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去疯”和“宅在家”的孩子,谁长大后更有出息?

 谢耳朵馆长 2022-04-14
原创、深度、格调
孩子的幼年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孩子在这个时期由于个人偏好、家庭环境等因素分化出不同的性格倾向,有点内向一些,喜欢“宅在家”,而有的孩子则会更加外向一些,乐于与同龄人交往,经常“出去疯”。
其实无论孩子的人格类型如何,都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正是孩子们个性的独特之处,但从长远来看,喜欢“宅在家”和“出去疯”的孩子,长大之后的前途和个人选择都会展现出差距,下面就让我们从多角度来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善于交际,结交更多的朋友,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在集体生活中不受欢迎,但事实上,每一种性格都各有优劣,作为父母,不需要过于焦虑,只需要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适合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当中,相信他们自有自己的精彩。
在心理学上,第一次提出性格中内向和外向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根据他的观点,一个孩子喜欢“独处”或是“热闹”,这是他性格的因,而并非果。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喜欢“出去疯”的孩子“吃得开、善交际、有出息”,而喜欢“宅在家”的孩子则会“被排斥、没朋友、常吃亏”,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在童年时期也是一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喜欢独处,经常会回避热闹的场合,其实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性格,都是上天送给孩子与生俱来的礼物,根据社会心理学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中,超过80%的人是内向性格。
在成人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外向的人,处理起来人际关系总是显得格外的得心应手,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领导力非常强,很擅长协调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事业上,交际上确实会有很大的优势。
但家长们也没有必要逼着内向的孩子一定要打破自己的规则,成为世俗意义上的优秀的孩子。
对比“宅在家”的孩子,经常出去接触人和事物的孩子会更加开朗友善,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明晰自己的性格偏好、形成自己的判断。
与此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使在成人之后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也会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更快地恢复到最佳的生活状态。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们的家长,除了要注意保护并发展孩子的兴趣之外,培养孩子独立、坚强、勇敢的性格特质。
同样也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让孩子在人际交往学会适度、把握分寸。
但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家长也不应过分苛责,反而要多加尝试去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不要盲目地为孩子贴标签或者是为孩子的人生设限,因为孩子喜欢“宅在家”就认为他们胆小,害羞,冷漠,死脑筋。
社交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是十分损耗能量的一件事,不同于外向的孩子把社交看作是充电,内向的孩子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真正的放松。
袋鼠跳走,螃蟹横行,而向日葵则喜欢迎着太阳,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所热爱的、所追求的都不一样,作为家长理应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接纳,世界这么大,物种的多样性尚且都数不胜数,我们就更不应该对我们的孩子强加负担,正是因为孩子们不同的性格,才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受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意义。
如果孩子愿意,那就拿出耐心,陪着孩子一起循序渐进,让孩子感受拥有更多朋友的乐趣和幸福感,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不要勉强,只要孩子自己没有觉得不舒服,我们就只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就好。
就像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无论孩子是喜欢“宅在家”还是喜欢“出去疯”,都是他性格形成的结果,而不是他性格选择的结果。
由此可见,尊重孩子内向或是外向的性格,才是身为父母应当做的,而且我们要纠正的观点是,内向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也会有相当大的可能获得成功。因为内向的人,有自己的内心力量,反而会更少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并非是性格缺陷,而是促使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原生驱动力。如果家长生硬地去改变孩子的性格,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异常痛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调查显示,喜欢“宅在家”性格内向的孩子,长大后成功的概率并不低,甚至比外向开朗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的身上,具有一些外向孩子不具备的特质。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谨慎小心、专注力强、有定力、爱思考、平和无惧。在这个疯狂内卷、愤世嫉俗的年代,他们的存在令人感觉到平静而有力量。
喜欢“宅在家”的孩子往往也是内秀的孩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小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翻看百科全书,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长大后,比尔盖茨还喜欢待在地下车库,一个人捣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乐意跟人交流。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宅在家的时光显得平静而美好,他们不会像父母所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到很孤独,反而他们有了思考的空间。所以如果家长们还在为孩子的性格内向感到焦虑和着急,那看起来会有些多余,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都各有利弊,不分伯仲。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好运来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