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论黄胄先生及其绘画艺术(2)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2-04-14

论黄胄先生及其绘画艺术(2)
刘晓林

中国美术史上天才的艺术家不多,具备天才并且极其勤奋的艺术家更不多,天才勤奋兼备同时人情练达的艺术家更少之又少。如果选几个人的话,我想黄胄先生是其中之一。人们谈到黄胄先生时,常会把他做为杰出的人物画家来看待,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黄胄先生的动物、花鸟作品艺术成就也是相当高的:例如他笔下的毛驴、马、骆驼、狗、猪、麻雀、喜鹊……。这一切与他的极高艺术天份有关,然而与他超人的勤奋密不可分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胄先生的画稿是以麻袋来计算的,这在整个中国画史上也是少有的。

赵望云先生把艺术引入了十字街头,使艺术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徐悲鸿先生把西方画法引入了中国,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吸收了外来营养。黄胄先生继承了二人之长,并且将其扩大化。他把西方的素描与中国笔墨结合的很成功,更加突出了所塑造对象的生动性和笔墨的流畅性。古时候士大夫画家看人民群众是俯视,解放后画家看人民群众是仰视,应该看人民群众是平视,黄胄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完全走了一条生活之路,并且完全走进了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黄胄先生则更彻底,他认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种艺术观的真正形成在黄泛区的写生期间:他自己曾说过,黄胄先生的黄泛区写生可以说是他的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两次黄泛区写生对于自己非常重要。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主义奋斗,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到处是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作为画家必须反映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如果把黄泛区看作黄胄艺术观产生转折的地方,那么新疆是他艺术生活的基地。1949年参军后,黄胄来到了新疆,从此一生与新疆结缘,创作了大批反映祖国大西北的作品。

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是黄胄绘画的重要题材,为了更好表现沙漠中绿洲上能歌善舞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豪爽奔放的性情,为了表现祖国的西北边疆之美,他多次到新疆各地深入生活写生作画。几十年来,他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为了画好俩位牧民,他赶了200多里路。因为他与当地牧民情感是那样交融,对当地牧民生活是那样熟悉,所以他笔下表现的一切都很传神、都很可亲和自然。

黄胄先生笔下不仅仅描绘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千姿百态、非常真实,其它方面的内容也是如此。要达到如此,仅深入生活也是不够的,还要观察和研究生活。据说,一次黄胄先生乘车外出,一只马蜂落在了他的袖口上,他竟然不让别人把马蜂赶走,还笑着说这是难得的一次观察机会。病重住院期间,他躺在病床上还观察研究窗外枝头上的小鸟。黄胄先生也曾说过:“几十年来,我敢于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