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彩云学习穴位:20个阳穴

 钱要向我飞 2022-04-15

阳光总在风雨后

  温馨提示:以“阳”命名的穴位,涉及了7条经脉的18个穴位,2个经外奇穴。所有的阳经都有以阳命名的穴位。

  大肠经: 商阳、阳溪
  胃经: 冲阳
  小肠经: 阳谷 
  膀胱经: 会阳、委阳、阳纲、合阳、跗阳
  三焦经: 阳池、三阳络
  胆经: 阳白、膝阳关、阳陵泉、阳交、阳辅
  督脉: 腰阳关、至阳
  经外奇穴头顶部: 当阳、太阳

  所有以“阳”命名的穴位,都有提升人体阳气的作用,阳气乃人体的动力之源,都有舒筋、通络、解热的作用

阳交穴

Image

    阳交穴,属足少阳胆经。阳交是阳维脉的郄穴。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

    外侧为阳。交,指交会。穴在外踝上七寸,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会,故名阳交。

    外侧为阳,交指交会。交,又为震卦。东方阳春之气,正少阳之应也。本穴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为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针灸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

Image

      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Image

     阳交穴,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阳交穴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作用。

    阳交穴系阳维脉之郄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惊狂,癫疾,胸胁满痛,膝股痛,下肢痿痹等证。

     作用功效:理气降浊,舒筋活络、理气降浊。

    主治病症: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肝炎、胸膜炎、喘息、脚气、面肿等。

    按摩手法:以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节向下按压阳交穴,并作圈状按摩。 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阳交穴,每次1~3分钟,可治突发头痛、乳腺痛、坐骨神经痛等症。

阳辅穴

Image

     阳辅穴,属足少阳胆经。阳辅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阳为阴之对,外为阳,辅即辅骨,指腓骨,此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故名阳辅。

     外侧为阳,辅,指辅骨,即腓骨。穴在辅骨外侧前缘,故名阳辅。

     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小腿骨……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在此指如车之有辅。腓骨为胫骨之辅,小腿骨古称辅骨,内侧称内辅,外侧称外辅,外辅骨又单指今之腓骨。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子午流注说难》:“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属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

Image

      阳辅穴。“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
     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阳辅穴”。

Image

    阳辅穴,清热散风,疏通经络

    阳辅穴有疏肝调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阳辅穴系胆经之经穴,有清肝胆热、疏经活络之功。所治多属寒性之阴证,亦扶阳以抑阴也,如全经上下风痹肿痛,俱可取之。

      作用功效:舒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偏头痛、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半身不遂、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腰痛等。

     按摩手法:以食指和中指指腹揉按阳辅穴,有酸、胀、痛的感觉。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用力上下推动阳辅穴1~2分钟,每5分钟按摩1次,共按摩4~5次,可治疗熬夜出现的头晕、口苦等症状。

阳溪穴

Image

    阳溪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别名中魁。阳溪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阳为阴之对,指阳经;溪即沟溪,此穴属手阳明经,局部呈凹陷,像山间沟溪,故名阳溪。

    手背为阳,筋骨间凹陷处类似山溪。穴在二骨(桡骨、鷹骨)二筋(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艘)之间凹陷处,穴当阳位,故名阳溪。

   溪,同谿。《黄帝内经素问》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行,居手腕的背侧,其位属阳,当伸拇长肌腱与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

Image

    阳溪穴,“阳”,即热,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形似小溪,故名“阳溪”。

Image

    阳溪,清热散风,通利关节

    阳溪有祛风泄火、疏筋利节作用。

   手阳明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均与头、目、耳、齿有联系,故阳溪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

    癫、狂、痫证多由心、肝痰火蒙蔽清窍所致,阳溪为五输穴中的经穴,五行属火,火乃肝之子、土之母,泻之可清心肝之火,补之可健脾祛痰,故阳溪可用于癫、狂、痫证的治疗。

    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经穴,有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的作用。所治症,略同合谷。


    作用功效:清热解毒,安神定志,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神经性头痛、眼痛、耳鸣、耳聋、牙痛、小儿消化不良、偏瘫、扁桃体炎等。

    按摩手法: 用大拇指按揉阳溪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咽部及口腔疾病。(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日常保健:拇指指腹,放在对侧阳溪穴,适当用力掐0.5~l分钟。有通腑泻热,清热止痛的功效。

