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资治通鉴》视角读《明通鉴》,透视大明帝国的战略家

 dawn的图书馆 2022-04-14

攻读经典 ,活在当下

自从司马光《资治通鉴》成为被人重视的伟大经典之后。

后来很多史学家都根据《资治通鉴》的编年风格,编撰了很多历史经典。

其中包括:《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明通鉴》等。

说实话,我更加喜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脉络清晰,记载的战争事件,从谋局,到布局,到战争发起,到组织,到落败,情景再现。

例如:候景攻破萧衍的城池,李世民荡平王世充和窦建德,李密谋杀翟让,苻坚兵败如山倒的彷徨恐惧等。完全是一部美国大片。

不过,后期史学家写的通鉴系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例如:清朝曾国藩的幕僚夏燮先生的著作,文笔很简练,叙述也相对生动。

一般来说,读书有几个重要方法。

文章图片1

第一层:认识文字,以文解意。

读通鉴,一开始都是从这个层次开始的,最大的问题是放弃,因为读不到味道。我建议一定要在接近放弃时,要“打得过”“通的过”“咬咬牙”,自然会因文入意。

第二层:随文入意,意得忘文。

金刚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里的“法”指解脱生命的大法。

“非法”指的是佛法以外的非究竟法,也就是世间法。

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读的书,所听的课。

其实,金刚经这句话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告诉我们,不要做书籍的奴隶,要做读书的主人(非从究竟解说,方便说)。

我们读通鉴,要学这样的精神,通过“文字”这个桥梁,进入智慧的殿堂,而不是在门口“得鱼忘筌”。

第三层:琢磨切磋,身心合一。

要想透彻读懂《资治通鉴》,读原文,参考胡三省的注解是好的。

我的体会是多去分享,多去讲,多去写,在十几年时间,我大大小小的线下讲解过一百多场的《通鉴》导读课。

这些课或根据企业战略,或结合组织,或结合管理,或结合人性,或结合领导力等等去分享。

分享的价值就是分享的老师会成为最好的学生,相信喜欢读书和分享的伙伴深有体会。

如此下来,在结合我以前讲的读透《资治通鉴》的基本方法,会逐渐发现读懂这部伟大的书,不是问题。

其实,我说的这些方法不限于《资治通鉴》,也包括其他中国优秀文化经典。自然也包括今天提纲挈领分享的《明通鉴》。

不过,特别补充一点,我验证很多“读通鉴,用通鉴”的方法,有的好用,有的不好用。

最好用“美国哈佛大学案例研究法”来读通鉴,要“举一反三”“逆向思维”“思辨打磨”“提出反证”。

不要做书虫,也不要做“秀才”,更不要成为“赵括”。

文章图片2

怎么做一个大战略家?

​ 帮明朝定鼎天下的人,很多人会想到刘基。

其实,还有一个隐性名士,他是最早大明开国战略设计者。

今天研究下,他如何做国家战略设计的?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或者职场高手,也能得到思维借鉴。

这个人叫叶兑

文章图片3

叶兑大战略家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他,他设计完明朝大战略,转身而去,或许他知道朱元璋是个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

他的战略可分为五步,分别用“哈佛案例研究法”,拆解出来。

叶兑的表述是文言文,比较浅白,所以用文言文透析他的战略内涵。

​1.分析天下大势的走向?

原文:

愚闻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

韩信初见高祖,画楚、汉成败;

孔明卧草庐,与先主论三分形势者是也。

战略分析:

在叶兑看起来,取天下的核心是要有规模。这里的规模,不是今天所理解的规模。

他指的是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分析。这种大势的分析,需要看一个人的综合格局。

这里规模,指的是要取天下的人的思考格局。也就是朱元璋,具不具备取天下的格局。

叶兑拿出具体案例,论证格局。他以汉高祖刘邦的格局,孔明三分天下的格局,让朱元璋通过全局性思考,从更高视角,看到天下。

文章图片4

​2.分析大的战略环境?有哪些变量?

原文:

………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

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

今闻察罕妄自尊大,致书明公,如曹操之招孙权……

张九四之地,南包杭、绍,北跨通、泰,而以平江为巢穴……

战略分析:

设计战略一定会涉及到环境各种变量,每个变量对战略影响都非常巨大。

例如:

一家公司,有内部变量,人员的素质,人员的培训,薪酬以及激励方式等等。

也有外部变量,比如说:竞争对手,大环境,以及政府政策,全球经济走势。

通过叶兑整个战略分析看,可以直接洞察到,首先是大环境空间,时间各个细小变量的分析。

如果没有外围环境的变量分析,直接提出一个空洞的战略,朱元璋是不会接受的。

因为缺乏决策的基础,在企业发展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3.分析敌我双方的关系,如何演变?

