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king9413 2022-04-15

关于历史,胡适有这么一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此话虽然偏颇,但也不难看出历史这东西往往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出现许多模糊不清之处,从而引起诸多猜测与争论。

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个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的人物。

他曾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多次出使天竺,并在一次天竺之旅中,没靠唐朝一兵一卒便做出了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更让人深觉离奇的是,如此传奇的人物却没有在正史上见到多少身影,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学界视作民间杜撰的传说,无数学者因他的存在与否而针锋相对。

这位引发学界争论的人到底是谁?他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行下壮举的他又为何不见于正史呢?

要解答关于他的疑问还得从90年代西藏一座将要被炸毁的石碑说起。

文章图片1

神秘石碑

1990年,时任川大考古教研室副主任的霍巍无意间得知了一个消息,此时的他还没意识到,这个消息将在之后将为唐代中西交通史翻开重要的一页。

当年6月,正在西藏进行文物普查的霍巍迎来了吉隆县宗嘎乡乡长罗桑的拜访。

文章图片2

对方来见他,是有个消息要告诉他,与消息同来的还有一个请求。

罗桑告诉霍巍,在他们乡附近有一块刻满文字的神石。

从他记事起乡里老人便常去那里朝拜,很可能是几百年前的老物件,现在乡里修水渠要炸掉这块神石,所以他希望霍巍能去看看神石,查查有没有历史价值,好让上面保留这块神石。

听到这个消息后,霍巍瞬间来了精神,他离开天府之国跑来西藏偏僻处执行为期三年的考古,为的就是能在这有新的历史发现。

现在罗桑的消息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无论对方的消息能否让他如愿以偿,霍巍都很有兴趣去对方提到的地方考察。

文章图片3

答应罗桑会去考察后,霍巍之后又联系到负责水渠的县委刘书记进行打听。

对于神石的历史,刘书记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的确有这么一块石头,上面有些模模糊糊的汉字,大概是清代赵尔丰时期刻的吧,你们可以去看看重不重要,不要紧的话,过两天群众开渠就要把它给炸掉了。”

刘书记的答复更坚定了霍巍查看神石的心。

文章图片4

得到消息的第二天,做好准备的霍巍便领着团队乘车出了县城,去往他们这次的目的地——马拉山。

马拉山在吉隆县以北约四五公里处,穿过东西两面起伏的山脉往南走,便可出境至尼泊尔,在古代算是关键地理位置,这也是霍巍听到消息后便来此的原因之一。

这是霍巍敏锐的学者直觉,根据过往考古历程来说,重大考古发现大多出现在墓葬或者边境,在关涉古时关隘的边境,很多古人都有立碑记事的习惯。

文章图片5

这块罗桑口中的神石,在霍巍看来,很可能是一块古时的记事石碑,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被磨得不成样子了。

来到马拉山后,在罗桑的带领下,霍巍团队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找到了神石。

这块神石在马拉山西北方向海拔4130米处的崖壁上,其下就是藏语中名为“鲁玛满久”的小季节河,也正是“鲁玛满久”的季节性流动让村民们想修建水渠进行调节,这才引来了霍巍等人。

最开始时,霍巍远眺着神石并未觉得有何稀奇,但当霍巍对神石完成清理,看清上面的文字后,霍巍突然意识到,自己来藏的目标要完成了!

文章图片6

探秘真相

“这是古人篆刻的石刻。”

凑近看到神石后,霍巍第一时间下了结论。

在最初时他本以为此地神石是石碑风化形成的,但现在看来与其说这是石碑,不如说是石刻。

这块神石并非独立在崖边,而是篆刻于崖壁之上。

文章图片7

在高宽约莫1米的石壁上,约莫2cm见方的文字工整地印刻在上,伸手摸去,石壁文字上还有着浓浓的酥油,据莫桑介绍,涂抹酥油在上是他们当地的朝拜仪式。

因为酥油太多,再加之长年风化,此时石壁上的文字几乎看不清模样,只能确认应当与我国象形文字同出一源。

为了考察石刻文字,霍巍从车上取出汽油喷灯,烧热了一锅温水,开始对石壁逐行逐字地进行清醒。

让霍巍没想到的是,才清洗没多久,石刻开头几个他辨识出来的文字便让他眼前一亮。

文章图片8

“维大唐显庆三年,大唐驭天下之……”

这是块唐碑!