阳池穴

Image

    阳池穴,属手少阳三焦经。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

    穴在手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手背为阳。穴为三焦经之原,承中渚之气而停留之,穴处凹陷似池,故名阳池。

    阳,指手背及手少阳。陷者为池。此穴在手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之凹陷中,在背为阳,其处凹陷如池,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针灸甲乙经》有:“在手表腕上陷中”,因名阳池。

Image

       阳池穴。“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
      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阳池穴”。


Image

    阳池穴,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阳池穴有舒筋、通络、解热作用。

   阳池穴为三焦经的原穴,能祛除三焦热邪,振奋三焦元气,治疗三焦热盛,循经上扰所致的头面五官病及热邪伤阴之消渴等。

    阳池穴系三焦经之原穴,有宣肺解表、开窍聪目、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肩背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


     作用功效:疏调三焦,清热泻火,舒筋通络。

     主治病症:治疗糖尿病、疟疾、腕关节炎、流行性感冒、风湿热、扁桃腺炎、前臂肌痉挛或麻痹等。

    按摩手法:手平伸,屈肘向内,翻掌,掌心向下。用另一只手轻握手腕处,四指在下,拇指在上,弯曲拇指,用指尖垂直揉按,穴位处有酸痛感。先左右后,每日早晚各按揉1次,每次按揉1-3分钟。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按摩阳池穴,可改善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褥期出现的手脚冰凉状况。

阳白穴

Image

     阳白穴,属足少阳胆经。阳白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阳为阴之对,白指光明,前额为阳,穴在前额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阳白。

     白,光明。该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之使之光明,故名阳白。

Image

    阳白穴。“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
   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穴”。

Image

    阳白穴,清头明目,祛风泄热

    阳白穴有祛风清热、益气明目的作用。

    阳白穴位于前额,近于眼部,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之功效,可主治头面及眼睑病证[8]。

    阳白穴属胆经,为阳维之会,有疏风明目作用。主治目不能视,昏夜无所见。《备急千金要方》有:“目瞳痛痒,远视视弱,昏夜无所见。”针之可使眼目重见光明。

    作用功效:清头明目,祛风泄热

    主治病症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近视、夜盲、呕吐等。

    按摩手法:先将双手用温水洗干净,将双手搓暖后两手利用指腹按压前额阳白穴,慢慢地点击按摩,力度可以由轻到重自己掌握,速度缓和,不要太快。

    特效按摩:将中指指腹置于阳白穴上,垂直揉按1~3分钟,能有效治疗眼疾。

阳陵泉穴

Image

    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

    阳陵泉穴,外侧为阳,陵,指高处,泉,指凹陷处。穴在下肢外侧,当腓骨小头前凹陷处,故名阳陵泉。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

    阳,阴、阳之阳。陵,大阜也。泉,指水流自地而出。阳陵,指人体外侧局部之隆起处,经气深聚为泉。此穴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脉之所出,因喻犹阳侧陵下之深泉也。内与阴之陵泉遥相对应,故名阳陵泉。

Image

     阳陵泉穴,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
    阳陵泉穴。“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 。
    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Image

    阳陵泉穴,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作用。

    阳陵泉具有疏肝利胆、和解少阳、清热利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

    阳陵泉是胆府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故可疏调肝胆、降逆止呕,治疗肝胆病。

    经脉循行于下肢,经筋“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且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故可强筋骨、通经络,治疗经脉病。

    少阳为风木之经,肝胆火盛,热极生风,可发小儿惊风,阳陵泉可清泄少阳、平肝熄风而治之。

    阳陵系胆经之合穴,又是八会穴之筋会。有清泄肝胆、舒筋利节之功。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

    作用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舒筋利节。

    主治病症: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炎、小儿午蹈病、下肢麻木、脚气、脉管炎、习惯性便秘等。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垂直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先左后右,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阳纲穴

Image

   阳纲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阳为阴之对,纲即统帅,此穴与胆俞平,胆为甲木,统领阳气,故名阳纲。

    阳,意指六腑。《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纲,有督统之义。本穴属膀胱经,与胆俞平。胆为中正之官,中正为阳道之纲纪,肝为将军,胆主决断。肝胆依辅,阳纲之气得以伸张矣。本穴适当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之上,《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而为脏腑之统纲,故名阳纲。


