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中国人做生意,请准备好你的肝脏||读书人

 丁丁读书会 2022-04-15

从近9000字的读书笔记中摘取一部分,如下。

读完本书,本人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再一次证明:中西合璧,至真至美。

无为概论

先秦思想如何实证?如果不能实证,又没有严谨的逻辑链条,无疑黯然失色。

这个多年的困惑,终于在本书找到了答案。

本书主要围绕“无为”展开。

演员迈克尔·凯恩指出,等轮到你说话时,不要想方设法地牢记台词,不然你演的角色就不真实。也就是要“进入状态”,即“无为”或“自然”。

人的思维拥有两个作用不同的系统,即热认知和冷认知。

热认知:无意识,迅速,自动,轻松,自然而然的身体动作或“进入状态”,“无为”;如我们迈开腿走路,端起杯子喝水一样自然,且不为我们所察觉。

但这种毫不费力的无意识身体行动又恰恰是长时间费力的结果,

冷认知:有意识,缓慢,用力,“有为”。

无为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感觉,还牵涉价值观,如果庖丁是一个大恶人,无论他多么“官知止而神欲行”,也不会被庄子看上。

无为与心流也有一定的区别。

儒家

孔子的无为

儒家崇尚权威、传统和集体主义,主张积极地学习即启动冷认知。

每个人的热认知不同,容易失控,导致混乱,是一种自然却是混乱的自然。

人必须与人协作,必须启动冷认知。

这种冷认知通过教化重塑天性,达到“人为”的自发的“无为”状态。重塑过程就是修身,压抑热认知,可以理解为压抑人的生物属性中的七情六欲。

但这种冷认知终究还是要转化成热认知才有效,才能修成真正的君子,因为冷认知非常费力。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的穿着,步态,言谈恰到好处,冷认知转化成认知的典范。照这么说,装装文明人也是极好的,因为装着装着,冷认知变热认知,文明也就成真的了。

研究标明,冷认知中意识和心智全速运转,注意力不间断地分散到大脑的相关区域,尤其是基底神经节(管理自动运动),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大脑活动减少,技能内化,冷认知的意识和心智停顿,学习内容练成“热认知”。

儒家在修身过程中,采用音乐作为工具。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难题:假如有人内心并不认可某项价值或规则,但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不得不跟着大家装作认可,装了很久内心依然不认可,这样的人变成了孔子眼里的“乡愿”,或者伪君子。该如何破解呢?

道家

老子的无为

老子认为孔子不应该非要把儒家的“道”掐着人家脖子灌下去而达到人为的“无为”。

老子认为应该向后退,他的无为最接近字面上的“不做”。

悖论意向疗法:建议失眠的人尽可能不入睡。网球手麦肯罗发现了这个技巧的用处。他在比赛换场地时表扬对手说:你今天的正手打得太好了。结果对手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球技大打折扣,白白送了他不少球。

老子发现儒家强制的那一套使人变虚伪,造成很多腹中空空,唯礼是从的伪君子,而礼的表象如结核病患者脸上闪现出来的红晕。

儒家的善恶,仁义等这些语言标签还遮蔽人的判断力。

老子进一步追根究底发现罪魁祸首是人的欲望,他呼吁“为腹不为目”,眼睛是罪魁祸首中的罪魁祸首。

看到了想要,要到了还想要。

这是“享乐适应症”的表现。

绝对幸福不可能实现,因为适应了一种刺激后,需要更高的刺激。

而欲望又因文化知识和积极进取引发并巩固,这恰恰是儒家追求“无为”的根本性冷认知。

面对人类积极进取的欲望,老子的药方:“食以果腹为止,欲以自安为限”,即尽可能关闭冷认知或者说意识和心智,允许低水平的自发的“热认知”系统指引。“上德不德”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难题:

1.凡是能读《老子》,已经是老子所批判的学习精英了,如何让这些精英原路返回见素抱朴而不读这五千言呢?

