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中的中医——“冬吃萝卜夏吃姜”

 为什么73 2022-04-15

原创 厚朴中毉橫琴店 北京厚朴中医 2022-04-15 08:39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是一句挂在百姓口边的养生俗语,一直指导着我们的饮食养生。但很多人却有疑问——夏天那么炎热,还吃热性的姜,会不会上火?冬天那么寒冷,为什么还要吃凉性的萝卜,是不是搞错了?今天就聊聊“冬吃萝卜夏吃姜”背后的中医智慧。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讲的四季养生方法,就是跟着天气的自然规律走,道法自然,从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伤寒论》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五月之时,阳气蒸腾,向上向外散发,人体阳气也生发在表,这时胃中的阳气微弱,容易受寒受冷。自然现象中最能直观地说明这个道理的是井水的温度。我们注意到夏季天气炎热,但地下的井水却是很凉的。而且夏天本身出汗就多,中医讲“汗出亡阳”,导致体内阳气的衰微。
当下的人们,贪图凉快,吹着空调,喝着饮冷,吃着冰激凌,乃至冰镇水果,不是让胃中更加虚冷?此时,内外受寒,胃中虚冷,损伤脾胃阳气,会出现腹痛、泄泻、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病症。包括夏天中暑的病人,也是外面发着烧,肚子一般凉。
无论是生理状态的夏天人们“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还是病理的“胃中虚冷”,都需要温里散寒。生姜性温味辛,可以助生脾胃阳气,泻脾散寒;甚至有外感风寒的话,还有解表寒之功。
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中药中姜有生姜,干姜,炮姜,我们应该吃什么姜?生姜、干姜都有散寒止痛止呕的功效,但生姜偏于止呕,成为“呕家之圣药”,另外有解表之功,所以你看桂枝汤中用的就是生姜。干姜偏于止痛,有“守而不走”之功,理中丸中用的就是干姜。炮姜比生姜,干姜热性更强,可以用于一些严重的陈寒痼冷。

图片

上文《伤寒论》说“十一月之时”,就是寒冬腊月的冬月,也就是冬至所在的月份,情况则相反:自然界阴冷之气升腾,阳气向里向内,潜藏到内部温煦我们的身体,防止阴冷之气太过,身体受到伤害。这时候阳气在里,容易胃中烦热。现在城市的人,很难观察到此时去打井水,井水是冒着白气的。这个白气就是地球的内热遇冷变成的蒸气。所以临床很多病人,冬天手脚冰凉,但是肚子却是热的。
冬天水冰地坼,大家户外活动比较少,很多地区都有“猫冬”的习惯。北方就睡火炕,很多城市都有暖气供应,南方也喜欢围着炭火炉取暖。在五运六气里,刚刚过去的冬天,两个太阳寒水,广东地区特别冷,热水袋、电暖器、电热毯大家也都用上了。
冬天很多人遵循“冬令进补,三春打虎”的俗语,有进补的习惯。大量的肥甘厚味,会造成脾胃的积滞,郁而化热;再加上外部人工取暖的火热之邪,所以临床上,冬天反倒会出现很多热性的病症,所谓胃中烦热。
萝卜,古代叫做“莱菔”,味辛甘,性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萝卜“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所以吃萝卜,既能泻脾胃积滞,消食化积,又能清脾胃中的郁热。同理,冬至进补的药膳“羊肉炖萝卜”的组方原则,也是用萝卜寒凉之性,来反佐羊肉的热性。

图片

五月之时“一阴生”,即“夏至一阴生”。《伤寒论》中说的“五月之时”即夏至,古人称之为“阴旦”,意思是阳极而反,自此一刻,这个世界虽然仍然郁郁葱葱,但自然天道,已经从温热转向寒凉,体内阴气渐盛,阳气内微,不能胜冷。十一月之时“一阳生”,即是冬至一阳生,古人称之为“阳旦”,寒极生热,外边虽然还是冰封大地,天道已经走向主生发的温热,人们体内阳气渐盛,阴气内微。 

图片

追根溯源,《黄帝内经》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是“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俗语包含的养生理论。顺应四时之气,以此养生,才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作者/唐文學

執業中毉師,高級按摩師;

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

厚朴臨床班五期畢業生,厚朴中毉橫琴診所所長;

師從中毉大家徐文兵老師,擅長針藥,點穴治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