Image

     阳纲穴。“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
     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穴”。

Image

    阳纲穴,疏肝利胆,健脾和中

    阳纲穴有清胆胃、化湿热的作用。

    阳纲穴有疏清肝胆湿热作用,治身热消渴,食不下,小便涩,肠鸣,目黄等症。

       作用功效:疏肝利胆,健脾化湿,散热降火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胸膜炎。心脏内膜炎、肌肉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阳纲穴进行点揉,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次3分钟。

    特效按摩:经常用按摩槌敲打的方式刺激阳纲穴,可调理肝、胆、胃疾病引起的疼痛。

跗阳穴

Image

    跗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

   跗指跗属部,阳指跗属上。穴在昆仑穴直上三寸处,正当跗属部上方。

   跗,有足背之义。《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龙龛手鉴》云:“足上也。”通附,从属、靠近之意。阳,背为阳,上亦为阳。因足太阳之络(飞扬)别走足少阴肾经,阳气将尽,从此阳经已络于阴经,实有附属阳气之意,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与附丽而行,故在飞扬络穴之下,设此穴为跗阳。

Image

    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

Image

    跗阳穴,清头风、疏筋络

    跗阳穴厥阴舒筋活络,退热散风的功效。

    跗阳穴为阳跷脉之郄穴,阳跷脉主运动,凡运动功能障碍、行走困难、屈伸不利等下肢病均可治疗。

    跗阳穴系阳跷脉之郄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以上数穴,俱有关于筋,以其俱   近于腨肠也,此肌名曰腨肠,则其既关于踹,又关于肠,其治疗可知有关于筋也。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疾病:腓肠肌痉挛、腰腿痛、下肢瘫痪、面神经麻痹、踝关节红肿等。

   按摩手法:指揉跗阳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令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医者以两手拇指或屈拇指的指间关节桡侧,分别轻揉跗阳穴3-5分钟,再逐渐加大指力,“得气”时,嘱患者左右活动腰椎各关节2-3次;再轻揉该穴3-5分钟。最后配合掌揉法于腰患处治疗1-2分钟结束,每日治疗一次,每次二十分钟,三次为一疗程。

    特效按摩拇指指节刮按跗阳穴1~3分钟,对外踝肿痛、脚麻痹等病症具有明显疗效。

委阳穴

Image

   委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委阳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三焦的下合穴。委即弯曲,阳为阴之对,外属阳,此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委阳。

     穴在膝腘横纹外侧端,平于委中。因穴在委中外侧,故名委阳。

     委,曲也,为委曲顺从之貌。阳,外为阳。本穴在膝胴横纹外侧端,平于委中,外为阳,故以为名。

Image

    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Image

    委阳穴,舒筋活络,通利水湿

    委阳穴善于治疗相应的三焦腑病。

    委阳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其经脉循行腰部、下肢部,腧穴又位于下肢胭外侧部,故又可治疗腰背、下肢等的经脉病。

    膀胱、三焦具有调节水液代谢之功,故取委阳穴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而致的疾病。

    委阳穴有舒筋利节之功,其所治症为胸满、腋下肿、身热,筋急、瘘厥、小便淋漓,以其有关膀胱、肾两经之病。


    作用功效:清泻下焦,利水通淋,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膝关节炎、下腹部痉挛等。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的指腹点揉委阳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即可,两侧委阳穴可交替点揉,也可同时点揉。
    特效按摩:用大拇指点到委阳穴上,用力向内揉按,每次左右各1~3分钟,可降血压,治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

合阳穴

Image

    合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合即汇合,阳为阴之对,本经自项而下分成两支,行至委中与本穴则合而下行,故名合阳。

    合,指会合。阳,指小腿后、上部。本穴正当小腿后、上部,腓肠肌二头相会合处,故名合阳。

    合,会合。阳,指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自委中行来,出腘窝之凹,而达腨肠肌之凸。凡物体以凹陷为阴,凸突为阳。《黄帝内经素问》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本穴在膝胭下,为足太阳两支线相合之处,足太阳在背部左右侧,自附分穴分为内外两行,下行相遇于委中后,至此又复合为一支而下贯腨内也,故名“合阳”。