2.老子要人回到结绳记事,但他却使用文字劝导别人。

3.回到过去有那么好吗?“高尚的野蛮人”毕竟只是神话,理想中那种平和、和谐的土著文化其实充满了野蛮的战争。

4.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原来是外表柔弱,内心其实在暗暗较劲,希望无为管用。

5.老子坚守价值取向本身就不是无为。达到老子的无为,也需要冷系统的有为。

6.崇尚自然,那我们喜欢吃好的,穿好的,难道不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吗?

7.你从道家无为里得到好处的唯一途径是你确实不想得到好处。

儒家

孟子的无为

孔子和荀子主张对人精雕细琢,修身成君子。

墨家觉得儒家搞的这一套太浪费,他们对行为的评判标准简单粗暴,即能否达到三个目的:财富,人口和国家秩序。

比如父亲去世,隆重的葬礼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句话,墨家要求用理性控制人的行为,也就是“冷认知”。

显然,这种“冷认知”与普通人的心理并不兼容。

孟子非常懂得这一点,在他看来,抽象的思维不足以托起道德,只有涉身的情感才拥有足够的力量,从而指引着走向正道。因此要呵护这种涉身情感,使之转化成“无为”的性情。

这种涉身情感主要是四种幼苗,即常说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种神话般的语言有生物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支撑(省略万字)。

孟子关注“热认知”,但与孔子不同,他不主张强摁住别人家的头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是发现和呵护那四株幼苗,将幼苗与稗草分开,然后滋养幼苗,达到“无为”。

这里关键是呵护,不是强行进行的雕琢,也不是雕所欲雕,得按照四种幼苗的内在倾向培育。可以看出,孟子带有浓烈的自然性,从先人那里继承的文化形式没那么重要了,而孔子的社会性更显著。

难题:假如有人不想去发现呢?

既然是先天存在四种幼苗,为什么那么难找,还需要借助外力呢?

可见道德幼苗并非如孟子所说长在人性里,相反,稗草倒是不需要找,还长得相当茂盛。

道家

庄子的无为

站在庄子的角度,语言和逻辑属于冷认知系统,会僵化人们的认识,与我们所知的“知识障”类似,都是雕虫小技。

这种“冷认知”的表现就是用“心”控制人们,让人们无法顺其自然。因此要服从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你的思想和眼睛。

但庄子不赞同他一走了之,一走了之并不能一了百了。退出社会也面临正确与否的选择,需要动用冷认知,这不是庄子提倡的(想必庄子是要求人们在世俗的社会中跟着感觉走,否则退出社会难道不是一种感觉么)。

可能正因为此,庄子笔下的人物来自各行各业,各有特点,如麻风病人,驼背人,被砍掉脚的罪犯等。他们都能轻松自如地过日子。

那些人能做到这样,在于关闭了有意识的冷认识系统。这种状态由涉身的热认知指引,不为现有的知识禁锢,有发散式的创造力(如果真是这样,奥数学得太早的确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庄子用醉酒的人从车上摔下来毫发无损证明了关闭冷认知,启动热认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过不是要人们醉于酒,而是要醉于天(机)。

如果做到这样的“无为”,便有了“德”,然后放松,最后无往不胜;同时一个人影响周围里里外外几个圈层的人。这样,人人相忘于江湖,一片祥和,其乐融融。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庄子描述的美好的“无为”状态呢?庄子没有直接说,只是用一些离奇或悖论的事情震撼我们,使我们走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此外,庄子还从语言上下功夫,颇为拗口或充满玄机的陈述确实颠覆我们对冷认知的崇拜。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这,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相信读完,你我犹醉酒也,晕乎其晕者了否?

庄子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最后不得不将包治百病的“悟”派上用场。

难题:

庄子要我们按上天给我们的去做,可是他却只要我们遵照其中的热认知,殊不知,上天也给了我们冷认知。

庄子叫人不分是非,可这种看法本身就是在区分是非。

庄子叫人顺其自然,可是,我们启动冷认知系统应对世界,不也是一种自然状态么?

悖论

永恒的悖论

四种策略见上。

但无为的悖论真实且由来已久。

修炼达到无为就得启动冷认知系统,否则无法进入“无为”,即无为其实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热认知由于其本身的快速、高效等特点,似乎专门为小规模的采猎部落设计。但人类大规模繁衍,尤其进入公文包,法院或高层建筑的城市生活后,人类如何适应呢?

