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目惊心!柳州这些渣土“人造山”高过10层楼!城管称“无力移山”?

 南国今报 2022-04-15

余泥渣土的处置和管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2015年深圳“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发生后,余泥渣土的安全隐患问题引起各界关注。在柳州,政协委员也曾专门呈交提案,就该问题进行呼吁治理。可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柳州市区内不少用余泥渣土堆积成的“人造高坡”,至今没有消除隐患。


城中区安心颐养中心旁的余泥渣土“人造高坡”,足有五六层楼高。

山腰堆起“人造高坡” 比肩十余层高楼

12月25日,记者接到市民黄先生报料,称在学院路延长线牛车坪片区的锦绣龙城小区东面,半山腰上堆着十多米高的余泥渣土,严重威胁其下方的民房安全。他担心,如果遇到连续暴雨等极端天气,堆成小山似的“人造高坡”就有可能发生塌方,余泥渣土倾泻而下,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记者来到了牛车坪片区小马鹿山旁的堆土现场,发现情况确如黄先生所说的那样,大量余泥渣土堆在山坡高处,松散土堆看上去与山下十多层的楼房差不多高。

锦绣龙城小区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拆迁安置房项目,根据记者现场目测,小马鹿山旁的余泥渣土“人造高坡”,距离该项目楼盘的围墙不足百米,而围墙之内就是建筑工人的宿舍、食堂。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住在里面也是提心吊胆的,“就怕大雨冲塌土堆,夜里大家都在睡觉,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到下面。”

这处余泥渣土堆积点,还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廷理家族墓群造成了威胁。记者在现场看到,余泥渣土形成的“人造高坡”,距离古墓最近处仅二三十米,与文物标志牌上标明的100米保护范围相去甚远。

据附近知情者介绍,“人造高坡”上方已被平整辟为停车场,里面停的都是余泥渣土运输车辆。

城管部门介入查处 无力移走“人造高坡”

“今年8月,我们就接到文物部门报告,也过来做了实地勘察。”当天,记者将相关情况反映至城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后,该局工作人员很快赶到小马鹿山旁的余泥渣土堆积点。他们表示,这处“人造高坡”已经存在多时,但近几个月没有新增渣土。

一名姓叶的中队长,指着土堆坡面上的黑色遮阴网告诉记者,他们实地勘察之后,采用拉网方式对土堆坡面进行了遮盖;如今几个月过去,当时盖上去的网没有被新土掩埋,说明这个地方乱倒余泥渣土的现象已经得到控制。叶中队长还表示,大量渣土堆在山腰地带,居高临下,看上去的确很“悬”;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进行处理,只能将有关情况向上汇报。

“查处'泥头车’违法乱倒余泥渣土,我们绝对不会手软。”城中区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发现违法乱倒余泥渣土的现象,他们就会加强巡查监控,并对责任人追查处罚。但是,小马鹿山一带没有安装电子监控探头,拿不到真凭实据,执法人员就无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只能继续密切监控。

该局的赖姓副局长表示,最近两三年来,他们在这方面的查处力度一直都在持续加大。一些堆土点在被打击之后,违法乱倒余泥渣土的情况得到了遏制,但对已存在的余泥渣土“人造高坡”,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处置。

他说,清理这些“人造高坡”,首先要对余泥渣土堆积点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但城管执法人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另外,清理掉这些余泥渣土,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城管执法部门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渣土堆积紧挨“绿肺” 两年来岿然不动

连日来,记者又走访了柳州市区内的多处余泥渣土堆积点。这些余泥渣土堆积点,有一些是记者在2016年1月份就报道过的,如城中区安心颐养中心、中医院东院、河东村油榨屯一带,时隔近两年,当时就有的“人造高坡”如今依旧岿然不动。


从河东村油榨屯到中医院东院,大大小小的余泥渣土堆积点,连成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渣土带。

在动用了无人机进行升空拍摄之后,记者发现从河东村油榨屯到中医院东院,大大小小的余泥渣土堆积点,竟然连成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渣土带。靠近观察,又是另外一幅震撼景象:这条渣土带堆土最高和最低的地方,上下落差竟达五六十米!而这条1.5公里长的渣土带旁边,紧挨着的就是“城市绿肺”莲花山。

2016年,柳州市政协委员钟柳才在对市区余泥渣土问题进行实地调查之后,曾经专门呈交提案呼吁治理。他建议,柳州市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置一些专门的消纳场,对建筑垃圾、余泥渣土进行综合处置;对柳州原已存在的一些渣土堆积点进行排查治理,搬走这些威胁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人造高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当年,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对该提案作了答复。钟柳才说,住建委在答复函中表态,将会组织编制建筑垃圾消纳场的有关规划,设置消纳场对余泥渣土进行处理。但对如何处理既有余泥渣土堆积点的问题,函中没有作出答复。

记者从柳州市规划局了解到,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柳州市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并获准实施;《柳州市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土方调配及消纳规划研究》也已形成初稿,待专家组评审之后报请市政府批准实施。

渣土恐将成倍增加 既有“高坡”如何处置

渣土“压顶”,如何排“雷”?12月26日,记者来到柳州市市容管理局,与该局综合科、市容科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

该局综合科科长雷宇表示,柳州市在开展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每年产生的余泥渣土量近2000万立方米,但经合法批准的渣土场容量不到800万立方米,缺口很大。

明后年,该市轨道交通工程的4条线将先后开工,城市建设所产生的余泥渣土总量有可能会成倍增加,如果找不到合法渣土受纳场,乱倒土的问题肯定还会继续存在,渣土堆成的“人造高坡”也会越来越多。

针对乱倒土的问题,城管执法部门已经加大查处力度,然而面对业已存在的“人造高坡”,他们也是束手无策。雷宇说,搬走“人造高坡”,需要多部门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如果之后由城管执法部门单打独斗,因为经费、职权有限,他们也只能做到反映情况,希望能够得到上级重视。

12月28日,记者又联系了城中区国土资源局的吴姓副局长。吴表示,判断余泥渣土“人造高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由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勘查评估。城管执法部门可将这方面的问题向地环站反映,经评估确实需要治理的,由上级部门编制预算落实经费,交国土部门组织实施。


来源丨南国今报

值班编委丨杨建林

     值班主任丨刘   山

值班编辑丨王   韬

出品丨南国今报新媒体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