   Image


   合阳, 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Image

    合阳穴,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

    合阳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腰脊痛、下肢酸痛、麻痹、寒疝、偏坠、女 子崩带等症有效。其所治症,多为腰脊腿腹寒热偏滞之症,取合阳穴生热之阳,藉以抵御沉滞之阴,亦宣通瘀涩之意也。

    作用功效:活血调经,舒筋通络,强健腰膝。

   主治疾病:腰背痛、腰膝痠痛、肠出血、崩漏、疝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等。

    按摩手法:将拇指立起,与小腿纵线平行,用力点下合阳穴,注意要极度用力,使局部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努力上下探查,直到小腿出现麻感为佳。

会阳穴

Image

    会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故称会阳。

    会,指会合。本穴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两条阳经交会穴,并与会阴穴相对应,故名会阳。

    会,有会合之义。阳,阴阳之阳,此处阳指阳经,阳气。前会阴,后会阳。本穴在后阴尾骨尖下端两旁,为左右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名“会阳”,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Image

   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

Image

  会阳穴清热利湿,益肾固带

  会阳穴有理下焦、调二阴的作用。

  会阳穴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

  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会阳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点刺会阳穴,可治小儿泻痢。

  会阳穴补诸阳之虚,故可治阴湿之证。

  会阳穴能愈肠澼、下血及久痔诸病。

  会阳穴位置近于肛门,临床中常以治疗痔疾为主。

   作用功效:清热利湿、理气升阳,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主治病症:痔疮、便血、痢疾、带下等。

   按摩手法

   第一步: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指腹点揉会阳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每次左右穴位各1~3分钟。

    第二步:吸气时,两手掌从会阳穴沿膀胱经向上搓至肾俞穴,呼气时,两手掌向下搓,一上一下为一次,少则八次多则三十二次。

   第三步:用两手心对准肾俞穴,做三次压放呼吸动作。

   特效按摩:双手向后,手掌心朝向背部,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阳穴,有酸痛感为佳,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腹泻、痢疾、痔疮、便血等症。

冲阳穴

Image

    冲阳穴。别名会原、会骨、趺阳、会涌、会屈。属足阳明胃经。冲阳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

    冲,冲动也;阳,指足背处。穴在足背高处,有动脉冲动应手,故名冲阳。

    冲,有冲要之义。阳,与阴相对,指足背。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跗首当其冲,穴在足背最高当跌阳脉搏动处,其位高而居脉之冲要处,即冲阳之意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冲阳绝,死不治。”

    Image

    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

Image

Image

    冲阳, 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冲阳有健脾化湿、和胃宁神的作用。

    冲阳治口㖞齿龋、腹坚、寒热以及跗肿足缓等症,以经络所在导引下行也。

   作用功效清泻胃热,镇惊安神,祛风活络。

   主治病症胃痛、食欲不振、头痛、面瘫、牙痛、齿龈炎、足背痛、疟疾、精神病、癫痫、热病、下肢疼或麻痹、足关节炎等。

   按摩手法:以中指指腹用力按压冲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消化系统疾病。

商阳穴

Image

    商阳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

    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阳,外侧为阳。肺与大肠为表里,五行均属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阴金至此已转化为阳金矣,故名“商阳”。

    张隐庵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故名本穴为“商阳”。

Image

    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

Image

     商阳,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

    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商阳穴能治颈项喉齿诸疾,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为病多燥火,故商阳穴可用于治疗燥热或火邪上炎引起的头面五官病。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商阳又为五输穴中的井穴,配五行属金,有宣肺解表、泄热开窍的功效,故可用于热病、昏迷等的治疗。

    商阳穴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有秋商凉肃之意,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

   作用功效开窍苏厥,止咳平喘,清热通络。

   主治病症脑出血、高热、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喉头炎、急性胃肠炎、胸膜炎、喘息、牙痛、耳聋、耳鸣等。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尖用力掐按商阳穴,能治疗中风、昏迷、咽喉肿痛、中暑等。(此穴在指尖,按压不易,可用棒状物直接刺激。)

    保健养生: 经常用拇指尖掐一掐商阳,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对身体有强壮补益的作用。

至阳穴

Image

   至阳穴,属督脉。别名肺底。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

     至,达也,又极也。穴在第七椎节下,两膈俞之中间。背为阳,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故名为至阳。