原文:

……方国珍狼子野心,不可驯狎…夏煜、陈显道招谕,彼复狐疑不从……

战略分析:

《孙子兵法》直接告诉我们:“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敌人有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叶兑的战略分析中,他首先分析最难攻破的敌人,最主要的敌人。

然后一个一个蚕食鲸吞,找到切入点,打击敌人软肋。

这段话是孙子兵法最佳的注脚。

文章图片5

​4.在时间空间上,去分析战略机会?

原文: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两浙既平,必图归附,下之一辩士力耳……

战略分析:

《孙子兵法》有一句经典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

也就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不经过大战略投入,轻松拿下对方,在孙子看起来这是最高明的手段。

叶兑的战略分析中,就是找到合适的战略支点,直接撬动地球。

也就是灭掉主要敌人,其他小的对手望风而服。

​5.结合西汉,东汉,三国案例,提炼上策中策和下策!

原文:

……今欲攻之,莫若声言掩取杭、绍、湖、秀,而大兵直捣平江。

城固难以骤拔,则以锁城法困之。

分兵略定属邑,收其税粮以赡军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

平江既下,巢穴已倾,杭、越必归,余郡解体。此上计也……

战略分析:

《孙子兵法》谈到么得十三篇中,对“地形”有深刻的分析。

什么是战略地形?

就是空间,就是作战时能不能闪现腾挪的灵活性。

战略空间要进可攻,退可守,时刻把握主动权。

叶兑根据朱元璋的优劣势,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找到最佳的战略破局点。

并给朱元璋找到了闪现腾挪的巨大空间和战略的灵活度。

这是我们做战略设计时,必须要认真参考的。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好的战略,要有深度分析,更要被执行战略的人重视。

如果不能“上下同欲”,只是看着好看,花拳绣腿而已,这也勘验朱元璋能不能有战略的认识高度,并做出战略决策。

文章图片6

看一看朱元璋是怎么反应的?

原文:

……太祖奇其言,欲留用之,力辞去。赐银币袭衣。

后数岁,削平天下,规模次第,略如兑言……

总结分析:

这里面反映两层智慧,第一层:朱元璋能听得懂叶兑在讲什么?

很多人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因为不在一个战略频度,战略高度上。

如果出现“鸡同鸭讲”,要么是讲的人,有问题,要么就是听的人,没有那个高度。

这就是朱元璋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没有很好的文化。

但是要有充分的判断力和倾听力,朱元璋具备这个领导素质。

第二层:

叶兑如能够帮朱元璋设计好全天下的战略,代表他对朱元璋这个人本性有深刻的洞察。

朱元璋用各种方法想把他留在身边,叶兑选择“力拒”。

仔细的琢磨琢磨什么叫“力拒”?

就是压根儿,从没有想过跟着朱元璋享受天下之福,在叶兑内心知道,朱元璋只能同难,不能同福。

从这一点看,他的水平就比刘伯温要高明。

思考思考,有些人就是这种特点,只能同难,不能同福,老板居多。

文章图片7

最后的方法:咋读通鉴系列

要想读得快,首先要懂得读慢,尤其伟大的经典著作。

先要慢慢消化、用身心去品味。

还可以学习像乌龟和蜗牛一样,有耐心阅读,有恒心的阅读。

打个比方:我们知道“郭靖学武”,十遍,百遍地慢慢练,看着是“笨功夫”,但是,基本功烂熟于心了,再读一般性质普通书籍,一定能疾如流水。

我们也可以培养这样的习惯

第一,手不释卷,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可以多上三五页。

第二,漫卷诗书,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不同的角落,想要读的时候,随时随地就拎过一本儿。我时常用这种方法读书。

第三,等闲视之,不要认为读完书之后,你会变得很高雅,读书只是像吃饭一样,是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而已。当然读完书之后,也不需要伪装自己。

如果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的书,可以参考一下这些小书。

比如 ,汉朝最值得读的是《史记》、《好汉书》《春秋繁露》《论衡》。

自从汉魏以后,千古文章一大抄,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原创能力在缩水。

读书尤其读经典书,最好紧盯在东汉之前的文章。

我说一句司马光先生的“坏话”,到了宋朝,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其实写给帝王的“赞歌”,这套书阅读对象压根儿不是老百姓。.

阅读的越多,越能感受到这套大部头经典,没有民主思想,完全以帝制为中心,揆之《春秋》,圣人必恶之,然其书终不可不读。

为什么这样一部书,还是要读呢?我们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毕竟今天生活的时代,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文章图片8

洪槿/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