一时间,发现刻文时间的霍巍又惊又喜,他本以为石刻是清代产物,如今却有了意外之喜。

要知道,唐朝乃是我国历史上可谓外交最为积极的朝代,唐朝刻于边境附近的文字很可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发现崖上的文字很可能是唐代产物后,霍巍团队加快了手上的清洗与辨认工作。

在一番努力后,这块村民口中的神石,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本来样貌。

文章图片9

在崖壁上,这块石刻阴刻楷书,字面用阴线细刻方框间隔,还存有的文字共24列,共312字,题铭额题为隶篆字幅约5厘米见方,上书“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大字,从右至左排列,正文竖排。

虽然因为年代已久,“大唐天竺使出铭”上的文字残缺严重,已经无法连贯成文。

但霍巍通过残存的文字与专业知识还是读懂了文字内容。

文章图片10

这块“大唐天竺使出铭”详细记录了大唐显庆三年六月(公元658年),大唐使节不远万里,在出使古代天竺(今印度)途中路经吉隆时感慨抒怀,勒石记事的过程。

而文中的大唐使节,便是因存在与否在学界引发诸多争议的王玄策。

在之后的回忆文章中,霍巍毫不掩饰自己那时的欣喜若狂。

文章图片11

“从清洗干净的石刻额题上,一排每字约5厘米见方的篆书也显露出来,虽然有些漫漶不清,但却可以准确地识读'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左书大字。直到这时,我们方才确信,眼前这通下半部已残的摩崖石刻,既不是一块西藏常见的宗教信拜物,也不是所谓赵尔丰所刻的石碑,而的的确确是一通唐代碑铭,从碑铭的书体、行文格式,也都确凿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面前,我们强压下内心的激动,加紧进行清洗,当时已经预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会让世人震惊的考古新发现。”

霍巍从事考古多年,早已见惯风雨,但这次的发现依旧让他激动万分。

在解读出文字内容后,霍巍便意识到自己超额完成了来藏的目标,他将作为亲历者,为中国唐代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文章图片12

在“大唐天竺使出铭”发现前,学界对唐代中西交往史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王玄策,还是关涉出使路线的蕃尼古道,学界都对其存在与否有着极大的质疑。

但通过这次发现,这些争议都将被画上句号,王玄策、蕃尼古道等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的真相,都通过这次发现从沉寂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浮出了水面。

文章图片13

玄策其人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

在民间传说中,王玄策总是以大唐第一猛人的形象出现。

原因也很简单,这位猛人曾经没靠大唐一兵一卒便灭了曾经的印度——天竺国。

一人灭一国,这样的壮举足以让后事传唱许久,夸赞一句厉害。

但相对于这些民间传说,历史学界却对王玄策此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文章图片14

在历史文献中,做出一人灭一国壮举的王玄策几乎没有被提及什么。

在有记录的文献中,王玄策的为官记录仅仅只有一个曾任黄水县令和升任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这样卑微的官身搭配上王玄策的光辉事迹,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基于此,学界始终对王玄策的存在以及事迹抱有怀疑态度。

但当“大唐天竺使出铭”被发现后,王玄策的存在终于被证实了。

文章图片15

而让王玄策名满天下的壮举,便是发生在“大唐天竺使出铭”刻录的10年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第二次接任使者使命,带领蒋师仁等一行30余人出使天竺,去往异域传播大唐国威。