     至,达也,又极也。阳,指心阳,背亦为阳,为阳气至盛与全身仰赖之处。穴当心后与背脊之中,自应阳光普照,万物生成,全身仰赖,而所主之病亦至多也。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当七椎之下,《针灸甲乙经》有:“在第七椎节下间。”督为阳经,背亦属阳,七为阳数,因名至阳。

Image

    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

Image

    至阳穴,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至阳穴有理气宽胸、疏肝和胃作用。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正当横膈部位,上可宽胸理气治疗肺病,下可疏肝利胆治疗肝胆疾患,为退黄之要穴。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黄疸性肝炎。督脉并行脊中,故本穴可治疗脊强、腰背痛。

    至阳穴有宽胸利膈、消热化湿之功,主治黄疸,咳喘,脊强、胸背痛。

督脉之气上行至此,乃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之阳,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凡属寒热交争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气之阳,而却病邪之阴,俾收汗出而解之效。譬如阴阳交争之际,势均力敌,各不相下,而阳方突得生气增热之助,犹生力军突来增援,则阳之为胜,必可知也,故疟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则知其内应膈肌也。

     至阳穴位于背部第7椎之下,背属阳,督脉为阳脉,七为阳数,故本穴为阳之极,可助脾阳除湿热,治疗黄疸、胁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胸背痛。督脉循行脊中,本穴属督脉,故又可治疗脊强。

    胆绞痛患者可配合按压阳陵泉、胆囊穴等穴位;膈肌痉挛,即“打嗝”。治疗时根据病因不同,配合应用其他穴位效果更佳。如偶发性轻度打嗝,可单独用至阳穴或配伍攒竹穴,按压时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多能立即止呃;如三焦气机逆乱导致的打嗝,配伍翳风穴取效更佳;如肺胃气逆所致的打嗝,配伍太渊穴疗效甚佳;肋间神经痛,治疗时最好是根据疼痛部位上下“揣穴”,至阳穴对于疼痛在第7肋骨上下邻近部位的肋间神经痛效果肯定;心律不齐的患者,治疗时配合使用内关穴、神门穴等,可提高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一是体位,应取俯卧位,坐位按压效果不理想;二是找穴位的方法,要铭记《黄帝内经 - 灵枢》里所讲的“揣穴”,不应该被教科书上的定位方法所束缚,找到至阳、灵台穴之后如果该处无明显压痛的话,需要上移或下移一个椎体去找,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与解剖有一定的差异性,切忌死记硬背。三是按压方法,用力方向要垂直朝向胸腹部,再嘱患者做深长的呼吸以活动胃部,提高疗效。

    至阳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宽心穴,尤其对于突发性的心绞痛,身边又没有相关药物的情况下,至阳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作用功效宣肺理气,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急性胃炎、肝炎、胆囊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疟疾、支气管炎、哮喘、胆道蛔虫症等。

   按摩手法:手弯到后,用食指和中指合力点揉至阳穴,并做环状运动,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以出现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

    特效按摩:用按摩槌敲打刺激至阳穴,每次3~5分钟,可即时缓解心绞痛、胃痛和腹痛症状。

    对心脏的作用,大多数研究认为指压至阳能够缓解心绞痛,而且预防性按压3~6 min可防止心绞痛发作。另有研究认为指压至阳对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及排除非冠心病胸痛者具有一定的意义。

腰阳关穴

Image

Image

    腰阳关穴,属督脉。腰即腰部,阳为阴之对,关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腰阳关。

    穴当第四腰椎棘突下,穴属督脉,督为阳脉之海,关于一身阳气,因喻穴为阳气之关要处,故而得名。

     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门户要会之处。本穴是督脉经气出入之所,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本穴与大肠俞之间有横络相连,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为腰尻之分的大关节,穴在关元俞上方,相当腹部关元穴上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此穴属督脉,为元阴元阳之会所,故名阳关,以别于膝之阳关。

Image

    腰阳关。腰,穴在腰部也。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腰阳关名意指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于下。本穴物质为腰俞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之气不能继续上行,本穴如同督脉水湿上行的关卡一般,故名腰阳关。

   作用功效益肾强腰,驱寒除湿,调理冲任。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膝关节炎、慢性肠炎、痢疾、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腰阳关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发现腰痛的时候,可以躺下来,趴着,用热水袋,在腰阳关穴的位置热敷,保持这个 部位热度,每次敷20分钟到半小时即可。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物品的话,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用大拇指在腰阳关穴的位置打转按摩,每次按揉100下,可以 很好的改善疼痛的症状。