一种理论认为文明是冷认知对热认知的胜利。

另一种理论通过情感教育改变本能的热认知走向完成文明的进化。这样我们才可能为素不相识的人聚集起来的团体而战,比如为自己的国家。这其中起作用的是共同价值。

而这种通用的价值与原本的热认知相关,其功能也是迅速,自动,无意识的。那些我们服从的法律只是表象,价值才是真正的幕后操手。

这样,必须跳出为而不为或不为而为的悖论,以价值作为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合作。

因此,在运用冷认识的奖惩或法律时,还得关心人们心里的想法,这种想法与共同价值息息相关。

市场不是冷冰冰的契约,有强有力的热认知在后台走来走去,迫使大家讲诚信,不然连基本的社会互动也无法实现。

既然合作需要价值的认同,那么如何发现彼价值与此价值的不同?又如何发现混迹在此价值观中的虚假者呢?除了文身和口音这些显而易见的标志外,比较可靠的是与热认知相关的外部表情,身体语言,步态等。

但随着人类的进化,有很多人非常善于假装,让人不轻易发现。不过反侦察的能力进化了,侦查的能力同样也在提高。

所以才有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里的“以,由,安”都是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启动热认知系统,是真实的你,真实就是一种德。按照《大学》的标准,慎独的练习有助于任何时候都达到真实的状态,不需要在热认知和冷认知之间转化。

因为品行强调价值,价值关涉内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动。而先哲们只驯化行为,且标准很高,因此,虚伪不可避免地发生。

怎么办

取自无为

不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多么努力,也无法解决无为的悖论。

至于究竟采取哪一派先哲的策略,不但与遗传有关,还与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周围的环境相关。没有哪一家绝对的好或不好。

从理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作为冷认知的“有为”修身,打造人们身边的美学环境,包括服饰,颜色,礼仪等,这种美学环境其实构成人们周围更大的价值结构,促进人们行为举止方面的改进,人们在这种美学环境中全身放松,充满信心,完全可以的达到“无为”。

然而,在某些场合,这种冷认知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碰到一时半会破解不了的难题,先放一放可能是最好的办法。心理疗法中的“接受策略”同理。

总之,顺其自然地接受现实,达到无为,表现真实的自我,便有无穷的魅力,就像谈恋爱中见素抱朴,比想方设法吸引对方的做作更持久更有力量。

不过,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发现,积极进取和过度反思得不到幸福快乐,但彻底地拒绝同样无法获得。这与孟子的“用力与自然”相结合如出一辙。

那么,当冷认知让我们适得其反的时候,我们改如何面对呢?

将注意力专注在环境上,比如教练告诉运动员专注“向后划水”这一外部聚焦比专注向后甩动手臂这一内部聚焦,更能提高效率。

无目的的冥想恰恰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外部的固定特点上。

将注意力专注在外部,我们不必过多地在意人们对你的反应,在社交场合无疑相当有益。

比较而言,西方思想专注离身的理性,带来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欧洲的坚船利炮才能到中国建立殖民地。但这种模式无法说明人们究竟如何感知生命。

相反,中国人不相信抽象(思维),关注人的身心怎么运转,把冷认知变成涉身存在的一部分,即热认知。

除了前面介绍的方法外,有一种科技含量低,社会接受度高的办法也能达到效果,即喝酒。喝酒抑制冷认知,酒后吐真言,大家互不设防,进入“无为”状态。从这个无为状态考察人品,建立个人关系,保证双方信守合同。

这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大家不停地享用佳肴,喝上无数杯烈酒,所以有一种说法,现代生意人希望与中国人做买卖,他们最好先把肝脏准备好。

显然,我们既不能把身家性命托付给冷逻辑,也不能完全托付给热逻辑。我们的生活既充满了无我的,轻松的,高兴的时刻,也存在有意识的,紧张的需要用力思考的时刻。

当有为达不到目的时,我们不必勉强,当反思与我们作对时,我们不必反思。

因为生命的心流就在那里,正等我们轻轻地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