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研究<sup>1</sup>

 孤山行者 2022-04-14

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研究1

来源:医生在线

日期:2007-03-05

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研究1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年第9卷第4期
谢立科 黄少兰 张明亮 李波 张健 曾明葵
  摘 要 目的:观察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正斜丸治疗组(38例)和针刺治疗组(34例)。正斜丸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正斜丸3次,每次9g;针剌治疗组患者每天1次,每次3~4穴,用平补平泻法。两组治疗结果与辨证论治疗的43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7.36%,82.35%,81.39%。经三棱镜检查治疗后斜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或P<0.01),正斜丸治疗组的效果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正斜丸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paralytic strabismus)是以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而引起的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为眼科临床常见病,多一眼发病,起病突然,患者往往因严重的自觉症状而影响工作及生活〔1〕,属风牵偏视〔2〕等范畴。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1995年我们在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下,自1996年1月到1998年10月观察了正斜丸治疗本病38例患者临床疗效,并与针刺治疗组及我院1985至1995年本病的辨证论治组住院病例相比较,总结如下。
[-hzh-]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象共分3组,其中A、B组用计算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①正斜丸组(A组)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7.64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天,平均34.48天;38例中上直肌麻痹6例,下直肌麻痹3例,内直肌麻痹6例,外直肌麻痹18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右眼21例,左眼17例。病因:糖尿病者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脑梗塞5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者4例,肿瘤术后2例,原因不明者12例。
  ②针刺组(B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7岁,平均年龄47.15岁;病程最长4.5年,最短3天,平均32.64天;34例中上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麻痹3例,内直肌麻痹5例,外直肌麻痹18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右眼19例,左眼15例。原因:糖尿病者4例,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脑梗塞4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3例,肿瘤术后2例,原因不明者11例。
  ③辨证分型组(C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6.5岁,平均48.23岁;病程最长4.7年,最短4天,平均33.65天;43例中上直肌麻痹5例,下直肌麻痹4例,内直肌麻痹7例,外直肌麻痹22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右眼19例,左眼24例。原因:糖尿病者6例,高血压动脉硬化者6例,脑梗塞者5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者5例,肿瘤术后4例,原因不明者11例。
  以上3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运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③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④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象检查确定麻痹肌);⑤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1.3 中医症状分类〔2〕
  ①风邪袭络:目偏斜、复视、发病急骤或伴眼疼、头痛发热,舌红、苔薄,脉弦;②风痰入络:目偏斜、复视、头晕呕恶,舌红、苔腻,脉弦;③肝风内动:突然目偏斜、头晕耳鸣、面赤心烦、肢麻,舌红、苔黄,脉弦;④外伤瘀滞:外伤后目偏斜,或有胞睑、白睛瘀血,眼疼,活动受限,视一为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1.4 治疗方法
  A组:正斜丸组成:蜈蚣、僵蚕、全蝎、制白附子、黄芪、党参、秦艽、红花、防风等,由湖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药剂科生产。服法:每次9g,每天3次,有糖尿病者配合使用降糖药物,有高血压者配合使用降压药。
  B组:针刺主穴:睛明、球后、攒竹、瞳子?NFDA3?。配穴:鱼腰、合谷、承泣、阳白、太阳、足三里。针法:眼部穴位与肢体穴位配合,每次3~4穴。针法:平补平泻。
  C组:辨证分型治疗:①风邪袭络:治宜祛风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味;②风痰入络:治宜健脾化痰、祛风通络,方用正容汤加味;③肝风内动:治宜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④外伤瘀滞:治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1.5 疗程
  1周为1疗程,连用4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三棱镜检查:治疗前根据眼位、代偿头位,烛光红玻璃法确定麻痹的眼外肌。用三棱镜检查斜视度数,每疗程均复查斜视度。
  1.6.2 治疗前后眼位照相,对比眼位改变。
  1.6.3 主症记分对比及记分原则:重度6分,中度 4分,轻度2分,无症状0分。
  复视:根据复视象检查。复像与真像距离确定复视程度。重:大于30cm;中:15~29cm,轻:14cm以下。
  眼斜:角膜映光法测斜视度。重:>30°,中:15°~29°,轻:14°以下。
  头晕:重:需遮盖患眼方能步行;中:间常头晕;轻:头晕但无需遮眼。
  恶心:重:需遮盖患眼;中:恶心但无需遮眼;轻:间常恶心。
  代偿头位:重:明显偏向麻痹肌侧;中:中度偏;轻:轻度间常偏头。
  1.6.4 AB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指标为红细胞压迹、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2.1.1 总标准:治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好转:患者眼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未愈:眼位仍偏斜,病情无好转,症状未减轻。
  2.1.2 主症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 记分减少60%以上者;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记分减少30%~59%者;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记分减少29%以下者。
  2.2 3组治疗前后三棱镜斜视度对比
表1 三组三棱境所测斜视度对比

