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收复襄阳之后,赵构为何不允许他扩大战果?

 梦想童年594 2022-04-14

北宋灭亡后,襄阳最初是由李孝忠占据着。李孝忠被范琼打败后,襄阳渐渐就被桑仲占据了。

李孝忠破襄阳府,守臣直徽猷阁黄叔敖弃城去。孝忠入城肆焚掠,尽驱强壮为军。

始,范琼讨李孝忠,至襄阳,留五百兵戍守,使东南第五将徐彦领之。仲故识彦,遗以刀,千秋怒其通寇……千秋弃城奔中庐,仲遂据襄阳。

桑仲与岳飞有着相似的起点,那就是都在杜充手下工作过。

及充为留守……时岳飞自太行山王彦军中归京城,为统制,与桑仲、李宝皆屯于京城之西。

岳飞收复襄阳之后,赵构为何不允许他扩大战果?

后来,岳飞与桑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那是因为,桑仲霸气冲天,大有成佛成祖的样子,所以没有一直积极向体制靠拢,而是割据一方,试图打出一片天下来。

岳飞则从始到终,都是一心想融入体制,混出一番名堂来。

对于他们这种选择,我们很难说,谁的更正确。

许多人总认为,岳飞应该如何如之何,总而言之,岳飞如果不跟着赵构混,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问题是,翻开那段历史,不跟着赵构混的人,都是什么下场呢?

不是被当作贼寇砍了脑袋,就是跟着金国共建王道乐土去了。岳飞如果就混成这副德性,他还是历史上的岳飞吗?

当然了,最美好的结果,自然是岳飞不跟赵构混,然后拳打大宋、脚踢大金,恢复我汉唐盛世。

问题是,这种结果,应该只能在意淫的想象中出现。

说回桑仲,因为他霸气冲天,所以最初混得比岳飞好。在岳飞跟着杜充,还是一个团级军官时,桑仲就已南下割据襄阳,成为一方藩镇了。

当时的桑仲是标准的军阀,而且完全是叛军的风格。因为,他们公然杀戮政府官员,而且还一心想杀入巴蜀,只是因为无法打败王彦,所以无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

癸未,襄阳镇抚使桑仲陷邓州,杀右武大夫、淮康军承宣使、河东招捉使、知汝州王俊。

仲既陷均、房,有窥蜀之志,拥众犯金州白土关,彦以官军保长沙平。仲故为彦部曲,以书请曰:“仲于公无所犯,愿假道入蜀以就食耳。”

……彦曰:“今敌在陕西,若贼至安康,则四川腹背受敌矣。敢有言避贼者斩!”

只是桑仲愿意高举南宋的旗帜,而且南宋中央政府为了拉拢他们,所以彼此并没有撕破脸;所以面对桑仲军阀、甚至叛军的作派,政府也假装不知道。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面对桑仲、王彦之间的战争。政府并没有说谁是谁非,只是劝他们以国事为重,不要再打了。

己丑,诏襄邓镇抚使桑仲,金房镇抚使王彦,释怨体国,不得自相侵扰。

甚至而言,桑仲被政府诱杀后,政府还给予他烈士的待遇。

后镇抚司参谋官赵去疾归朝,帝问仲何如人,去疾曰:“忠义人也。”帝问其说,去疾曰:“仲尝为臣言,必欲取京师以献朝廷,第乞二文资以禄其子。”帝恻然感动,授仲二子昕、维将仕郎。

桑仲死后,李横作为桑仲的继任者,继续割据着襄阳。

桑仲活着的时候是襄阳、邓州镇抚使;桑仲死后,李横继续占据襄阳,政府授予李横襄阳镇抚使之职。

岳飞曾派人劝降李横,但李横没有搭理他。

初,横之在襄阳也,岳飞遣统领官张宪招之,不从。及横自黄州渡江,飞责横不相从之意,横引罪而已。

岳飞收复襄阳之后,赵构为何不允许他扩大战果?

