜蜜生活。这楼里承载着许多人的故事,也经历着许多人悲欢离合的生活。一间间的宿舍,一个个人名,一个个熟知的故事,有快乐,有苦涩。仿佛时间为回忆增添了滤镜,留在记忆中的只有曾经的美好和生动。

几个朋友过去都曾在这个楼上住过,如今我们几个站在这空空的楼道里,不免又回忆一番。九十年代末煤炭市场不景气,矿长们甚至需要亲自去推销,要账回来给工人们发工资。矿上常常拖欠几个月,有时发工资也只是百分之七、八十。甚至于有的矿工家里一个人工作却要养活一大家,生活比较贫困,几家人共同合买一袋面粉的事情也是有的。那时大家收入都不高,经常到了月底,衣兜里只剩下一块钱,仅有的一块钱还要盘算着怎么用。于是我们几个晚上就去河对岸的农民地里偷菜,大家轮流着放哨。即便是这样的窘迫,我们依然过的非常开心。我们大多数人学会了记帐,如何合理规划生活,蒸馍、擀面、腌制各种咸菜。遇到年节,我们这群单身们,各自端着自己做的饭菜,借桌子、借板凳凑在一起聚餐欢乐。

后来又得知给铜川矿工报社投稿,采用一篇可以有十块钱的稿费奖励。我们都很激动,觉得这是一条“名利双收”的财富之路。我们几个热爱写作的年轻人就开始自学,研究怎么写新闻消息,常聚在一起讨论推敲文章用词,办公楼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当时学习途径较少,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报纸上的发表过的文章,逐句、逐段的划分层次,然后参照着写。只要听闻矿区有什么新鲜事,就会第一时间抢着去采写,比赛似的投稿。那段日子,只要听闻谁要去铜川局里开会,便请求别人亲自把稿件送到报社编辑部。矿工报每周一、四发刊,陈家山矿离市区较远,通常会延迟收到报纸。于是,只要投稿便会格外关注传达室,常跑去问有没有送来新报纸。每次一拿到报纸,就迅速地翻看,连中缝都不放过。如果自己的稿件没被采用,一整天都怅然若失。如果刊登了则欢欣鼓舞,仔细阅读,对照原稿,看编辑是如何修改的。看完后,再剪下样报贴在自己的报刊剪贴本上,留作纪念。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我们几个人都收获颇丰。

我们说着笑着,时光把过去的日子冲刷的熠熠生辉,引人回望,我们感慨着时光流逝,眼中开始泛起泪花,那些回忆里藏着我们最真实的自己。

窗外的路灯孤独的和风为伴,推开窗,望着一楼的石台阶,仿佛又看到了过去那些楼下的人来人往。矿山的夜,千尺井下依然还有好多人在为生活在辛苦劳作。听着不远处的选煤楼机器轰鸣声和运煤道上矿车的咣当声。这一夜我睡得极不踏实,八年来的人生经历,一幕幕的闪现在梦中。

6

天蒙蒙亮,被矿上的广播声吵醒。和朋友们一起吃完早饭,就沿着河西岸边一直走进沟里散步。过了矿医院桥头,公路变得宽敞,路修的极好,记忆中村上的老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扶贫项目新搬迁的整齐村舍。

沟里又新开发建设了两座新煤矿。曾经的好风景被破坏了一些,但依然很美。青山苍翠,雾霭氤氲,大片的玉米地和零散的几户村舍人家,像极了一幅水墨画,宛如人在画中行。那个让我们各种嬉闹的沮水河,因为保护上游水源地的原因被围挡起来。曾经无数个夏日我们在河里嬉闹着。傍晚,坐在河里用两根木头搭建的简易桥上,吹着晚风,听流水虫鸣,设想着有钱以后的美好生活,开着一些朦朦胧胧的有色笑话。春天的槐树林里,秋天的核桃树下,冬天的半山坡上,处处都有我们青春的身影和肆意的笑声。

和老师朋友聊起镇上的学校情况,我建议他去在新市区找个学校应聘。他说,学校合并后,留下的老师学生本就不多。老师是个良心活,老师们都走了,留下的这些矿工孩子咋办?我喜欢站在课堂上讲课,我愿意尽我最大的能力把我所学的知识都教给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希望孩子们将来靠知识改变命运都能有个好前程。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学生,去年考上了大学,他父母给我打电话报喜,我比中了彩票都高兴。再者,陈家山有我的家人朋友,我一回来就觉得踏实心安,她就是片热土。

我看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听着他爽朗的笑声,突然发现这么多年我竟不曾真正了解他的坚持,他在我的眼中也和以前变的不一样起来了。虽然资源枯竭是所有煤矿不可逆转的最终命运,但是在偏远的矿区里依然有一群善良朴实,热爱她的人在默默奉献,和那些精致而自私的人相比,他的真情坚守又是多么的可贵!

在细雨蒙蒙中,告别朋友,即将离开陈家山煤矿返回西安。朋友准备了一大袋自家种的黄瓜,放在我手里。“累了就回来,我们都在这等你”我的眼眶湿润了。泪眼朦胧中望着渐渐远去的矿山,心中涌起的是无限的依恋和感慨。这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地方。我想起作家艾青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块净土,有记忆有梦想,走的越远越久,就会越想念。煤矿人的质朴善良,让我怀念和感动,那些英勇和悲伤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心里。那些在苦难中磨砺出的真挚友情,一直相伴守护在身后的朋友,让我时时牵挂、故土难离。当我在繁华都市里感到浮躁和迷茫的时候,我就会回来走走过去的路,我曾不止一次站在曾工作过的选煤楼下,仰望着她高大的身姿,提醒着自己不能忘记曾是一名煤矿工人,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是这片热土给予自己的一切,她是我心里永远的故乡。

作者简介:笔名子墨,自由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