  别

  数
三棱镜斜视度(x±s) 差值
治前 治后
A 38 29.32±15.181) 4.21±9.102) 26.13±13.05 3)
B 34 31.15±14.431) 9.57±14.472) 22.43±13.85 3)4)
C 43 30.36±14.511) 10.59±12.362) 21.47±12.513)4)
注:1)3组治疗前比较P>0.05;2)3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P<0.01;3)3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A、B及A、C比较P<0.05;4)B、C组 P>0.05  表1说明,三棱镜所测斜度治疗前3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3组自身对比经t检验: a组t=8.64,B组t=8.53,C组t=6.47,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说明治疗后较治疗前斜度改善,3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与目前临床报道一致。3组治疗前后差值,经方差分析A、B、C组比较,F值=3.44,P<0.01;经q检验法A、B、组比较 q=3.72,P<0.05,A、C组比较q=3.67,P<0.05,B、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A组疗效优于B、C组。
  2.3 三组疗效对比
  有效率经u检验,表2中1)示A、B组比较,u=2.28,P<0.05。2)示A、C组比较,u=2.18,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表2 三组有效率比较
组 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A 38 29 8 1 97.36
B 34 21 7 6 82.351)
C 43 27 8 8 81.392)
  2.4 三组主症疗效比较
  主症疗效对比,经u检验,表3中1)示A、B组比较,u=2.42,P<0.05。2)示A、C组比较u=3.44,P<0.01,说明正斜丸在改善主症方面,优于其他两组。
表3 主症积分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A 38 32 6 0 84.21
B 34 20 11 3 58.821)
C 43 26 12 5 60.462)
  2.5  AB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A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部份指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A组在改善血液流变性方面优于针刺组,见表4。
表4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比较(x±s)
组别 时 间 例数 红细胞压迹 全血比粘度(mPa.s) 血浆比粘度
  (mPa.s)
高切 低切
A组 治疗前 38 0.483±0.029 6.463±1.069 9.308±1.101 1.793±0.191
治疗后 38 0.461±0.0201) 5.668±0.5141)2) 8.284± 0.9691)2) 1.706±0.1021)2)
B组 治疗前 34 0.489±0.030 6.352±1.100 9.509±1.059 1.879±0.209
治疗后 34 0.480±0.029 6.118±1.074 9.247±1.101 1.788±0.180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1;2)AB组治疗后比较,P<0.052.6 A组的中医各证型疗效比较(见表5)
表5 A组的4证型疗效比较
辨证分型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风邪袭络 14 12 2 0 100
风痰入络 16 12 4 0 100
肝风内动 2 1 0 1 50
外伤瘀滞 6 4 2 0 100
合计 38 29 8 1 97.36
    其他3型与肝风内动型两两比较,经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正斜丸对风邪袭络、风痰入络及外伤瘀滞型疗效较好,尤以风邪袭络型疗效最好。
  2.7 正斜丸对四直肌疗效比较
  经分析,四直肌疗效优于斜肌及动眼神经麻痹者,见表6。
表6 不同眼肌疗效对比
眼 肌 例数 有效 u值 P值
四直肌 33 33 2.35 <0.05
斜肌及动眼神经 5 4 - -
  4 讨论  中医对麻痹性斜视的研究源远流长,中药治疗本病是有效方法〔3~6〕;中药口服简便,易被患者接受;虚实挟杂为本病共同病理特点,风邪为主要外邪;所查文献多为回顾性总结,缺乏前瞻性研究。从以上出发,采用严格科研设计,探求一种简、便、廉、验治疗方法确为临床所需,也是本研究的基础。
  中医称眼肌为眼带,本病以脾气亏虚为本,风痰瘀阻为标,病位在脏属脾,在眼属眼带,乃本虚标实证,故确立祛风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之治法,既不悖古人之意,又切合临床实际。方中蜈蚣祛风通经活络,为熄风活络之要药;佐以牵正散(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活络通痹;防风、秦艽、蝉蜕以助祛风通络,舒筋缓急;红花活血通络;党参、黄芪益气健脾,扶正祛邪,渐绝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缓急解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之功。
  经3年临床实践3组均取得了较好疗效,A组在有效率、主症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效果优于BC组。本病血液流变学检查也揭示了本病存在血瘀,本治疗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论述。正斜丸适合临床4型病例,其中尤以风邪袭络型疗效最好。
  病程与疗效:本病病程短,治疗及时则疗程短,恢复快;若病程长,就诊晚,特别是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例,疗程偏长,恢复缓慢,年轻患者较年老患者疗程短,恢复快。
  斜视度与疗效:在观察的病例中,凡斜视度大则疗程长,斜视度小则疗程短,斜视度超过35°者,均在4个疗程以上。
  病因与疗效:不同病因者疗效不同,以动脉硬化、感冒及外伤者疗程短,而糖尿病特别是血糖控制不良及肿瘤术后者疗程长,另外尚有部份原因不明患者与疗效关系尚难定论。
  临床观察指标的评价:复像检查及三棱镜测斜视度是确诊及判断麻痹性斜视眼位改变的客观指标,配合眼位照相更能客观记录眼位的变化。眼肌电图检查对判定麻痹肌之麻痹程度及预后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由于其正常值差别较大,且易受检查者的操作及受检者的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仪器价格昂贵,故临床使用有其局限性。我们认为本研究所选用疗效指标是客观、科学的,方法简便易学,对确诊及疗效判定有指导意义(注:本文资料系作者在湖南中医学院附一院眼科工作期间所收集)。
  注释: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课题(编号(95)21号95),获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者单位:谢 立、黄少兰: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眼科(广东528415)
  张明亮、李波、张健、曾明葵:湖南中医学院附属一院眼科
  参考文献
  1 杨景荐.眼外肌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石守礼.辨证治疗眼肌麻痹34例临床报告.中医杂志,1985,26(6):39
  4 姚芳蔚.中医药治疗眼肌麻痹6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2:21
  5 郑建中.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中西医结合眼科,1985,5(3):35
  6 谢立科.蜈蚣散治疗眼外肌麻痹.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2):1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