总的来说,当时的襄阳就是宋、齐(金)之间的一块缓冲区,所以在南宋开国后六七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由军阀甲、军阀乙割据;或是由官员甲、官员乙管理。

至少,大多数人说起曾占据(或坐镇)襄阳的李孝忠、程千秋、桑仲、李横,跟说起张三、李四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很多谈论宋史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几个人。

在宋金进入相持阶段后,李横割据襄阳,实在有点看不到前途了,因为这种缓冲区,经济是难以发展起来的,所以李横一直为后勤发愁。事实上,岳飞收复襄阳后,也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于是只能把主力南撤到了鄂州。

时襄阳粮乏,横不能军,乃引兵而北。

江西安抚大使赵鼎奏:“……近有自襄阳来者,言横正缘乏食兼无衣,则其出兵固非得已。望诏有司时有资给,使横衣食足,则不假它图,然后责其守疆待敌,不得因小利出兵,则可久之计矣。”

襄阳府等六郡“久罹兵火”,当地百姓“或被驱虏,或遭杀戮,甚为荒残”,“百里绝人,荆榛塞路,虎狼交迹”,“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屋荡尽,而粮饷难于运漕。”

为了免于千里运粮,造成根本不能承受的后勤负担,岳飞只能将大军撤走,而留少量兵力戍守。摘自王曾瑜《岳飞新传》

李横在襄阳地区,一直为后勤困扰,当时有三种出路。

第一种出路,就是在襄阳搞大生产运动。

只是这种方法似乎难以实现。因为,这种缓冲区,随时有可能变成大战场的,谁没事会往这种地方迁徙呢?

岳飞收复襄阳后,希望赵构给襄阳调拨更多的物资,赵构说了,现在国家需要做的事很多,如果控制襄阳,就是让帝国耗费国力,把大量的物资向北调集,那我们不如暂时把襄阳当成缓冲区看待,总而言之,留一支军队在襄阳就可以了,主力撤回鄂州。

敕岳飞:朕具闻卿已到襄阳,李成望风而退。朕虽有慰于心,而深恐难善其后……若多留将兵,唯俟朝廷千里馈粮,徒成自困,终莫能守,适足以为朕忧。

第二种出路,就是向南宋方面扩张。

这似乎也是看不到出路的;因为南宋中央军一再扩张,各种叛军都被收编、或是被清理出局,李横向南宋方面扩张,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第三种出路,那就是向伪齐方面扩张。

从表面上看,这应该可以选择的。因为和金国打仗,李横没有多少信心,但是和伪军打个仗,李横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问题是,金国不可能坐视有人侵占伪齐地盘的。

李横向伪齐方面扩张的结果,就是开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我们知道,岳飞后来打过颖昌大捷。李横在此期间的北伐,也曾攻克过颖昌。

颍昌捷奏至。诏李横再进翊卫大夫,加赐空名告身一百,京西山寨并听横节制。

只是,后来金军大举反攻,李横只能向南转进了。

不管怎么说,襄阳以前是宋、齐(金)的缓冲区,现在被齐(金)占据了。南宋多少有点没有安全感,于是就决定派军收复襄阳。

大宋收复襄阳时,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恢复到李横北伐前的状态。

岳飞收复襄阳之后,赵构为何不允许他扩大战果?

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历史背景下,大约就会知道,岳飞收复襄阳的难度与战略意义。

第一、岳飞收复襄阳时的对手是李成,绝不是金国。

第二、有众多北方南撤的藩镇大佬调拨到了岳飞帐下。最著名的是牛皋、董先,这两个人都是岳家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这是岳家军继续扩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北复襄阳前,又让岳飞节制了崔邦弼、颜孝恭等人的军队。

第三、严格地说,襄阳只是几个月前才丢失的;所以,赵构交给岳飞军事任务很简单,那就是恢复到李横北伐前的状态。

因为赵构明确表示,战争的目标就是收回李横从前的地盘;在这种背景下,伪齐自然不会玩命相争,所以收复襄阳的战争,并没有演变成宋、齐(金)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因为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就是恢复不久前的缓冲区。所以,赵构一再告诫岳飞,千万不要提出北伐、收复中原的口号;伪齐军队撤退,也不要越界去追赶,你敢擅自扩大战争目标、范围,即使取得胜利,也会处罚你的。

“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必加尔罚。”

“不得张皇事势夸大过当,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

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赵构提出这种要求,并没有任何值得非议的地方。因为南宋的中央军扩编,还没有真正完成;而且南宋的重要防范地点在淮南,如果在中游盲目扩大战果,让整个南宋的战略布局发生改动,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许多人总是说,赵构竟然不让岳飞擅自扩大战果,甚至警告岳飞,如果敢擅自扩大战果,就算胜利也要处罚,可见赵构就是一个卖国贼。

其实呢,整个战略是一盘棋,如果为了一个局部的胜利,一个子的得失,让全局陷入被动,这能被称为好棋手吗?

