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终于明白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所有问题都将明白

 明新老李 2022-04-14

这是一个能探究我们当下生活问题的终极钥匙,

也是我们迟早会面临的问题,而且越早越好。

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怎样的人生对你而言才是有价值的?

可以这么说,

我们今天的每一个行为都隐藏在这两个相似的问题背后。

五种答案

我曾问过很多人: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人生对你来说更有价值?

之所以我会说我问过很多人,是因为我把这两个问题写进了公司面试的流程里,我要通过面试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判断他的思想深度和人生理念,以让团队的整体理念更一致。

这两个问题放在面试的最后一环,到那一步,面试已经进行了近一个小时了。所以只有适合的人才会被问到,其中接近一半的人听到这两个问题都会感到惊讶,比如:

你们这是在招聘哲学家吗?

从回答的结果来分,大概有五种答案,你看有没有你的答案。

第一种,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只要过得快乐就是有价值的,这个答案高频次地出现在年轻人当中。

第二种,我从没想过,我认为探讨这个问题没有实际的意义,还不如好好把现在过好。这个答案其实和第一种接近,但又存在不同。

第三种,我认为利他是终极的意义,在利他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自己的成就与快乐。

第四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有时候想着想着感到挺虚无的,因为人终归一死,死后什么也没有了,有什么意义可言?

第五种,人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就是来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的,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练灵魂。

下面我们逐个探讨一下这些答案会怎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最后两种。

第一种:快乐就好

说起来也挺巧的,这是我高中时的座右铭。追求快乐为首要意义的人往往分两类,

一类是自己过得不那么快乐,容易受外界,比如他人评价的干扰,所以故作看透说:快乐就好,不要那么上心。我高中就是这种状态。

第二类人,他们确实活得比较豁达,凡事都比较看得开,不会过于计较,因为计较起来很容易不快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放一边。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那么纠结干嘛呢?

这里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之分。不过我们需要提防一个认知陷阱:把快乐视为终极追求可能会让人生虚度,只看眼前而缺少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能将快乐换成幸福就好了。这也是哈佛大学博士生导师秦勤教授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到的。什么叫幸福?

幸福就是做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只是有意义,而不快乐,这样的人生会很苦逼。可如果只有快乐而没有意义,那可能会牺牲未来。

他拿吃汉堡等垃圾食品比喻为追求当下的享乐主义,把吃健康但难吃的食品比喻为只追求意义的苦逼人生。

而幸福是:食品既健康又好吃。人生也是如此,追求结果又能享受当下。意义它是带着目标性质的,就是你将要实现什么,并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这样的人生会更加幸福。

第二种,这个问题没意义

是啊,过得简简单单不也挺好的吗?想那么多干嘛?不过,在面试中,如果在我启发的情况下依然不想开动脑筋思考或回答很随便,我一般不会招进来。

原因很简单:他们往往在工作中缺乏主动,缺少深入思考去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的能力,最终导致难以举一反三。他们比较适合跟随别人的脚步,不适合引领。

而且,他们更偏向于得过且过、我行我素的个性。当然他们也有自身的优点,没有太多心理困扰。上面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就好了,问那么多干嘛。

第三种,利他

这应该是受了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有我们传统文化才会那么讲求利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

比如《金刚经》很有名的话:

不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又说到:

应无所住而生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简单理解就是:无我利他。

无我就是不执著于自己所得,执著于私利就是著相,是烦恼的根源。

道家的《道德经》里也有一句和《金刚经》意思高度接近的话: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成就了他自己吗?还有一句更有名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简单理解就是:放下私利,像水一样滋养万物,为而不争。

儒家和这个相似的概念就一个字:。比如: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再比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儒家把“仁”作为了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不过儒家的这个仁和道家说的“上善若水”及佛家的“无我利他”还是不同的。

道家更侧重于以柔克刚、以下为上、以退为进的智慧;

佛家更侧重于以身饲虎的无私无欲无畏;

儒家更侧重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把无我利他实践得最好的当数日本的经营之盛稻盛和夫先生,一人创造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牛人。

每次做重大决定之前,他都会关起门来问自己有没有私利在里头。再次说明一下,这没有对错之分,关键看你自己,比如能力水平、家庭状况、人生志向等等。

第四种,人生虚无

是啊,最终都是一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就从死这个角度切入探讨。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虽然受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讨论死的问题很忌讳,但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能源。当你能直面死亡的问题时,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比如当你能发自内心地时刻领悟:明天和死亡,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那么,你或许就不会那么在生活里斤斤计较,在家里就不至于那么倔强,你将更明白你最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做什么。

比如,当我们领悟人生终点只有一个——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才需要好好看看沿途的风景,好好珍惜当下、好好珍惜眼前人。

但如果这个过程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那么在意呢?看开一点吧。

你发现没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态切换。

它既可以让你尽情体验其中,也可以让你跳脱出来以一种更豁达的心态看人生。前者是入世,后者是出世。这不正是人生的智慧吗?就是说,死亡的问题,是一把万能钥匙,你要灵活运用。

再比如,你和父母或者爱人闹矛盾,相互怄气,就算明知道自己错了也拉不下脸来承认,然后家庭氛围因此很压抑。可如果你问一个问题,你的心态就能很快摆平,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

如果他们明天就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今天还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吗?

当你带着情感投入进去思考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能让你知道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从而不留遗憾。也就是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看待,你就能很容易找到最重要的东西。

孔夫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

人生的问题都没搞懂,思考死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其实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也就是你把死的问题弄明白,人生的问题也就明白了。

但可以弄明白吗?不能。

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真正的终极且本质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不变的存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死之后到底存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本质,比如灵魂。

相不相信存在灵魂将决定着人生的方方面面。这就是第五种答案。

第五种,修炼灵魂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相信存在灵魂的人大可以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提升灵魂高度的修行,比如刚说到的稻盛先生就坚定认为有灵魂,他说:

希望自己离开时比来的时候灵魂重那么一克。

因为他知道灵魂修行是一条很艰难的路,所以只需要增加一克重量。无数的智者名人都相信有灵魂。也就是人死后并不是真正的结束。

比如钱钟书夫人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说: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她把死亡当成了回家,把人生当成披着一副皮囊的修行。

当一个人相信存在不灭的灵魂,他人生里所有艰难困苦都会有不寻常的意义。

因为一切,都是为了提升灵魂的高度,尤其处于人生至暗时刻,这或许能成为内心最强大的激励力量。

我认为,只有大多数人相信有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无论它是不是灵魂,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和谐,人类才能更大程度上收敛自己魔鬼的那一面。

联合国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近300年间的300位杰出的科学家当中,有242位都是信神的,其中包括牛顿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说:

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之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已经坐在那里了。

牛顿在谈到星球转动的“第一推动力”时,曾解释说:

这是“上帝踢了一脚”。

又说:

“上帝点燃导火索使宇宙运行”。

为什么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呢?因为有太多东西无法解释了,尤其是一些巧妙到极致的东西,比如生命,尤其是我们人类这个生命。

比如我们的大脑就精密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它比世界上任何艺术品和先进的科技产品都要精巧和震撼。你可以相信它是偶尔,也可以相信它是一种奇迹。

所以,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更有价值?无论你有没有思考过,其实你都在用你人生的态度和行为回答着这两个问题。

包括你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受这两个问题的指引。是它们让你过着当下的生活,走过与他人相同又不同的人生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