    特效按摩:左手或右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揉按腰阳关穴3~5分钟,可治腰膝酸痛、阳痿、早泄等。

膝阳关穴

Image

    膝阳关穴,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

    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阳,指人体的外侧。关,关键之处。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

Image

    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

Image

    膝阳关,疏风散寒、舒筋活血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

  作用功效利关节、祛风湿、止痛。

   主治病症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股外侧麻痹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等。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按膝阳关穴,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揉按膝阳关穴,有胀痛的感觉,可改善和治疗膝关节肿痛、挛急及小腿麻木等下肢疾病。

  

当阳穴

Image

    取穴方法:当阳穴位于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Image

   当阳穴  “当”,是向着意思。“阳”,阴阳的阳,在这里头前部为阳。当阳穴位于头前部,故名“当阳”。

   功能作用疏经通络、醒脑明目。

   主治疾病: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赤目肿痛、鼻炎等。

   按摩疗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当阳穴2~3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具有清头明目的功效。

太阳穴

Image

     取穴方法: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Image

    太阳穴 ,经外奇穴,别名:前关、当阳。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功能作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按摩手法: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然后,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一般按摩的次数可多可少,可以自己按照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按摩太阳穴,能加速血液循环,使脑血管通畅,促使脑动脉硬化逆转,对预防中风有效。

三阳络穴

Image

     三阳络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三阳指手三阳经,络即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三阳络。

     穴为交络手三阳经之处,故名三阳络。

     三阳,指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络,联络,维系。与手三阳经皆有联系之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手三阳之脉,并列上行,行至本穴,当大经脉处三经线较为接近,两旁二经之络脉,当有与本穴通处,其所应症,当有关于手三阳经也,因名三阳络。

Image

    三阳络。三阳,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络,联络之意。穴三阳络名意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在此交会。本穴由于会宗穴传来的气血为由阳变阴的寒湿之气,穴内温压呈下降之状,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本穴有联络手三阳经气血的作用,故名三阳络。

Image

   三阳络, 舒筋通络,开窍镇痛

    三阳络有通络、开窍作用。

    三阳络有通络、开窍、镇痛之功,治暴瘖耳聋,四肢不欲动摇。

     功能作用利窍聪耳,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耳聋、下牙痛、眼病、臂痛、失语等。

    按摩手法:将拇指的指尖按压在三阳络穴上,以穴位为中心,是以一定的力度,进行旋转按揉,左右两侧的穴位,每次各按揉3-5分钟即可,每天可按揉数次。按揉三阳络穴,对于次数和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闲暇时就可以按揉。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甲垂直下压三阳络穴,揉按3分钟,先左后右,可有效缓解牙痛。

阳谷穴

Image

   阳谷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阳谷是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性。阳为阴之对,外为阳,谷指山谷,此穴在腕横纹外侧端骨隙中,如处山谷,故名阳谷。

   穴为手太阳经经穴,位于手外侧豌豆骨与尺骨之间的凹陷中,其处形如山谷,故名阳谷。

    阳,在此意指上肢外侧。谷,泉出通川曰谷。以其在腕关节阳侧凹陷中,穴属手太阳小肠之经火穴,《针灸甲乙经》有:“阳谷者,火也。”穴为手太阳经之原穴,居于尺骨小头高超处之凹陷中,对阳痿病有效。《金针梅花诗钞》阳谷条:“阳谷能兴阳事萎”,是因其位置与功用而得名。

Image

    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

Image

    阳谷穴, 明目安神通经活络

    阳谷穴有清热散风、熄风安神作用

    阳谷穴接近阴郗,所治症为癫狂妄言热病、汗不出、耳目口齿诸病,以及阴郗所主各病。阴郄手少阴心经大穴,本穴能治有关灵窍诸病,与阴郄穴面虽异,穴底却同,故两穴有同功也。

  功能作用安神定惊,清热利窍,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腮腺炎、精神病、癫痫、神经性耳聋、耳鸣、口腔炎、齿龈炎、尺神经痛、小儿惊风等。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阳谷穴2~3分钟,每天坚持,能够明目安神、治疗手腕痛。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阳谷穴,每次1~3分钟,可协调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