从襄阳一路向北,在南宋没有做好决战的准备前,拉开宋金决战,真是一种好方法吗?

因为,从这里扩大战果,南宋所有的军队,就会围绕这一点做出全盘的变化。

收复襄阳后,岳飞向赵构申请物资时,赵构对他说,如果你能就地解决最好,否则,你就把主力撤回鄂州。总而言之,我们不必在襄阳屯扎太多的军队,只要保证伪齐不能占据襄阳就可以了。

在赵构看来,如果收复一块失地的结果,就是帝国不断向那里输血,那收复这块失地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更主要的是,现在大举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把过多的血输到襄阳,会破坏整个战略的。最简单而言,当时的杨幺之乱还没有平定。

因为,当时的襄阳只是一个缓冲区,所以在宋收复襄阳的难度,并没有传说中那样大;至于防守襄阳的难度,就更简单了,至少在岳家军主力撤回鄂州后,伪齐也没有试图收复襄阳。

宋军主力如果驻扎在襄阳,整个战略格局就会发生变化。

宋军主力如果驻扎在襄阳,大宋的战略物资、军队就得向长江中游倾斜。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伪齐(金)也会向长江中游调集更多的战略物资、军队。

对于这种改变,南宋政府是不敢承担的。因为,大宋军事重心移向襄阳,两淮地区就会变得薄弱,一旦那里出了问题,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因为长江中游出现问题,南宋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如果长江下游出现问题,帝国的军政中心,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所以,赵构告诉岳飞,你这种建议也许不错,问题是,这怎么看,也好像是在拿国家豪赌。

帝曰:“朕驻跸于此,以淮甸为屏蔽。若辍淮甸之兵,便能平定中原,朕亦何惜?第恐中原未复而淮甸失守,则行朝未得奠枕而卧也。”

岳飞收复襄阳之后,赵构为何不允许他扩大战果?

基于岳飞的角度,自然希望帝国把军事重心向中游转移。因为这样一来,岳家军的军事地位就会更上一层楼。

后来,岳飞一再希望赵构给他增兵时,赵构明确告诉岳飞,如果你觉得自己兵力不够用,我可以调拨其它军队过去;但是,说到给你增加兵力,你想也不用想。因为,俗语有云,尾大不掉。

壬戌,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请增兵,帝曰:“上流地分诚阔远,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诸将之兵,已患难于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今之事势虽未至此,然与其添与大将,不若别置数项军马,庶几缓急之际易为分合也。”

赵构的这种选择是不是正确,我们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与赵构卖国不卖国毫无关系。

岳飞的建议是不是正确,我们也很难说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北伐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绝不是赵构一声令下,就能实现的事。

许多人总认为,既然岳飞能收复襄阳,而且还有能力继续向北打;所以只要赵构不拦着岳飞,岳飞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实呢,这就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大宋把战略目标锁定在襄阳一线,齐(金)自然不会全力以赴地和大宋争夺,在这种背景下,岳飞自然能打出大胜仗;问题是,如果大宋把战略目标锁定在汴梁一线,甚至是河北地区,齐(金)能不全力以赴地和大宋争夺吗?

这就好像,李横只是军阀甲、军阀乙的将领,但是他能长久地占据襄阳;甚至大举北伐,都可以攻克颖昌。问题是,如果引得金军大举反攻,他能扛住吗?

岳家军虽然很牛,但是岳家军独力应对金军,也就是在岳飞演义中才会出现。因为,南宋当时有五大军区,如果岳飞一个军区就能应对金军,那南宋真是分分钟钟就可以吊打金国了。

岳飞收复襄阳之后,赵构为何不允许他扩大战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