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油!老鹰山煤矿

 五六选煤 2021-01-14

作者简介

刘兆龙,出生于1962年2月,1980年3月在水城矿业集团老鹰山煤矿参加工作。先后从事掘进工、地质测量工、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党群工作部部长等岗位,有着丰厚的煤矿文化底蕴。曾在六盘水日报、贵州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多家媒体发表煤矿题材作品200余篇。

 坐落凉都东际,凸起神奇大山,极目瞭望,酷似雄鹰,栩栩如生,清晰可见,因而得名老鹰山。 

大山腹地,方圆十里,蕴含地下宝藏无数。大山因宝藏而生灵气,继而诞生了水城铁厂、小河煤矿、老鹰山煤矿;后来有了学校、医院、商店、邮政局;有了“老三线”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 

时空穿越半个世纪,老鹰山周边众企云集、风生水起,工业园区弄潮争雄,铁路通达、高速交错,处处莺歌燕舞,全然不见当年荒岭之模样。

大山脚下,一代矿大学子好奇地仰望着鹰山雄姿。矿党委书记高良玉向他们讲述着老鹰山的前生后世、久远的传说……

 古稀之年的周树桐,曾是老鹰山煤矿的开矿先驱(七十一建井处工人)。50年后,相邀当年工友,重游故地,寻找当年的足迹。聊及当年,恍若昨天。留在老鹰山矿的一个个故事,还有井巷深处点点滴滴的趣事,至今记忆犹新,青春的岁月,美好的回忆,往事历历,心潮难平……

 老鹰山煤矿的前生后世颇为沧桑,从1965年立井开工到1970年简易投产。短短5年间,建井工人们用最简易的建设工具,硬是挖出11万米巷道,垒起18000平米厂房、民房、简易办公房,至今还保存完整的立井架、办公楼、澡堂、食堂、宿舍旧址,见证着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就是老鹰山煤矿的最初面貌。

 1966年1月,老鹰山煤矿破土动工的工业广场,刚刚矗立起的主井、副井临时井架。上图为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激情奋战!下图为目前工业广场新貌。

架空索道,矿区群众或许不会陌生,曾几何时,成为矿区上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昼夜往返于老鹰山选煤厂至小河矿2号井之间。 其间,横越塔架21个,塔架最高27米,最低5米,索道全长2900米。三线建设时期,肩负着厂矿之间重要的煤炭运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看看这张美图,还记得吗?矿区群众叫它电影院,也有人称他为俱乐部、大礼堂。现在改名休闲广场,是矿区群众晨昏相伴的乐园。

 电影院,1981年建成,曾给矿区群众带来无限欢乐。后来,人们家中有了黑白“熊猫”,再后来有了彩电、电脑、手机,它的辉煌不再。2009年,在水矿“让矿区美起来”的号角中,它带着无限眷恋退出了时代的舞台,华丽转身现在的休闲广场,但它的身影却永远印记在矿区群众的心中…… 

曾经的老鹰山煤矿子弟学校,多么亲切的面孔!令多少当年学子魂牵梦萦。子校,桃李芬芳,倾心培养了数千上万的祖国栋梁,学子们带着梦、带着理想一批批飞向祖国,漂洋过海。但她昔日的容颜,却永远定格在众多鹰山人的记忆里,无法抹去。因为这里是他们曾经成长的摇篮,母校的温暖,师生的情谊,还有《同桌的你》、《校园的早晨》、唱不够的《童年》都留在了这里……

当年,老鹰山煤矿生产原煤经洗选加工后,每天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大江南北,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半个世纪,老鹰山煤矿从少年、中年一路走来,苦乐年华,曾经沧海。

 九十年代初,在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国家缺煤炭的年代,曾创出1776天安全生产无事故和原煤年产72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九十年代未,人们也未曾忘记,煤炭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无序竞争,煤炭低迷积压,货款拖欠严重,企业债台高筑,职工生活难以为继,靠赊粮生存的一幕。但不屈的老矿人还是挺过来了,依然保持了队伍不散、产量不减,经受住了特殊时期的历史考验。 

老鹰山煤矿,贵州西南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典型矿井,几十年来延续着落后炮釆工艺,长期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跨入高效生产的快车道?几届领导班子曾试图做出努力改变矿井命运,采用综采机械化。但终因极端地质条件,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失败了……

“地质条件差,不适上综采”似乎已成定局。但历届领导班子的希望与梦想从未破灭,坚信人定胜天!