因为过往已有出使经历,一路上沿着旧路出使的王玄策并未遇到什么意外,反倒是途径的各个国家争先恐后地前来拜见,送上各种朝贡礼品。

正当王玄策以为出使会继续顺利进行下去时,到了天竺地界的他却迎来了当头一棒。

文章图片16

原来,王玄策出使天竺的途中,戒日王尸罗逸多刚好死了,趁着老王已死,新王未立的混乱关头,尸罗逸多的大臣阿罗那顺直接篡位成王,自称伏帝。

篡位成功后,阿罗那顺可能觉得大唐使节不是来和他做朋友的,想着与其让对方回去告密,不如直接先下手为强,于是直接派兵去截杀王玄策。

面对人数众多的天竺军队,仅有三十余人的使节团队自然抵挡不过,当射完最后一根箭后,王玄策一行人直接被天竺士兵一拥而上全员抓获,队伍中的财物贡品也全都被一抢而空。

文章图片17

幸好的是,当晚王玄策便趁着天竺士兵沉浸享乐中时借着夜色跑了出去,与他一同跑出去的还有副使蒋师仁。

逃出生天后,这位大唐第一猛人没像一般人那般夹着尾巴逃回国去,反而开始思索起报仇的办法。

使者被抓,财物被劫,这哪是打王玄策的脸啊,这是打大唐的脸!

作为大唐使者,王玄策下定决心要让这个所谓伏帝知道什么叫大国之威。

文章图片18

能作为一国使节的没有脑子笨的,王玄策很快就想到了惩戒阿罗那顺的方法——找人借兵。

那找谁呢?一个关键人物浮现在了王玄策脑中——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的第33任赞普,是实际上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此时松赞干布已经迎娶了文成公主,与大唐是姻亲关系。

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吐蕃日益强大,成为了周边数一数二的大国。

无论是从借兵可能性,还是从国家实力上考虑,找松赞干布借兵都是最佳的选择。

而且,从利益上考虑,王玄策也很确定对方愿意帮他这个忙。

文章图片19

首先,作为大唐的姻亲,吐蕃在涉及大唐尊严的问题上出面帮忙了,势必会在之后获得大唐的善意与回报,甚至获得千金买千里马骨的回报也未尝不可。

最关键的是,天竺此时经过内乱,国力大受损伤,王玄策借兵攻打天竺,成功以后,作为远方大唐使者的王玄策难不成还能留下来瓜分土地和财富?受益者还不是吐蕃这些周边国家。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关节,作为一名小小使者王玄策才敢在国外向吐蕃借兵复仇。

文章图片20

精准的判断与机敏的口才,是王玄策实现一人灭一国壮举的根本原因。

在王玄策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的游说下,王玄策如他所料般获得了吐蕃1200名精兵支援,同来支援的还有吐蕃姻亲泥婆罗7000余名骑兵。

拿着这近万士兵,王玄策直接杀回了中天竺国。

与阿罗那顺在茶和罗城激战三天后,王玄策大败阿罗那顺,攻破国都,擒拿国王,实现灭国壮举。

文章图片21

《旧唐书》中对此战的辉煌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此战过后,天竺其他国家震惊不已,纷纷向王玄策送来贡品以示臣服。

一人灭国后,王玄策带着诸多贡品凯旋而归,李世民大喜。

“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

文章图片22

毫无疑问,王玄策一人灭国的壮举足够惊人,无论是遭袭后冷静思索复仇方法的应对,还是借兵时展现出的敏锐判断,都足以证明王玄策的能力。

但可惜的是,在那个名将如云的大唐,仅有小官挂身的王玄策并不能再留下太多笔墨,以至于后世甚至因为记录太少而怀疑其真实性。

对于王玄策为何之后笔墨不多,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推测。

文章图片23

日本学者田中芳树曾幽默地表示道,很可能是《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太过精彩,以至于淹没了同时代的王玄策,而在小说中败下阵来的王玄策,在正史中又因为官职太低,不可能有单独的立传。

还有学者推测,虽然王玄策三次出使天竺,并完成一人灭国的壮举,使得大唐威名响彻海外,但对大唐而言,王玄策的举动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当时天竺内部已乱,即便王玄策不进行复仇,它也不会对大唐有任何威胁,所以现在看起来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文章图片24

虽然在当时而言,王玄策的壮举并未引起太多重视,但他在第三次出使时立下的石刻却为我国历史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

作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唐朝及天竺国之间往来经历的重要文物,2001年0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铭作为公元658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这一珍贵石刻仍就在西藏吉隆县受人观摩研究,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亮。

文章图片25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镌刻在这块碑上的真实历史》

中国文物报《西藏吉隆县境内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碑》

光明日报《霍巍教授畅谈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与融合》

西藏考古网《蕃尼古道上的考古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