新一届领导班子接过重任后,在深层调研、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几经辗转,2015年10月再上综采,最终试产成功!实现了由炮采向综采工艺的艰难过度,彻底结束了老鹰山煤矿炮采的历史 ,也为水矿告別无炮采矿井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老鹰山煤矿,总是命运多舛,年轮跨入2000年代,煤市趋于平缓,不再风起云涌。但矿井又面临资源枯竭、政策性破产。年过半百的矿井该怎么走,几千名习惯以矿为家的职工该何去何从?老鹰山煤矿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最终,2002年11月5日实施破产重组,并于2003年6月30日成立六盘水市鑫源工矿有限责任公司,直到2011年9月重新恢复老鹰山煤矿改制。破产时,全员进行了新一轮组合。年满47岁的一线职工允许内退;机关后勤服务人员鼓励自谋职业;还有少数职工领取安置费后卷铺还乡。但大多数职工还是怀揣深厚的企业情感,选择留矿共渡难关。因为老鹰山煤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是他们曾经的家…… 

老鹰山煤矿的路在何方?到底还能走多远?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矿区群众最关心的民生热点。

 假若企业破产,人走矿空,周边的医院、学校、商店、物流、个体等等……“老鹰山”这个庞大的群体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公司和矿时任领导班子不是没意识到,唯有深挖内潜,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老鹰山煤矿开始了下一个艰难的轮回。新一届领导班子大胆创新工作思路,集聚智慧,优化设计,绘就蓝图,为矿井长远发展进行了一个大的谋划。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制定和实施矿井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再创老矿史上华丽篇章:投资5.4个亿,技改设计工程总量19186米,全面技术改造生产系统,提高矿井生产能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年底即将竣工投产。甩掉了巷道失修大、运输战线长、岗位人员多的沉重抱负,呈现出一个脱胎换骨的全新矿井。 

2018年技改系统全面投产后,产量将逐步提升到90万吨/每年,矿井生产年限可达27年至30年之久,企业效益、职工收入都将实现每个老矿人触手可及的“梦想”。职工“以矿为家,安居乐业”,队伍更加稳定!

岁月悠悠,老鹰山矿走过半个世纪,几经周折,又见曙光。但人们不曾忘记那些为矿井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功臣们,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他们的精神是老矿的魂,激励鼓舞着后人。

已故的省劳模宋宝歧、盲人清洁工黄大兴;巾帼不让须眉的局劳模李发秀、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吕丽,还有无数奉献青春的“老三线”们,他们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矿人。 

宋宝歧,铁骨铮铮巷修区长,贵州省劳动模范。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奉献精神却象一束可敬的烛光,照耀后人,感动矿山。人们不会忘记,1985年至1997年,他在担任巷修区长的十二年中,每天与工人同上同下,坚持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巷修工。平均每天在井下工作10小时以上。处理冒顶,从不缺席。由于积劳成疾,双腿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在井下工作的最后一年里,拄着拐棍入井,每天往返千余米27度的井下坡道,但他坚持下来了。

 女儿病重期间,医院下发病危通知,此时的女儿,多么需要爸爸一刻不离的陪护。可他心里放不下工作,习惯了每天带队施工。终于,他在井下接到矿调度打来电话。女儿快不行了,赶快上井!他来不及换下工作服,赶到病房时,女儿却永远的走了,没能赶上与爸爸告别。他抬起眼角含泪的女儿,肝肠寸断,任凭眼泪无声地流下来……这就是老矿人忘我工作的情怀。 

黄大兴,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盲人清洁工。当年,手持盲杆、肩挑垃圾筐的那一幕,时过境迁20载,如今仍象一首经典老歌,轻柔委婉,萦绕在矿区群众的记忆中。

他曾是1963年入伍的军人、1965入党的共产党员。1968年随三线建设转业到矿从事井下工作后,又多次荣获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0年不幸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凭借盲杆挑运垃圾,一干就是15年,直到1995年,他真的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矿人忠诚企业的情愫。 

李发秀,人称黑牡丹。意指矿山最美大姐,她拥有一颗温和而美好的心,普通的食堂炊事员岗位,带给矿工的是一片绿荫,一种温馨。

年长的老矿人都还记得,八、九十年代,井下一线职工每逢生日,均可免费享受一次生日拼宴。曾经多少个矿工的生日宴,都有她的陪伴。为了矿工的微笑,他常常工作十几小时,早出晚归,没时间陪伴家人,没时间顾及孩子,没有了自己的节假日。送给矿工的是阳光,带给团队的是力量。这就是我们老矿人的纯真和朴实!

 吕丽,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党的十八大代表,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关于她的事迹无需赘述,在凉都,人人耳熟能详;在水矿,人们以她为荣。她带领班组人员兢兢业业、执着奉献。三十年,始终坚守着一个岗位,用她粗糙的双手编织着一个梦想。本已到退休年龄的她,仍依依不舍三十年朝夕相处的岗位。继续带徒传艺、无私奉献着。这就是我们老矿人的爱岗敬业情怀! 

老鹰山的人、老鹰山的事,记载着企业发展的脚步,续写着“老鹰山矿的故事”,或久远或眼前,时时感动矿山,催人奋进。这些感动真切朴实,无需润色,流经岁月,难以忘怀,影响着几代老矿人。

觉得不错请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